公共雕塑也能收藏吗

2020-11-23 06:30丁晨
中国收藏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孙伟艺术作品信念

丁晨

艺术品在创作结束后进入市场流通领域似乎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对于公共雕塑能否进行收藏,相信不少人都会产生疑问。那么公共雕塑可以用来收藏吗?日前,一场在北京国粹苑举行的关于“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从孙伟的艺术创作谈起”的主题研讨会给出了答案。

此次研討会由中国收藏杂志社、北京宝瑞盈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与北京孙伟艺术基金会携手举办,集结了拍卖、收藏、研究等领域的专家,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伟的艺术创作出发,围绕“ 如何看待当下的公共雕塑”“ 当代主题性雕塑创作如何与公众结合”“怎样理解雕塑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公共雕塑离公众并不遥远

孙伟:公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看到的雕塑,绝大部分都是公共雕塑,但这些公共雕塑很少进入到藏家收藏的视野中。但是我认为,公共雕塑也是可以收藏的。公共雕塑的时代性、历史性、社会性、政治性、文化性均有其极为鲜明的特色和价值,是值得去进行收藏和研究的。

面对公共雕塑,观众通常会震撼于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沉浸于作品传达的澎湃激情中,但往往忽略了每一件成功的作品背后,都有着雕塑家从最初选题到表现构思、从素描小稿到定稿小样中无数次的思考和尝试。但作品完成后,公众就可以从中看到这件作品背后的文明印记。尤其是革命主题雕塑的价值在于,这一类型的雕塑本身似乎离公众很远,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时代烙印却离公众很近。此次在北京宝瑞盈十周年庆典拍卖会上拍的《军旗升起》雕塑小稿,不仅是从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系列创作实践中的一个缩影。

《军旗升起》是2017年落成在江西省南昌市建军雕塑广场组雕中的一件主题雕塑造型定稿,主雕高9米,仅人物高度就有5米多。表现了一批英雄人士集结在革命的信念和立场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举起了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大旗、吹响革命的号角的故事,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风貌

朱波:18年来,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感动中国》品牌栏目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而那座构思巧妙、简洁大方的奖杯,也成为《感动中国》的标志。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奖杯正是孙伟创作的,他在创作时借鉴了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将舞动的红绸子划过天空的瞬间凝结定格成心的形状。

在中国城市建设中,近20年是发展速度最快、最具规模的时代。如今,城市中的公共雕塑也有不少,但真正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能够与这个城市、历史、文化定位都一致的作品则是凤毛麟角。而像《军旗升起》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风貌,成为该地区的典型象征,也是在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相互观照之下产生的优秀作品。

而关于公共艺术的收藏问题,在我看来,如今人们似乎对于版权不是特别重视,用极低的价格就能在购物网站乃至纪念商店中买到“同款”,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公共艺术有利于铭记历史

董书兵:对于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这个主题,此话题由来已久,但很少有人专门提及。因为在大家看来,公共艺术一般建造完成后是不可移动的,所以感觉公共艺术和艺术收藏这二者之间很难产生联系。从这一层面来说,公共艺术的原始稿件和实施方案能够进入到大众收藏系列,也是比较新鲜和具有收藏价值的。

而孙伟作品的价值在于,从这些非常多、非常典型的大型公共雕塑艺术创作中,可以反映出国家建党立业过程的艰辛,帮助大家缅怀、纪念、铭记重要的历史。不管是《八一南昌起义》《军旗升起》这样宏大的场面制作,还是类似像《草地党小组》这样的作品,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中国共产党一路的艰辛历程。当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稿件走向社会以后,不仅便于我们探索主题性美术创作和公众结合的新路径,对于红色题材和红色文化的传播也是非常好的方式,也更能使公众理解红色文化,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公共艺术与私人收藏并不矛盾

余锦生:对于公共艺术,许多人也许比较陌生,但它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边。公共艺术有三个特点,一是公共艺术的创作具有宣传性、普及性,比如孙伟的许多公共雕塑,既是对历史的记忆,也是对历史文明的宣扬;二是公共艺术的权属属于国家,也是属于人民的;此外,公共艺术的展示环境是在公共空间,更多人可以在这个环境中更多地接触艺术、了解艺术。

此外,公共艺术与私人收藏其实是不矛盾的。从拍卖行业的发展来说,虽然这几年拍卖市场处于调整期,但当代艺术是在稳定地发展。通过对雕塑,特别是公共雕塑进行深入的学术性研究,用系统的学术收藏推动公共雕塑发展,并通过拍卖挖掘其价值,对于创作和公众审美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作小稿是未来收藏方向

徐龙森: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在城市发展中缺乏公共艺术的建设,这就需要更多优秀的公共雕塑进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中国的公共雕塑刚刚兴起,虽然目前还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但一个社会的起步过程中,总是有不同的层次出现。对于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而言,创作者一定是时代的佼佼者,而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也将是今后若干年的一个重要主题,将产生更多重要的艺术作品。

至于公共艺术的收藏,我认为,拍卖的意义在于将原件原作完美地呈现出来。而针对公共雕塑这样的大型艺术品,创作小稿的手迹体现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思路历程,将会是重要突破口和未来的收藏方向。而雕塑小稿完全是心灵的流露,注重的是整体面貌,手法非常流畅。而一旦放大成定稿,由于要呈现某些建筑学意义上的价值,所以放大后也容易失去小稿的生动性。因此,在公共雕塑的收藏中,可以对创作笔记、素描稿、小稿进行整体收藏,这更能呈现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应收藏最具时代影响力的作品

杨武:身为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就提出过“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到了今天,这句话依然受用。艺术创作要紧跟时代,既不失传统,又要有当下时代的艺术特性。而孙伟的雕塑就是在兼顾艺术性的同时,又具有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此外,在我看来,艺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本身,另一个是艺术作品在当下的艺术价值。艺术作品的好坏虽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其内蕴的艺术价值也应得到更为直观的呈现,而艺术价值最公平、最合理的体现正是通过拍卖市场来完成的。之所以要通过拍卖的形式实现作品价值的转化,也是由拍卖的特质所决定的。一是公开展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传播,让公众去欣赏和评说;二是公开竞争,对于一件作品而言,由买家自行决定是否购入、以何价位购入。

总而言之,艺术品收藏,收藏的就是时代最具价值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公共主题性作品正是这个时代具备典型性的艺术之作。希望通过孙伟系列作品的上拍,可以拓宽雕塑拍卖板块,让公共雕塑真正“携手”收藏。

公共雕塑进入收藏领域是大势所趋

宿志鹏:从我多年的创作经验来看,其实在正式创作之前勾画的草图和小稿才是最复杂的。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构图、空间等,还要对人体结构进行仔细推敲。可以说,草图、小稿等艺术家创作手迹同成品一样,倾注了艺术家创作时的全部心血。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寄希望于财稅改革,在未来或许会给整个艺术品市场、收藏市场、公共雕塑提供一个很大的财务空间,这样对市场的繁荣也是大有裨益的。

而以孙伟为代表的这一代雕塑家既是中国公共雕塑的奠基人,又是中国公共雕塑的中坚力量。近些年的话题中,公共雕塑进入到艺术收藏领域还是鲜有触及的话题,但放眼未来,公共雕塑进入收藏领域一定是大势所趋。

今天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

方晓:每一件雕塑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想要收藏雕塑,首先要读懂雕塑。

孙伟的《草地党小组》小稿是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作为长征主题的创作,其塑造了五位红军在长征途中过草地时,面临着艰险的环境,依靠着坚定的信仰而呈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人们似乎可以依稀听到雕像中的红军在呐喊:“我是共产党员,我们要有信念走出去!”最后他们真的就凭着一股信念,胜利地走出来了。

这件作品的核心就是信念。而这种信念也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沉淀到了当代中国人的骨子里,与血液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时代文化。所以,即使是在今天,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同样也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透过《草地党小组》,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无数逆行者们身上所传递出的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而这种信念与公共艺术中重大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展现的信念可谓一脉相承。

公共艺术作品只有立足时代、传递真情,才能够让观者产生共鸣,而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值得一说的是,《中国收藏》杂志创刊20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公共艺术的推广与宣传,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更多相关主题的活动,传播公共艺术的内涵与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公共艺术,推动公共艺术的收藏。

猜你喜欢
孙伟艺术作品信念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法眼看平等教学设计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围墙的信念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信念而非执念
“挖地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