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

2020-11-23 01:51郭媛媛
山西农经 2020年19期
关键词:增长极一体化乡村振兴

郭媛媛

摘 要: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通过梳理增长极理论,揭示了我国多年改革发展中牺牲农业、反哺城市发展导致的乡村衰落现状,分析了城乡不均衡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增长极;一体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02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长久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这一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影响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

1  城乡不均衡发展

1.1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赫希曼(1958)、布代维尔(1966)、缪尔达尔(1968)等经济学家在他的思想基础上逐渐完善与发展增长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增长极理论。目前,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首先从一个增长中心开始,然后向其他部门或地区发展;在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要选择特定的部门或区域作为增长极,再传导到其他区域经济。赫希曼指出,在短时间内,经济增长极区域会通过增加对外围区域产品的需求拉动外围地区发展,但同时又会使大量资源,例如外围区域的资金、劳动力等进入增长极区域,从而阻碍外围区域发展。缪尔达尔认为,增长极的市场化会加剧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

1.2  乡村衰落

乡村衰落是城乡不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是伴随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版图扩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涌向城市,导致乡村人口急剧减少,出现了城市的贫民地区规模日趋扩大的现象。同时,农村经济长期滞后于城镇经济,农业的基础性弱于工业化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普遍低于城镇居民,出现了城进村退的矛盾。我国乡村衰落的现状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农业经济长期滞后于城镇经济。虽然新型经营主体应用了农机化、工业化等生产方式,但农村产业现代化整体进程缓慢,农产品结构性矛盾和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农业纯收入远远低于城镇收入,削弱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我国产业总量结构比重也由原来的一二三格局逐渐演变成三二一格局[1]。近些年,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64倍。

(2)农村劳动力数量日益减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收入普遍偏低,大量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入城市,成为一代、二代農民工和新城市居民等,致使农村房屋大量闲置或废弃、空巢率逐年持续上升、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农村空心化和乡村日趋衰落。由于进入城市打工的大多是农村青壮年,妇女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且老龄化问题突出[2]。

(3)农村公共品供给偏少,乡村现代文明程度偏低。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大量资源集聚城镇,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品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教文卫等事业发展滞后,出现子女教育要去城镇、医疗服务要去城镇、文化消费要去城镇等现象。土地抛荒、古宅废弃、设备年久失修、环境污染加剧,有乡村特色的传统习俗和熟人社会等文明难以持续发展下去,农村现代文明发展滞后[3]。

2  城乡不均衡发展原因分析

2.1  “城市偏向”的单个增长极理念

增长极理论只是解释了单个增长极自身增长的过程,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城市偏向”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中,城市是经济增长极,农村为增长极提供原材料与劳动力等资源,城市则为农村提供工业制成品,城市发展后可通过扩散效应拉动农村经济发展,但单向城市化的回流效应却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导致乡村衰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城市优先发展等经济增长战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城市化率由改革开放前的20%,逐步增长到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60%。

2.2  受工业化快速推进中工农及城乡关系演变规律的影响

基于工业化与城乡演变的规律,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优先发展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融合发展”的过程。1949年,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我国城乡差距不明显,城乡矛盾不突出。自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开始整合社会有效资源,不断制定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新纲领,例如实行“一化三改造”、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收入翻两番”等。其中,面对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资本不足、缺乏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情况,政府采用了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统购统销”等,实现国家工业化,城乡差别、工农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进入21世纪,国家重视“三农”问题,逐步改变了以农养工的政策取向,调整农业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多予少取”纲领使城乡矛盾有所缓解。但是,宅基地产权法律缺失、政府低价征地、农民工待遇偏低、缺乏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制度,都是城乡不均衡发展的新诱因。

2.3  城乡二元化、城乡要素单向流动的结果

我国城乡二元化中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都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多年来,城市经济远超农村,大量乡村要素单向流入城市,加剧了城乡间的“势差”。虽然城市发展的“回流效应”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从长期看,会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政策刺激经济力量不足,农村经济缺乏活力,农业从业收入降低,城市居民落户农村存在制度障碍,使乡村衰落不可避免。

3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3.1  理清理论误区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不是由“城市偏向”向“农村偏向”单极发展策略的简单复归。乡村发展不是放慢或者停止城市化进程,不是不需要城市的扩散带动效应,而是要建立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多元结构,真正将乡村与城市视为同等地位增长极。注重发挥农村主体的主动性和内在活力,实现与两极互惠共生、平等互利和共融、发展要素双向互动,最后实现乡村与城市文明共同发展。准确地说,乡村振兴是在城乡协同论基础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点论”。

3.2  统筹利用城乡各自的优势资源

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统筹利用城乡各自的优势资源,建立健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一是资金要素。要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大量资金,采取激励机制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回流乡村,改变农村资本市场失血的现状。二是土地要素。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农村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制度,探讨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参与土地出让金分成或土地换社保的新举措,使农村真正参与到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三是劳动力要素。应尽快取消限制城乡人口自由迁徙、相互对流的二元制户籍制度,保证城乡人口拥有同等权利。这是城乡融合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此外,应鼓励乡村精英返乡、支持农村教育基地建设,吸引城市人才参与乡村建设。

3.3  城乡空间融合,实现教育、医疗、福利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

城乡空间融合要构建城镇体系与交通体系,实现城乡交通干线的合理布局,增强城乡之间在空间上的联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实现城市和鄉村优势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空间形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乡村与中心城区同标准、协同推进;在产业功能配置方面,实现全区域城乡统筹考虑、产业链一体化推进,避免区块割裂;在旅游、教育、医疗、福利保障等软性资源协同方面,在乡村配置大量优质资源;在城乡功能方面,可通过“互联网+”实现人才返乡创业,吸引城市人才创业,发展乡村就业城市居住和乡村居住城市就业的城乡共享社会一体化模式。

4  结束语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世界范围来看,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实现了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消除了制约城乡发展差距的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现阶段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因地制宜,实现城乡空间界限模糊、城乡产业协同互补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城乡公共品与公共服务均衡化、共享现代化文明成果等城乡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16-24.

[2]付翠莲.新时代以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目标、难点与路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1):1-8.

[3]郭晓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1):11-20.

猜你喜欢
增长极一体化乡村振兴
中国对俄主题新区在哈尔滨“发芽”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兰州新区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