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色玛瑙 巧雕生辉

2020-11-23 06:26王俏
侨园 2020年9期
关键词:化蝶阜新玛瑙

文 王俏

“千重玛瑙万种玉”。玛瑙,质硬性坚,色泽艳丽,溢彩流光,是玉石中色彩最丰富的一种,在数千年玉石雕刻历史中承载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在中国,玛瑙的产地不少,但能被称为“玛瑙之都”的仅有一个——辽宁省阜新市。

这座处于辽宁、内蒙古交界的边城,从事玛瑙雕刻的人中不乏大师级人物。而这位能把“俏色巧雕”运用到极致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阜新玛瑙雕代表性传承人杨克全。同时,他也是中国工艺美术、中国玉石雕刻“双料大师”,是整个玛瑙行业的扛鼎之人。

第一次见到杨克全大师,是在他的玛瑙文化艺术馆中。今年60 岁的他性格爽朗,待人热情,他向我们介绍说,这座玛瑙艺术馆是他的“根”,汇集了他30 多年的心血之作和精妙的收藏。灯光亮起,光晕下,一个个晶莹剔透、无法言说的玛瑙雕刻艺术品映入眼帘:《化蝶》《十八罗汉斗悟空》《贵妃出浴》……这些不同主题的作品,全方位展现了杨克全精湛的技艺。

“磨玉也是在磨人,要独具慧眼,玉石需要伯乐,你不仅要把它挑出来,还要琢磨它,让它成器。这就需要雕刻师自己修行,自己阅世才行,这是师傅教不了的”。

爱好画画 与玉雕结缘

杨克全已经从事玛瑙雕刻三十多年,从贫穷人家的孩子成长为玉雕大师,他走过了曲折的道路。1960 年,杨克全出生在辽宁阜新一个工人家庭,由于他一出生就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家中兄弟姐妹又比较多,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阜新的煤矿工业发展刚刚兴起,那个时候,为了能够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只有十一二岁的杨克全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门,去矿坑里背煤。贫苦的童年生活培养了杨克全要强、坚韧的性格,这让他受益一生。那个时候,虽然日子过得很难,但是杨克全也有快乐的时光,画画成了他儿时最大的乐趣。

“我七八岁的时候很喜欢看连环画,还照着一点点临摹,那时候没有钱买图画纸,都是在课本的背面画”。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克全的绘画功底日渐厚实,并在当地小有名气。

无心插柳柳成荫,谁能想到,儿时的爱好,竟成了杨克全雕刻之路的开端。1978 年,阜新轻工业技校招收学生,主要有印染、玉雕、地毯三个方向,当时杨克全刚刚初中毕业,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毫不犹豫报考了玉雕专业。

在他眼里,玉雕很雅很文艺。但美好的想象很快被打破,由原石到成品的过程既不雅也不文艺,“开始是切料,一切就好几天,大部分料都不是很大,稍微有点不集中注意力,料就崩出去了,吓得一身汗。当时我感觉,这不是磨玉,这纯粹是磨人啊”。

那时候,和杨克全一起进厂的40 多位师兄弟,很多都因为坚持不下去离开了,杨克全虽然也很失望,但还是耐着性子坚持了下来。“艺术品应该是充满个性的、鲜活的,但当时一成不变的套路有点让人崩溃”。从小有着深厚美术功底的杨克全,很希望能把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运用到作品上,“我特别想加入自己的想法,但套路的东西不允许自由发挥,当时我真的不甘心”。

有段时间,杨克全为了养家糊口,每到周末就出去给人家画画,还开过服装店。这些副业给他带来不小的收入,在这期间,杨克全曾经想过放弃玛瑙雕刻,但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机会来到了。

南下打拼 在玉石上起舞

俗话说:“认识决定高度。”“走出去”成为杨克全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1987 年,27 岁的杨克全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南下去深圳,我想做自己的东西”。

“那可真是破釜沉舟去的深圳。那时候深圳还没开始建设,很多破房子。我刚去的时候,住的房子就好像庙一样,里面有蟑螂、老鼠,很吓人”。外出闯荡的日子虽然艰难,但杨克全一点都不在乎,那时候,深圳是公认的珠宝首饰制造中心和交易中心,能够接触到的材料和题材也很广泛,这让他非常兴奋。

为了迅速提高自己的技艺,杨克全就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玉雕技艺,他白天利用午休的时间临摹画稿,晚上则在家里学习揣摩,再动刀雕刻。两年下来,画稿积累了厚厚的一沓,他的玉雕技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渐渐地,思维开阔的杨克全显现出他的设计天分,并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

在深圳的十年时间里,杨克全从雕工干起,一步步成长为管理几百人的总设计师,此时的他视野更广阔、艺术更成熟、经验也更丰富,终于迎来了人生厚积薄发的时期。1998 年,阜新大力发展玛瑙产业,杨克全听说后,毅然舍弃了南方的优越条件,回到家乡创业。

回乡创业 不忘艺术追求

1998 年春节前,杨克全回到了阜新,他把在南方学到的先进的雕刻技艺和雕刻理念带回家乡。“回来以后我考察了一下市场,发现这边的理念还是很保守的,为了尽快适应,我从南方带回来几个徒弟,租了间房子,简单装修了一下,就开始创业了”。

万事开头难,虽然说厂子办了起来,但是购买设备、原料,给工人发工资都得用钱,为此,杨克全把之前所有的积蓄全部投了进去,日子又开始过得紧巴巴。虽然工作室的条件艰苦,但杨克全却十分快乐,因为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天地。

“俏色是我的风格,俏色一定要让它绝”。凭借坚毅的性格、执著的精神,杨克全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的俏色研究。那时候,他每天都埋头于创作,经常一个星期都不出一次工作室,几年下来,杨克全的玛瑙雕刻作品逐渐摆脱了匠气,走向了艺术品创作的道路。

2005 年,阜新玛瑙界出了一件大事,杨克全的作品《化蝶》获得当年“天工奖”金奖,这是阜新玛瑙界第一件国家级金奖作品。

“玛瑙设计最初,不一定想到的就是最后完成的题材,特殊的材料、特殊的形状很费脑筋。《化蝶》这件作品很有意思,它的原石差点被当作废料处理”。

2001 年,杨克全花了200 块钱,从别人手里买来这块石料,在没有剥皮之前很脏很差,但是剥开之后却全然不同了。“当时切开后,就看到前面的蓝色和白色,这个底我们轻轻蹭了一下,马上就露出来几层颜色。玉石也好,玛瑙也好,它的内在美在里边,别看它买的时候价格很低,把它用好了,包括你的创意、设计、做工,都能让它化腐朽为神奇”。

这件玛瑙作品《化蝶》,已经有人出价超过百万,但杨克全还是拒绝了,在他看来,艺术是无价的,这样的材料不可多得,这件作品也不可能被复制。

如今,杨克全已经成为阜新市玛瑙雕刻协会的会长,这个身份让他对当地玛瑙雕刻人才的培养多了一份责任,这些年来,他已经教授了近三百名学生,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省级玉雕大师。

“我想将徒弟们培养成玉器雕刻匠人,而不是仅仅以玛瑙谋生的商人”。对徒弟,杨克全尽心尽力,不仅在工厂园区内为他们盖了一栋楼作为宿舍,还出钱出力,让徒弟成家立业,衣食无忧。

“父亲的个性非常鲜明,在我眼里他是这个行当的一股清流”。35 岁的杨帆子承父业那一天起,便被杨克全扔到了车间从最底层做起。杨帆的美术专业学历,在杨克全看来只意味着起点高那么一点点而已,其他的都得从基础做起。“我在车间干了8 年,光给原石去皮就干了1 年。”

现在的杨克全除了四处交流讲课,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设计室和工厂里,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创作热情。杨克全说,玛瑙艺术像一个有生命的伙伴,他的梦想,是能够做出更多流传于世的作品,把玛瑙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化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地。

猜你喜欢
化蝶阜新玛瑙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失踪的镶金兽首玛瑙杯(上)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蝶语
月夜情思
加强原创意识加大对地方文化的发掘
蝴蝶和树
今夜化蝶
玛瑙十二生肖
如日中天 彩云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