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黎奕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意大利语系)
中国人在清光绪年间就到意大利定居了。当时在意大利的华人移民仅百人左右,他们绝大部分靠摆摊兜售小商品谋生,语言不通,同当地意大利人交流甚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意大利华人移民人数增长到300 人,全是男性,且大多是非法移民。
第一批移民在意大利站稳脚跟后,便成为“连锁移民”的第一环:后来的移民或以“家庭团聚”为理由举家搬迁;或依赖先来的同乡作为寻找工作的担保人,因此他们大多为“非精英移民”。
1978 年改革开放后,一些人放弃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转而创业经商,即“下海”。198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给予了中国公民出国的权利,只要提供海外人士的邀请信就可以申请出国护照。1992 年,中国政府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国际化政策,邓小平表示,中国政府要实施“支持出国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因此国内掀起了留学热潮。这些时代背景和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使移民出现了新变化:其观念上属于主动移民,并不是迫于经济、生活压力,也不像祖辈那样“出去是为了衣锦还乡”。另外,这个时期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日益增加,原因是这一地区许多国有企业因经济体制改革打破“铁饭碗”制度,导致大批工人下岗, 许多人转向海外寻找工作机会,移民动机和来源地逐渐复杂化。
然而,世界局势的不稳定也给移民带来冲击。首先是始于2008 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然后是北非和中东的冲突,以及始于2011 年的新移民潮,这些都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考虑到与经济危机相关的内部就业困难,政府流量法令给非欧盟劳工的配额越来越少,申请要求也愈加严格。
意大利经过二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意大利公民收入的增长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导致对外国低技术和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使外国人开始抵达意大利寻求工作。这些工人的工资比意大利工人低,并且社会地位低下。
如今,意大利与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一起,成为欧洲外国移民的主要目的地。由于意大利成为主要移民接收国的时间不长,政府最初几乎没有意识到规范移民的重要性,因此,从19 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80年代,几乎没有法律法规介入。意大利的多党制度也使移民政策的两极分化和政治化日益加剧:中左派倾向于移民与当地的融合及保护他们的权利;而中右派则倾向于反对移民和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另外,教会和工会的干预,以及与原籍国合作以管理驱逐和入境的需求,都干扰了政策的制订和实施。阻碍政策变化的另一个因素是财政和行政能力的资源有限。
1986 年是外国移民意大利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通过的福斯奇法正式宣布意大利工人与非欧盟工人完全平等,法律地位受到保护,使11.6 万外国非法劳工获得合法身份,并享有充分的医疗、社会服务、教育、住房和保留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权利。此前,除了1931年的《公共安全法》要求外国工人接受警察局的简单检查外,只有劳工部1963 年的一个通告中规定了外国人的招聘和就业形式。
仅仅四年之后,另一个移民史上的决定性事件导致了外国移民被视为意大利社会的中心问题。南非的杰里·马斯洛1989 来到意大利,在农村打季节工。由于歧视,当地居民及雇主常与雇农发生冲突。8 月23 日,杰里·马斯洛在一场抢劫中丧生,几名年轻人试图从他身上窃取钱财,整个意大利爆发了抗议活动,导致《马尔特利法》在1990 年获得批准。它以更加明确的方式定义了居留许可的类型(自雇/授薪工作、旅游、宗教、医疗、学习),还规定每年政府会颁布流量法令,确定引进非欧盟工人的数量。另外,它还使21.5 万外国劳工合法化。
1995 年,迪尼政府规定移民如果要获取大赦资格,需证明自己是雇员或已签订了至少四个月的工作合同;这一年的大赦影响了24.4 万外国劳工。1998 年,土耳其—那不勒斯法规定,申请参与大赦需证明其在意大利拥有稳定住所,在同年3 月27 日之前找到工作;此法律使21.7 万移民合法化。
2001 年,意大利中右联盟赢得大选,是史上第一个通过将移民政策问题放在选举计划中心来赢得选举的政治团体。受同年“911 事件”影响,国际上关闭边境的气息弥漫。2002 年,尽管贝卢斯科尼政府极力使反对移民的斗争成为其宣传的重心,博西—菲尼法(Bossi-Fini)仍使63.4 万人拿到了合法身份;与此同时,法律降低了对外国人的保护力度,缩短的居留许可的时间,引入了电子指纹系统并完善了驱逐出境等刑罚措施。2018 年,由萨尔维尼统领的北方联盟党通过《萨尔维尼安全法令》,首次将国家安全与移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意大利政府今后可更轻易驱逐移民,申请居留许可的条件也更为严格。
在社会保障方面,意大利为工人和公司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支持:如果由于停产或减产(正常或特别情况)而导致工资损失或失业,这些干预都会介入。前者可以申请工资补贴基金,如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政府为工资补贴基金投入了13 亿欧元;关于后一种情况,目前,意大利根据合同类型和公司规模提供不同类型的津贴。
另外,工作期间,自雇或授薪工作者都要支付投入公共养恤基金的供款,总共有三种类型的养恤金:残废、老年和故者家属养恤金。面向非欧盟公民的养恤金的比例一直很小:2017 年,在近1400 万养恤金中只占发放总数的0.3%。
2017 年,在意大利处于工作年龄(15 岁及以上)的外国人口将近400 万人。
意大利就业形势有好转迹象:近5 年来首次意大利公民就业人数的增长(与2016 年相比,增长+ 1.2%)高于外国人就业人数增长(增长0.9%)。实际上,近年来,外国公民就业的增长抵消了就业危机。
非欧盟公民的就业人数增长速度高于欧盟公民。受雇的欧盟公民人数增加了 0.1%,非欧盟公民就业人数增加了20859 人次,增长了1.3%。
同样,失业率持续下降,失业人数明显减少:总体下降3.5%,欧盟成员国公民失业人数减少了7.4%,非欧盟公民失业人数减少了7%。
与上一年相比,不活跃者的数量也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减少幅度最大的是非欧盟公民群体,2017 年15 至64 岁之间的不活跃人口数量减少了近30400 个单位,下降3.6%,而意大利公民不活跃者比例减少了1.7%。
从职业类别看,意大利人主要从事脑力或技术职业(38%,而非欧盟工人为5.3%)。非欧盟公民群体中非熟练劳动力更为普遍,比例为37.6%( 对意大利人来说,这一比例是8.2%)。 两者在白领职员、销售人员和服务人员方面的差异变小,意大利公民占32%,外国工人则是30%。
从待遇看,大多数意大利雇员的月薪都超过了1200 欧元,处在同一收入水平的非欧盟雇员只有24.8%,更有 33.6%月收入不到800 欧元。
截至2018 年1 月1 日,在意大利的中国籍合法居民有309110 人,占非欧盟合法居民总人数的8.3%,排名第三。
在所有外国人团体中,中国人是申请工作居留最多的,占申请工作居留人数的60%。多年来,在非欧盟劳动力中,华人社区的就业条件一直是最好的,失业率最低,仅有4.5%,就业率之高仅次于菲律宾群体,达到了72.7%。
由从事行业来看,华人就业与其他国家人民一样有“民族专业化”的特性。受社区和同胞的影响,来自不同国家的工人最终被引导到特定的经济部门,从而产生了一种现象:一个社区中某个经济部门集中度可以达到很高水平,例如印度人主要从事农业(30.8%)、巴基斯坦人从事工业(43.3%)、阿尔巴尼亚人主要从事建筑业(29.2%)。中国人主要从事商贸和餐饮业,比例接近70%,其次是工业。
在职业类别上,华人与其他非欧盟国家务工者也有较大差别,具有一定优势:中国工人非熟练体力劳动者的比例较低,管理人员和技术专业人员的比例较高,而总体上非欧盟公民中这一比例为30%。
通过对意大利国家社会救济协会(INPS)数据的分析比较,华人月工资(770 欧)要比非欧盟工人低(1,161 欧元)。
华人社区的特征是女性大量参与劳动力市场。尽管男性(约79%)和女性(66.7%)就业率之间存在差异,但华人女性就业的指标显著高于其他非欧盟公民(45.9%);华人女性失业率为3.4%,同期为18%;不活跃率为31%,同期为43.9%。这与华人主要从事商贸和餐饮业有关,女性在这些行业都有一定的性别优势。
另一个特征是在意大利就业的华人教育水平普遍处于中低水平,这印证了在意务工华人大多为“非精英”的事实。
从工会参与度来看,华人虽然在常住居民人数中排名第三,但在四大意大利工会联合会的会员人数中却排在第十三位。
近七成中国人从事商贸和餐饮业,这是在意华人的一项特色。
餐饮业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华人的经济支柱。另外,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传统的手工业、世界级的小商品贸易网络,与意大利的传统手工业、服装、皮革等产业互补。
从劳动个体看,华人受雇的行业主要为零售销售员和裁缝手工艺人;餐饮业总体比重最大,其中厨师达到10.6%,餐厅服务员达到6.7%,酒吧服务生达到3.6%;皮革加工领域雇用的工人比例为9.7%,专门从事制鞋的工匠比例达到3.1%,专门制作箱包的工人的比例则为6.6%。在皮革、制鞋、箱包领域中国工人占了非欧盟从业人员的83%。
从企业角度看,截至2018 年1 月1 月,中国在意独资企业的拥有者为52075 人,约等于非欧盟企业家的14%,在非欧盟公民独资企业主数量中排名第二;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2.6%。经济活动分布主要在商业和运输部门(37.8%),制造业排在第二位,约占1/3,酒店业紧随其后,所占业务份额为13.6%。
语言问题是华人在意大利就业面临的第一个难关。欧盟移民委员会规定从2010 年12 月9 日开始,非欧盟移民在其成员国内申请长期居留许可必须参加所在国的语言测试。获得长期居留后,可以在意大利境内从事任何一种商业活动和参加工作,在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享受和意大利公民一样的待遇,此规定对华人极具吸引力。但华人在学习意大利语时会遇到种种问题:华人就业者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学习能力较差;汉语与意大利语差别较大;在雇主、同事都是华人的情况下与意大利语接触机会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偏见影响学习兴趣等等。解决语言问题有赖于意大利语学者编写专门针对中国人的教材以及意大利政府与中国语言培训机构的合作。
另一个问题是,华人常遭受种族歧视。近年欧洲排外主义回潮,右翼政府的政治宣传加剧了反移民思潮;华人在当地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强,社会参与度却不高,导致当地人容易对华人产生误解。因此要解决问题,除依靠华人行业协会的保护外,更应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做到互信互通。意大利华人参政议政即能带来积极影响,比如意大利华人华侨参议委员会与意大利众议院举行会议、普拉托市议会王小波和林诗璇成功当选市议员,以参政议政的方式维护侨胞在意大利的合法权益,为华人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另外,文化的输出与传承也很重要:在国家汉办支持下,意大利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教授当地人中国语言和文化到与当地政府一同举办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庆活动,在展示华人精神风貌的同时也能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
2020 年新冠病毒在意大利的爆发也给华人带来冲击。意大利出现感染者后,米兰华人街所有店家都关门歇业,生意一落千丈,许多劳工因此失业。意大利线下零售业发达,电商市场还远未到饱和的地步,因此,在商店被迫关闭的情况下,华人纷纷完善线上销售渠道,如与外卖平台户户送(Deliveroo)、呱呱专送合作,以此挽回损失。加之这次疫情让很多人养成了网购习惯,或将改变未来意大利的商业生态,中国电商行业也许值得华人借鉴。
华人与意大利社会的逐渐融合将为他们的就业和发展带来更大上升空间。随着华侨后代的成长和接力以及高素质移民的到来,相信华人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