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敏,郭永昌
(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6)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侵及脊柱及骶髂关节,晚期易致脊柱畸形、关节强直,致残率高[1-2]。目前A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为主,鉴于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及高治疗成本等问题,临床仍需寻求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祖国医学认识AS较早,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药、针灸、理疗等方法具有整体及双向调节作用,并可辨证施治,促进病情好转。本研究针对AS的病因病机,结合益肾强督的治疗思路,运用经验方益肾消痹汤治疗肾虚督寒证AS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所有患者均为2015年3月-2017年10月于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风湿科收治的AS患者,共70例,根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9~66岁,平均(33.7±10.1)岁;病程29~136个月,平均(44.3±19.1)个月;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21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21~67岁,平均(35.1±11.4)岁;病程31~163个月,平均(51.1±21. 9)个月;HLA-B27阳性19例。脱落:观察组2例,对照组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AS纽约标准[2]制定,临床标准:①腰背部、骶髂关节疼痛僵硬3个月以上,活动后改善,休息无改善;②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③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5 cm)。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Ⅱ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符合放射学标准和1项以上临床标准即可确诊AS[3]。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肾虚督寒证的中医辨证标准,即主症:腰背部、骶髋关节僵硬、疼痛,活动不利,脊柱强直俯仰不舒,或脊柱畸形[5];次症: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苔白,脉沉细等。
纳入标准:①符合AS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近2周内未采用NSAIDs药物治疗;④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近4周采用生物制剂或NSAIDs药物治疗者;②晚期严重关节畸形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精神病患者等。
剔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者;②违反治疗方案而影响疗效及安全性判断者。
对照组:尼美舒利缓释片(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90235),口服,0.2 g/次,1次/d;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31020557),口服,1 g/次,3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肾消痹汤加减治疗,组成为杜仲20 g、肉苁蓉15 g、补骨脂15 g、骨碎补30 g、鹿茸12 g、威灵仙20 g、巴戟天15 g、制乳香9 g、三七粉3 g(冲服)、当归30 g、鸡血藤30 g、降香6 g、陈皮9 g、甘草6 g,诸药加水以煎药机煎煮,取药汁400 mL,早晚温服。1剂/d,连续治疗6个月。
1.5.1 中医证型评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按症状严重程度分无、轻、中、重4个等级,主症分别计0、2、4、6分,次症分别计0、1、2、3分。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价。
1.5.2 临床症状与体征 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晨僵时间、枕-墙距、胸廓扩张度、指-地距、腰椎活动度(Schober试验)、“4”字试验以及整体评分(PGA)[5],分析比较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状况。
1.5.3 炎性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项指标含量变化情况,其中ESR采用血沉仪检测,CRP、TNF-α和IL-6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使用试剂盒(批号201411085,上海柯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5.4 骨代谢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经处理后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HCT)、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骨钙素(BGP)水平。
1.5.5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6]。总有效=显效+有效。
1.5.6 安全性评价 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尿常规,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并分析与应用药物是否相关[5]。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两组患者治疗后证候评分、VAS评分、BASFI、BASDAI、PGA、“4”字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患者胸廓活动度增加,枕-墙距、指-地距缩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腰椎活动度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腰椎活动度较治疗前改善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证候评分、VAS评分、BASFI、BASDAI、PGA、“4”字试验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枕-墙距、指-地距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胸廓活动度和Schober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SR、CRP、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SR、CRP、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SR、CRP、IL-6、TNF-α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PTH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G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BG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T、PTH、BALP、BG水平比较
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恶心、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对症治疗后消失,考虑与药物有关;有3例肝功能轻度异常,可能与柳氮磺胺吡啶有关。观察组有3例出现轻度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可能与中药有关。
AS是一种系统性炎症性疾病,以脊柱、骶髂关节慢性炎性病变为特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环境、感染、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病理变化经历三个阶段,即炎症阶段、骨化强直阶段和关节融合阶段,初起表现为组织如韧带、关节囊、肌健等附着点的慢性炎症反应,逐渐形成骨侵蚀、骨髓炎症以及肉芽组织,造成病变组织骨纤维化,骨量丢失,病理性新骨形成以及韧带骨赘的形成,脊柱、骶骼关节等中轴骨骼的强直[5]。目前AS需早期、足量、规律药物治疗,还需配合物理治疗、功能锻炼等措施以迅速抑制炎症、延缓新骨形成[8],阻止病情发展,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祖国医学对AS认识较早,并将其归属于“肾痹”“脊痹”“大偻”等范畴,认为其病机为禀赋不足,肾督亏虚,阳虚不能卫外,风寒湿邪侵袭肾督,筋脉挛急,凝痰成瘀,日久骨质受损,脊柱疼痛、僵硬、强直变形。名医焦树德教授认为AS为督肾同病,并提出益肾强督治疗思路。现代中医名家对AS治疗亦常采用补肾温督通络法[9-11]。经验方益肾消痹汤正是基于以上病因病机而立,方中选用鹿茸温补肝肾、益精养血,杜仲补肾益肝、强筋壮骨,巴戟天、肉苁蓉温肾助阳、壮督强腰、祛风寒湿,补骨脂、骨碎补温肾助阳、续筋接骨,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制乳香、三七、降香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威灵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舒筋利节,陈皮理气健脾、祛湿化痰,配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标本兼顾,契合病机,共奏益肾壮督、强健腰脊、袪风寒湿、通络止痛的功效。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型评分、BASDAI、BASFI、VAS、PGA及“4”字试验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枕-墙距、指-地距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与孙鹏、郭乃亮等国内学者[5,12]研究结果相似;观察组胸廓活动度、schober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益肾消痹汤联合尼美舒利缓释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AS患者肾虚督寒证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尼美舒利缓释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
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可导致患者体内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同时出现异常,造成慢性炎症部位骨丢失及新骨生成,是诱导AS骨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13]。有研究[14-15]显示,滑膜及骨组织中的炎症因子,如TNF-α、IL-6是通过抑制核心结合因子α的表达而引起骨质破坏。因此,炎症因子TNF-α、IL-6与AS的炎症反应关系密切,是反映AS疾病炎症活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ESR、CRP、TNF-α、IL-6、PT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BG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BGP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益肾消痹汤能降低AS肾虚督寒证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促进骨质修复以及骨的早期重建,抑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益肾消痹汤通过多靶点及整体调节下调AS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抑制骨量丢失及新骨生成,促进机体自身的免疫调节,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控制疾病进展,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