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巴赫共舞 巴赫键盘乐组曲中的不同舞蹈风格

2020-11-23 06:01文字唐瑾
音乐爱好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舞曲巴洛克巴赫

文字_唐瑾

我对巴赫键盘乐组曲的研究和演奏

对于巴洛克风格的兴趣与研究,始于我在萨尔茨堡的留学时代。确实,多年浸泡在欧洲这种百年如一日的古老文化氛围之中,我注定受到了其浓厚传统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浸润和影响。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我不但有机会跟随古乐器演奏专家学习,获知了不少在古乐器上诠释巴洛克音乐的演奏方式,还常有机会观摩到原汁原味的巴洛克歌剧、舞剧、古乐器音乐会等。这些可贵的经历都让我获益匪浅,并且对巴赫音乐的兴趣愈加浓厚。

不知不觉,我回国任教已经多年了,但我对于巴赫音乐的热爱并没有随着身边生活环境的转变而停止,反而更深入和执着了。自2009年我的研究课题《巴洛克宫廷舞蹈音乐》项目获得上海浦江人才计划资助后,我立刻飞往德国,在柏林艺术大学跟随德国著名巴洛克舞蹈教授、柏林历史舞蹈剧团团长尤塔·佛斯(Jutta Voss)专程学习了巴洛克宫廷舞蹈两周。那些天里,热情的德国教授不但在舞蹈房里教我跳巴洛克舞,也带我参观她们剧团的巴洛克剧院,我们还一起在幽静的柏林郊外湖边畅谈到深夜,真是美好极了!

短暂的学习经历令我印象很深,也让我深感有必要将巴洛克舞蹈课程引进到国内,而正好那时该课题也引起了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资深教授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于是,2009年底,我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共同邀请尤塔·佛斯女士来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巴洛克宫廷舞蹈大师示范讲座”,这次讲座也是上海市重点学科——上音钢琴系2009年度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讲座海报

在为期四天的讲座中,上海音乐学院的广大师生不仅亲眼看到了各种巴洛克宫廷舞蹈的生动演示及讲解,还亲身现场学习实践。在佛斯女士的带领下,各系师生们翩翩起舞(甚至包括上音钢琴系最资深的、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王晴华教授!),大家开了整整四天的“宫廷舞会”,真是好热闹又好有意思!

我在担当整个讲座活动的翻译工作之余,还和佛斯女士专门举行了一场巴洛克舞蹈的表演。佛斯女士身着巴洛克时代的华丽服装跳舞,我演奏巴洛克时期的舞蹈组曲配乐,共同展示了我们对于巴洛克舞蹈音乐的研究成果,在场的观众无不感到新奇和惊叹。此次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料的反响和好评,本来我还担心音乐学院的人对舞蹈讲座不感兴趣呢,没想到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听到消息专门从外面来看的观众,使得原本空旷的排练厅变得拥挤不堪了。连当时大楼的门卫都说:“我在上音工作三十多年了,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一起跳舞。不过,也很少看到大家都那么开心。”是的,那几天大家又讲又跳的欢聚场景,至今还极为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难以忘怀。不过我想,更有意义的应该是,大家通过此次讲座,详细了解了各种巴洛克舞蹈的舞步特征、韵律规则、风格特点、功能性质和发展历史。正如佛斯女士所说:“短短的四天虽然无法让你们所有人真正学会任何一种舞蹈,但相信每一种舞蹈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特质,已经深刻地印在了大家的脑海中。比如小步舞曲的优雅高贵,比如库朗特的活泼欢快……”教授说得太对了,其实到如今,具体的舞步我已完全记不住了,但这些舞蹈鲜明的不同形象特点已牢牢植入了我的心中。

尤塔·佛斯女士

在经历了这些非常特别的探索研究后,我对于巴赫键盘乐组曲的诠释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了更大的信心。接着,我进行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学术和演奏活动,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在许多重大学术活动(如上音附中“第三届巴洛克室内乐大师班活动周”等)和多所高校一起举办了“巴赫组曲中的历史演奏风格”学术讲座,并在上音学报《音乐艺术》上发表了《巴赫<英国组曲>之萨拉班德演奏法初探》一文。最值得一提的还是2015年上半年,我作为第一位中国籍钢琴家,受邀在著名的莱比锡巴赫音乐节上举办了“巴赫对话中国音乐”独奏会,演奏了巴赫的组曲,获得了当地专业圈和大众的欢迎和喜爱,这样的殊荣对于我的巴赫研究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肯定。同年下半年,我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也举办了一场同名的独奏音乐会,得到了母校上音和德国、奥地利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也成功完成了中德(德国作曲家/中国作曲家、上海/莱比锡)之间跨越时空的交流和对话。

巴洛克时期的舞蹈

巴赫的三套键盘乐组曲

这里,我主要想和大家聊一下各种巴洛克舞蹈的风格面貌和性格特征,这也正是德国舞蹈教授尤塔·佛斯在短短四天后留给我们的学习精髓。其实,要想真正演奏好巴赫的作品,需要在许多方面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包括速度、节拍律动、音量音色、声部层次、运音法、装饰音演奏法、踏板等等,并借鉴一些在古乐器(羽管键琴、击弦古钢琴)上的演奏法,才能在现代钢琴上的演奏更贴近巴洛克风格。可以说,以上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写上长篇论文和专著进行详细论述。所以,在这篇幅有限的短文中,我仅谈谈组曲中各类舞蹈本身的个性特点和音乐形象。而这点,恰恰是我们在演奏这些舞蹈组曲时首先需要了解的,也是我们在将上述所有演奏要点都掌握透彻之后,最后需要“画龙点睛”去表现的。

巴赫的键盘乐组曲一共有三套:《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帕蒂塔》(德国组曲)。虽然这三套作品里的舞曲名称都取自十六至十七世纪的巴洛克宫廷舞蹈,但这些键盘乐组曲实际上是纯粹的器乐作品,不具备可跳性。自十七世纪起,在这些组曲里就形成了以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及基格为骨干舞曲的套曲形式。巴赫往往在萨拉班德和基格之间插入两首至四首其他舞曲,如小步舞曲、加沃特、布列、帕斯皮耶、歌调、波罗乃兹、英国舞、卢尔、穆赛特等。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三套组曲,再逐一看看每种舞蹈。

《法国组曲》中的前五组原稿最早出现在1722年的《安娜·马达莱纳的钢琴小册》中。它们和据推测稍后完成的第六组曲,被统称为《法国组曲》。当时,巴赫正值第二次新婚,这套作品是为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马达莱纳所作。那是巴赫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所以这套作品里充满了大量优美柔和的旋律。也因其具有法国音乐优雅细腻的品位和风格,所以被后人冠以“法国组曲”的标题。和其他同样题材的组曲作品相比,《法国组曲》具有较少的学究气,更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它相对于《英国组曲》和《帕蒂塔》来说篇幅较短小(没有序曲),相对易于演奏。

《英国组曲》是巴赫三套组曲中写作年代最早的,推测在1717年之前完成。关于它为何被称为“英国组曲”,有多种说法:一,它第一次引用了自英国流传起来的新式记谱法(在《第一组曲》的乐谱上写着“为高贵的英国人而作”的标题);二,它袭用了当时英国以前奏曲开始的创作典范;三,此曲系英国人委约;等等。但事实上,它从乐曲风格、顺序到名称都深具法国传统,受到当时一批法国作曲家如拉莫、库普兰等影响,尤其以法国作曲家沙赫勒·迪欧帕赫(Charles Dieupart,约1670—1740)的《组曲集》为创作典范。例如在《A大调第一组曲》的序曲里,我们可以明显听到取自这部作品里的动机。《英国组曲》比《法国组曲》规模宏大,除了有一个较长的前奏曲之外,许多舞曲加入了第二段,如第二库朗特、第二加沃特、第二布列、第二帕斯皮耶、加装饰变奏段的萨拉班德等,并且通常将它们作为中段,与第一段组合成A-B-A的曲式演奏。因此,《英国组曲》在风格上给人以更丰富堂皇的印象。

《帕蒂塔》的写作时间为1726年至1731年。这是巴赫生前出版的第一套乐曲,也是巴赫本人自认为成熟的作品。《帕蒂塔》比之前的《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更抽象化和器乐化。其中前奏曲的体裁更多样化,除了前奏曲(Praeludium)以外,还加入了意大利式歌剧序曲(Sinfonia)、幻想曲(Fantasia)、法国式歌剧序曲(Overture)、托卡塔(Toccata)等。除了各种巴洛克舞蹈曲式以外,它还引用了器乐曲式,如回旋曲(Rondeaux)、随想曲(Capriccio)、滑稽曲(Burlesca)、诙谐曲(Scherzo)等。

巴赫键盘乐组曲中的不同舞蹈风格

阿勒曼德(Allemande)起源于德国,意为“日耳曼风格的”,是4/4拍的舞曲。舞蹈教授尤塔·佛斯曾提到阿勒曼德虽然是一种舞蹈名称,但在几百年间的舞蹈教程中极少出现和被引用,这充分说明阿勒曼德并非典型和常见的舞蹈。在巴赫的键盘乐组曲中,阿勒曼德的性质其实更接近于前奏曲,在整套组曲里相当于主题段,后面的各首乐曲都围绕其乐思展开。其特点是以同音反复的弱起开头,并以流畅的十六分音符作为主要旋律,不时地在各声部展开出现。阿勒曼德除了具有德国音乐严肃内敛的风格特点以外,同时还富有一种愉悦而悠然自得的情趣,为此应连贯安静地演奏,速度为中庸,类似行板。

库朗特(Courante)原意为“永不停息的奔跑”,作为十七世纪法国宫廷里所有舞会上由一对舞者单独跳的开场舞,曾是酷爱跳舞的法国皇帝路易十四最喜欢的舞蹈。该舞带有奔跑、跳跃的舞步,是充满欢乐热忱、甜美希望的舞曲。库朗特分为两种:法国式的“Courante”和意大利式的“Corrente”。在巴赫的有些组曲作品中,如《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后世的出版家们把它们统一标记为“Courante”,所以我们目前只能通过区分拍号、速度、节奏、织体及性格特点来辨认它们。和阿勒曼德一样,库朗特也以同音反复的弱起开头为特征。

在巴赫的键盘乐组曲中,法国式的库朗特节拍分为两大类:3/2拍和6/4拍,含有附点节奏,织体复调化。两个声部常常同时出现不同节拍的叠置(如低声部3/2拍,高声部6/4拍),以及其他各种更复杂的节奏组合。其音乐性格庄严华丽而有节制,因此速度适中,不应过快,3/2拍的库朗特似乎比6/4拍的库朗特更稳重些。演奏时,演奏家可以通过两手不同的运音法(连断奏法)来表现其复合节奏趣味,使音乐更立体。《英国组曲》里的库朗特都属于法式的。而巴赫的意大利式库朗特的节拍分为3/8拍或3/4拍,多由轻巧快速的跑动音符组成旋律,节奏型较简单朴素。因为拥有活泼欢快的性格,所以其速度比法式的库朗特要快。

萨拉班德(Sarabande)十六世纪初由东方传入西班牙和拉美地区。按照西班牙文,“Sara”意为神圣,“bande”为行进,所以“Sarabande”意为“神圣的行进”,即指那些高举圣像的宗教行列仪式,具有神秘、狂野的性格。但自十六世纪末传入法国宫廷之后,萨拉班德渐渐演变为了一种缓慢、庄重的舞蹈,成为所有舞曲里最高贵的一种。萨拉班德是强拍开始的三拍子音乐,虽然没有固定的节奏型,但在巴赫键盘乐组曲中,第二拍往往会有较长的时值作为节拍重点,有时也加以装饰音或和弦来强调。为了表现其沉静肃穆的个性,演奏者需采用较慢而不失流动的速度来演奏。萨拉班德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装饰音,充分表现出巴洛克时期雕琢细节、繁琐华丽的装饰性风格。而在它的反复段落里,演奏者也可以根据个人趣味将第二遍加以装饰或变化演奏。在标记为“Agréments”(意为装饰)或“Double”(意为加倍的)的变奏段落,演奏者可以弹得更慢一些,目的是让这些装饰音在严格的速度里,能更自然如歌地被演奏出来。

基格(Gigue)起源于爱尔兰,在路易十四时期传到欧洲大陆各个宫廷之中,是一种热烈奔放、生气勃勃的快速舞蹈。巴赫键盘乐组曲中的基格拍号各式各样,有3/8拍、6/8拍、12/8拍、9/16拍、12/16拍、2/2拍、3/4拍、4/4拍、4/2拍等。乐曲性质其实已基本与舞蹈无关,而是变为了具有复杂对位的炫技性器乐作品。它也分为两种:法国式和意大利式。法式基格第一部分往往采用赋格式的各声部逐一进入,第二部分总是以主题倒影开始,复调性很强。意式基格织体较自由,速度更快,比如《B小调第三法国组曲》和《A小调第二英国组曲》中的两首基格。

小步舞曲(Menuet)原先是法国的乡村舞曲,取名来源于其微小和灵敏的舞步,“menue”就是“小”的意思。十七世纪后半叶,经路易十四的亲自提倡,小步舞曲在宫廷盛行,成为了速度从容适中的宫廷舞蹈,表现了典雅、精致的贵族趣味。到了十八世纪,小步舞曲成为欧洲上流社会除了华尔兹以外最广泛应用的一种社交舞,可以以独舞、双人(一男一女)、四人、六人、八人,甚至一长列队舞等各种形式出现,并且是唯一可以不经过编排即兴跳的舞蹈。在巴赫的键盘乐组曲中,小步舞曲有两种拍号:3/4和3,两者并没有特别的区别。因其舞步常是两个小节一组,和库朗特6/4拍的节奏几乎相同,所以小步舞曲被称为“库朗特的女儿”。在演奏时我们也应体现两小节为一单元的音乐韵律,和舞蹈舞步保持一致。

众人翩翩起舞

加沃特(Gavotte)原本也是淳朴风趣的民间舞曲,后亦流传至法国宫廷中。一种说法认为加沃特表现了“欢呼的喜悦”,另一种说法则是充满温和的田园情趣。巴赫键盘乐组曲中的大部分加沃特更具后者的风格,其几个明显特征是:不过分快的2/2拍;由两个四分音符的半小节弱起开始;第一个小分句在第二小节第二拍结束;八分音符为最快的音值。在演奏时,我们究竟该更着重于第一拍上的正起强拍,还是第三拍上的弱起拍,取决于最高音的设置和乐句的走向。

布列(Bourree)最初为法国的农民舞蹈,在奥维涅(Auvergne)地区是3/8拍,在其他地区通常是二拍子。“布列”这个名称来自法文动词“Bourrir”,意思是“拍打和舞动翅膀”,因奥维涅男式民间舞蹈中高举双臂的动作而得名。1587年首次有农民在巴黎街头跳这种舞,后被法国贵族引入宫廷中,成为社交舞蹈。布列舞其实就是所有巴洛克舞蹈最基础的舞步(三个踏步加一个屈膝的动作),因此也被广泛应用在其他各种舞蹈中。巴赫键盘乐组曲中的布列都用2/2拍记谱,弱起进入,情绪爽朗质朴,无忧无虑,而又灵动诙谐。与同为2/2拍的加沃特相比,布列更富旋律感,因此速度也比加沃特更流动。

帕斯皮耶(Passepied)也是起源于法国的三拍子舞蹈,因其实际上的速度比小步舞曲要近乎快一倍,所以被称为“快小步舞曲”。它是巴洛克盛期法国歌剧和芭蕾中常用的舞蹈。巴赫仅在《E小调第五英国组曲》和《G大调第五帕蒂塔》中写了帕斯皮耶,两首都为3/8拍,弱起开始。

歌调(Air)虽然具有舞曲性质,但其实是一种纯粹的器乐曲,供舞会间奏使用。巴赫的键盘乐组曲中共有四首歌调,其中《C小调第二法国组曲》《E大调第四法国组曲》及《E小调第六帕蒂塔》中的歌调都为2/2拍,只有《D大调第四帕蒂塔》中的歌调为2/4拍。它们都有快速流畅的舞曲特点,旋律质朴而富有歌唱性。

还有几种舞蹈在巴赫键盘乐组曲中被引用的很少,只出现了一次。波罗乃兹(Polonaise)亦即波兰舞曲,是通常在强拍上开始的三拍子舞蹈,最初是波兰民间由士兵跳的军队行进舞,十六世纪末传入宫廷,后发展成上流社会男女两列共跳的社交舞。贵族们一般将其应用于节日庆典、婚礼之类等场合,因此颇具高贵挺拔的性格。波罗乃兹出现在巴赫《E大调第六法国组曲》中。

英国舞(Anglaise)起初是英国的乡村舞蹈,也在路易十四时传入法国宫廷,“Anglais”一词就是法语对“English”(英语、英国的)的称呼。它具有和加沃特一样的2/2拍号,实际上就是正拍上开始的加沃特,带有一点顽固的性格。英国舞出现在《B小调第三法国组曲》中。

卢尔(Loure)是一种来自剧院的表演舞,因为它的节拍是较慢的3/4拍或6/4拍,因此被称为“慢基格”或“西班牙基格”,性格略带一丝忧郁。巴赫将该舞蹈中的标志性“滑步”动作表现在第一和第四重拍的慢倚音上,可在《G大调第五法国组曲》中听到。

穆赛特(Mussete)实际上是法国的一种小巧风笛,因此也被翻译为“风笛舞曲”。其乐曲特点是在最低声部始终保留一个不变的持续音,例如我们在巴赫《G大调第五英国组曲》中所见一样,其性格恬静并具田园风。

对于巴赫键盘乐组曲研究的意义

唐瑾与尤塔·佛斯女士

不知不觉,我回国任教也有不少年份了。说实话,据本人这些年在钢琴教学或比赛中观察体会到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专业界,还是业余界,依然存在着对于巴赫(即复调作品)学习不够重视的现象。但众所周知,学习巴赫对学琴者未来的演奏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巴赫是三百多年来所有西方音乐的奠基石。在巴赫的音乐中,我们既可以听到许多美妙的多声部旋律(横向线条),也可以听到无比丰厚的和声(纵向发展)。练习巴赫可以从小培养演奏者的复调听觉和音乐整体思维习惯。最近我看到郎朗在一个视频里也说道:“如果你能背谱弹好巴赫,其他任何曲子都不是问题。”确实,无论在人类的什么时代,演奏和研究巴赫音乐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不言而喻且不可替代的。

当我们谈论到巴赫的音乐时,总是习惯性地将其分为两类: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其实我很赞同当今世界级钢琴家安德烈斯·席夫所说的:“巴赫的宗教性音乐和世俗性音乐并非总是如此泾渭分明。在他的宗教性作品(如康塔塔、弥撒、受难曲等)中,我们往往能发现许多世俗音乐的影响,比如多个篇章带有巴洛克舞曲的特点;而在其世俗类音乐创作中(如他的舞蹈组曲作品),我们亦能发现不少宗教音乐的影子,比如萨拉班德中高贵神秘、沉思冥想的性格……”所以无论如何,充分熟悉和了解巴赫的键盘乐组曲,对于我们演奏其任何其他类型的作品都是极有帮助的。

总而言之,面对巴赫这样一位音乐作品如浩瀚宇宙的伟大作曲家,我们每个“凡人”演奏者穷尽毕生的时间精力去钻研他的音乐恐怕都不够。由此我无比崇拜那些录制了巴赫全部键盘乐作品的巴赫钢琴家大师们,比如传奇钢琴家古尔德、“巴赫女祭司”图雷克等。而本人目前仅尝试在巴赫键盘乐组曲方面做了一些初浅探索和研究,希望能为国内热爱巴赫的专业师生和广大爱乐者分享更多更新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有助于大家对于巴赫音乐的进一步理解、演奏及欣赏。

猜你喜欢
舞曲巴洛克巴赫
冬的舞曲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巴赫
瑶族舞曲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没规矩”的巴洛克
烂漫舞曲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论巴赫音乐的多重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