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论”下的忧郁之声 卡洛维茨的交响诗

2020-11-23 06:01文字赵淑娴
音乐爱好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斯拉夫卡洛爱乐乐团

⊙ 文字_赵淑娴

提起交响诗,也许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这一体裁的首创大师李斯特,或者是热爱讴歌祖国山河的爱国者斯美塔纳,抑或是略受争议的英雄形象创造者理查·施特劳斯。而深受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音乐风格影响的作曲家米奇斯拉夫·卡洛维茨,却鲜为人知。

米奇斯拉夫·卡洛维茨(Mieczysław Karłowicz),波兰作曲家、指挥家、作家,1876年出生于维兹涅夫(现属立陶宛)。卡洛维茨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博学多才,是一位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幼年的卡洛维茨常随父亲在欧洲各个城市游学,接受到了多彩的音乐文化教育,父亲可以说是卡洛维茨幼时音乐道路上的指明灯。1887年,卡洛维茨随家人在华沙定居,他开始跟随斯坦尼斯拉夫·巴尔切维奇(Stanisław Barcewicz)学习小提琴。1895年至1901年,他开始学习作曲,并创作出了第一批作品,包括歌曲、弦乐小夜曲、小提琴协奏曲等。1902年,卡洛维茨完成学业回国,大力宣传推广瓦格纳风格的音乐。1905年,席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等波兰青年作曲家成立了旨在创作与宣传新音乐的“青年波兰”作曲家小组,卡洛维茨十分拥护其推行的艺术理念,与他们关系非常密切。

米奇斯拉夫·卡洛维茨

卡洛维茨是波兰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出现为波兰音乐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创作了六部管弦乐团作品,这些作品甚至被人们称为是理查·施特劳斯作品的波兰版本。它们分别是:《回荡的波浪》(Powracajqce fale,1903—1904)、《永恒之歌》(Eternal Songs,1904—1906)、《立陶宛狂想曲》(Rapsodia litewska,1906)、《奥斯威辛的斯坦尼斯拉夫与安娜》(Stanisław and Anna Oświecimowie,1907)、《悲伤的故事》(Smutna opowiesc,1908),和《假面舞会上的插曲》(Epizod na maskaradzie,1908—1909)。本期唱片收录了其中的三部。

卡洛维茨的音乐语汇十分深刻。无论是在音乐技术还是音乐美学方面,卡洛维茨都是新浪漫主义的追随者。有时他会将目光转向尼采哲学,乃至是叔本华哲学,推崇他们的思想理念。他在管弦乐复调、和声、旋律语言以及配器方面都有着过人的天赋,能够充分发挥乐队中所有乐器的表现力。他喜欢运用各种乐器的极限音域,在宏大的音响中增加刺激的紧张度,以提升乐器的表现性能。

《奥斯威辛的斯坦尼斯拉夫与安娜》创作于1906年,1908年在华沙首演,是卡洛维茨第四首也是最成功的交响诗,受到了音乐评论家和公众的一致好评。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斯坦尼斯奥·伯格曼的一幅油画,音乐具有广泛的浪漫抒情性和黑暗的戏剧性,听起来总不免让人想起科恩戈尔德或斯坦纳的电影配乐。作品由弦乐器和铜管乐器拉开序幕,之后很快由木管乐器呈现出一个较为诡异的音调。柔和的铜管声音是一个初期危险的信号,随后由双簧管奏出热烈的高潮段落。作品的中间部分再现了最初的主题,在弦乐和低音单簧管上到达整部作品的最高潮,主题变得带有些悲剧的色彩。然后,音乐很快进入了一个阴沉的结尾,以一种“宿命论”的方式结束了这一悲剧的“叙述”。

乐团与音乐家

华沙爱乐乐团

来自肖邦故乡的华沙爱乐乐团成立于1901年,拥有一百一十年的悠久历史,是东欧地区最知名的乐团之一。从1927年开始,华沙爱乐乐团作为世界著名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官方合作乐团,在决赛阶段担任现场演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华沙爱乐乐团是波兰乃至东欧所有音乐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欧洲主要的音乐会团体之一,几乎当时所有世界级的杰出指挥家和独奏家都与华沙爱乐乐团合作过。2002年1月,著名指挥大师安东尼·维特成为华沙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

安东尼·维特

安东尼·维特是当代著名的波兰指挥家之一,他在学习法律的同时跟随潘德雷茨基学习作曲,师从亨列克·奇兹学习指挥。毕业后,他便在华沙爱乐乐团担任助理,随后辗转波兹兰爱乐乐团、波美拉尼亚爱乐乐团等机构出任艺术总监。2002年,维特受聘于华沙爱乐乐团,担任艺术总监与首席指挥,带领乐团在国内外进行巡演,并录制了上百张唱片,斩获数枚大奖。《立陶宛狂想曲》创作于1906年下半年。卡洛维茨曾说:“我试图将这个民族的所有悲伤和永恒的锁链都注入其中。”忧郁的怀旧感和遗憾感弥漫着整部作品,音乐仿佛是从黑暗中爬出来的一般。低音木管乐器和弦乐器略带阴沉、忧郁的音色为第一个主旋律做出铺垫。随后,长笛和单簧管的应和令人回味无穷。在进入第二部分时,弦乐奏出了一个更具表现力的绵长的主题,给音乐蒙上了一层温暖的曙光感。之后,音乐在第四部分迎来了一个生动的新主题,把作品推向高潮。

《假面舞会上的插曲》是卡洛维茨最后的交响诗。与前两部作品不同,这部作品的开头好似一个充满欢乐的舞台,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频繁出现增加了音响的厚度,使人不自觉地联想到华丽的场景。随后,绵延的弦乐开始创造一种平静的情绪感。短暂的停顿后,开场音乐重现。最后,音乐进入到了一个冗长的尾声,对两个主要主题进行了回顾。这个万花筒般绚丽的作品展现了丰富的管弦乐色彩,同时也体现了卡洛维茨高超的配器技巧。

本期唱片由指挥大师安东尼·维特(Antoni Wit)和华沙爱乐乐团(Warsaw Philharmonic Orchestra)共同演绎。他们被誉为波兰音乐的权威诠释者。弦乐的温暖、铜管乐器的力量,以及木管乐器的清澈品质相匹配,演绎着令人心醉的浪漫之美。

猜你喜欢
斯拉夫卡洛爱乐乐团
隐匿于黑白线条中的现实寓意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中国爱乐乐团20年庆典音乐会中落幕
——“我们生于2000年”:让〇〇后青年音乐家当主角
演出就要开始了
只摘够得着的苹果
卡洛庄园里的故事(1) 花仙子
东斯拉夫诸语言
西斯拉夫诸语言
斯拉夫诸语言
三毛,你什么时候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