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昊
赫图阿拉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第一个国都,是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地方,始建于1603 年。1616 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这里登基称汗,定国号为金,年号为天命。努尔哈赤在这里运筹帷幄,发号施令,治理国政,研究军机,接纳降臣,为进军辽沈统一东北女真族打下了坚实基础。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是拥有400 余年的历史古城。西距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永陵5 公里。“赫图阿拉”是满语,用汉语解释就是横岗,即平顶小山岗,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赫图阿拉城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所筑,城池依势筑于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岗之上。峭壁峥嵘,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城内地势南高北低,四周筑有高高的城垣。
内城周五里,外城周十里。城周十里设九门即南三门、北三门、东二门、西一门。外城驻扎着八旗精锐部队,建有点将台、校场、仓廒区,外城内、内城外建有驸马府,内城建有汗宫大衙门、八旗衙门、关帝庙、城隍庙、启运书院、文庙等。汗宫大衙门呈八角形,俗称“金銮殿”。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努尔哈赤从费阿拉迁居于此,后金天聪八年(1634)改称兴京,后人又称其为老城。老城位于永陵东南八里,苏子河与二道河汇合处的左岸山岗上。内城住努尔哈赤的家属和亲族,外城住八旗兵丁,城外住各种工匠有两万多户。
内城现存“尊号台”遗址,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称汗的地方。 正白旗衙门在内城的东侧,保存较为完好。关帝庙位于南门内西侧,为努尔哈赤在位时所建,现已经过翻修。皇寺(地藏寺)已荒废,仅存满汉文碑刻、铜钟及础石。古井位于城内最低处,井水甘甜,长年不竭,是内城唯一的一口水井,至今当地人仍在饮用。内外城的城墙、城门还在,仍可供旅游者登临怀古。
赫图阿拉城作为后金的第一个都城,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赫图阿拉城是后金开国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是后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中心,被视为清王朝发祥之地,满族兴起的摇篮。它首创了布椽筑城法,开创了大清建都之制等。保留至今的赫图阿拉城对于研究清前史、艺术、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