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姣
(长沙市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长沙410005)
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是血糖含量上升,主要症状是代谢性紊乱,此种疾病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1]。2型糖尿病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近年来有年轻化的发展趋势[2]。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只注重填鸦式的知识灌输,忽视了患者个体的独立性及独特性,对丰富患者的知识结构、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及长期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3]。有研究[4]指出,有效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并管理疾病,掌握一定的自护技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同时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因此,如何更加全面、合理地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护理,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知识掌握及自我护理的影响。
入选标准:1)年龄>18岁;2)随访时间>6个月;3)思维清晰,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4)无精神疾病或者精神病史;5)满足WHO(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发布的关于2型糖尿病的分型及诊断标准[5],为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6)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2)严重心脏病患者;3)认知学习能力有障碍者;4)不同意参加本研究者;5)1型糖尿病患者。
从2019年3—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出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5~83岁,平均(54.01±2.63)岁;病程1~19年,平均(8.46±3.09)年。研究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6~82岁,平均(25.36±2.23)岁;病程1~18年,平均(8.53±2.97)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认可本研究,且签订书面协议。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遵医嘱用药重要性等。研究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全程跟踪教育,既有住院时期的健康宣教,亦有出院之后的健康宣教,详细的实施策略如下。
2.1.1 住院时期
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饮食状况、对糖尿病疾病的基本认知、家庭条件等。2)集体结合一对一的教育方式进行知识宣教,并发放糖尿病健康小册子进行教育学习,包括自主学习运动、饮食、血糖监测、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疾病的预防等。3)对胰岛素注射患者讲授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注射胰岛素前要进行皮肤消毒、药品要混匀,不可隔着衣服进行注射,注射完要及时更换针头,注射时针头要停留至少5 s等。4)每周四下午定时举办健康知识教育座谈,针对不同的患者,结合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病情、文化程度等进行一对一的教育,认真倾听患者主诉,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详细答复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5)完善反馈机制,让患者定期答卷,了解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情况再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教育,直到掌握情况良好。6)让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健康教育过程,尤其是陪护家属,让他们参与到患者的健康教育管理和督促中。7)在教育过程中,针对患者的消极态度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获取家属支持,建立温馨的家庭环境,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2.1.2 出院时
1)采用密西根中文版糖尿病知识测量表[6]对患者的糖尿病知识进行测试,加强薄弱环节知识的教育,使他们在出院时能够熟练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2)再次向患者传达出院后的重要注意事项,及时进行自我监测的重要意义。3)强调要遵医嘱,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4)强调患者家属应参与患者的疾病健康教育过程。5)完善交流平台,对于会使用微信的患者可以将其纳入微信群管理,定期推送健康饮食以及疾病防治手段等知识;对于未纳入微信群的患者则以纸质材料、电话随访、面对面方式为主。6)完善随访机制,通过微信或者电话、短信等方式建立复诊提醒系统。
2.1.3 出院后
1)通过复诊提醒系统,在复诊前1周由小组护师告知患者,未及时复诊者则通过电话询问原因,并做好患者随访记录。2)出院后由护士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他们的自我管理情况以及用药情况,对提出来的疑问进行及时准确的解答,且深入强化宣教。3)结合患者的个体特点及个性需求,定期组织糖尿病患者病友俱乐部活动,传授相关知识,患者可以交流在自我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想,在愉快的活动中增强知识技能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1)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通过本院自行研制的《糖尿病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调查问卷》进行相关调查。满意率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满意率=(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以密西根糖尿病知识测试量表(中文版)[6]进行测试,共23分。良好:分数>20分;一般:15~20分;差:<15分。对知识掌握的良好率=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3)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6个月到医院复查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4)糖尿病患者不良行为以及不良行为次数是患者在调查问卷中回答的事件及次数。低血糖患者为血糖值≤3.9 mmol·L-1。其他的不良行为事件为服药不规律,注射胰岛素不规范、注射前未进行皮肤消毒、注射后未及时更换针头等,导致患者出血、疼痛、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研究组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良好率及护理服务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2组患者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变化
研究组患者的低血糖及自护不良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出院后低血糖和自护不良行为发生率比较
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若不给予有效的正规治疗,随着病情的恶化,可导致许多器官及系统产生严重的并发症[7]。健康教育可传播疾病知识、相关的治疗常识,以及对患者或其照护人心理、行为的干预,促进患者和照护人不良心理或行为的变化,提升他们对疾病的科学认知,化解负性情绪,从而实现推动疾病转归的目的[8-9]。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患者增强了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度,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及护理方法,能够使患者成功管控自己的病情[10]。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基于护理目标,易产生片面化且过于统一化,具有盲目性、缺少针对性,教育方式形式化,简单的护理指导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患者由于缺乏系统完整、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在出院以后不能够对自身进行良好的管理,从而产生血糖波动和各种并发症。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是全程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地了解患者在健康方面的需求,用科学的健康知识引导患者,顺应患者的各种需求。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或许是经由多元化的教育,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水平明显提升;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模式满足了患者的内心需求,并结合心理疏导及反馈机制,通过问卷的形式,促使患者主动而积极地去掌握相关疾病知识[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3、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可能有:全程的健康教育模式干预,促使了患者掌握了更多的疾病知识,从而在行为上更有利于病情的改善,饮食、运动方面都有所控制。临床相关研究指出[12],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提升患者的心理疏导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提升了管控血糖水平的成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低血糖和自护不良行为的发生率都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为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告知患者糖尿病知识、控制饮食、合理用药相关。临床中,患者在相同部位重复注射易造成皮下硬结,在注射过程中,一次次没有混匀胰岛素,不当注射胰岛素造成皮肤受损,没有规律地使用药物,常常在注射之前不开展消毒工作[13-14]。而研究组中仅有1例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忘记消毒导致。这些不良的行为均由于疾病相关知识缺乏导致,反映了全程健康教育对改善病情的重要性。同时,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综上所述,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强化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技能的掌握,降低出院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服务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