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训及就业方向发展

2020-11-23 23:10何姗
就业与保障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才专业文化

文/何姗

视觉传达设计,即通常所说的利用一些视觉图标对不同的信息内容进行及时传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设计师看为信息内容的传送者,将需要并接收信息内容的人看为传达对象[1]。视觉传达设计这一专业可以向上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在某次世界设计大赛以后开始为世人所知。它是一些以媒体、纸质资料等对信息内容进行及时准确传达的主媒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国内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传统教学方案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早已不能满足市场对现代化设计人才的现实需求,暴露出高等院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精准等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含糊不清、教师教学方案模糊、专业学校办学特色不明确、设计人才的定位不精准、学生综合实力较差等问题[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主流“平面”设计的范围,可现今设计教育行业的教学目标过多停留在理论和思维训练的层面上,即过多注重学生的感性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将其作为创新与创意设计的根本路径,并没有真正从源头上解决视觉图标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难题。

一、我国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训

(一)构建应用型视觉艺术设计人才独特教学体系

构建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应用型视觉艺术设计人才教学体系,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创意设计与实训能力提升,结合中外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水平差异,为我国应用型视觉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而服务[3]。国内绝大多数的艺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诸多学科界限,使得专业之间在教学上缺乏经验交流,从而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学科能力只能被动局限在单一领域内,阻碍了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多元化认知和学习。在如今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审美和艺术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而成的艺术设计学科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响应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以“实践应用和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高校教师必须对设计实例的教学与实践培训的结合加以重视,从而更好地对教学实践进行创新,也有必要站在社会发展的立场上去解决设计人才短缺的窘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跨学科、知识交融”和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艺术设计人才教学体系必须在掌握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展开,更好地表现出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东西方审美融合的现代教学体系。

(二)导入项目教学

在学生的毕业作品和创作中导入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实地调研、案例分析、设计提案,并进行团队协作努力,而且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由多个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在视觉传达专业的必修课程,如实践课、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中导入项目案例,在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对设计人才的现实需求,补充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使学生可以按照市场的人才需求认知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三)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作为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既是实现难度较高的环节,更是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训练学生与市场进行接轨,提高实践能力的重中之重,和市场接轨、扩大实践培训才能够使校企联合培养具备可行性、有效性以及市场价值[3]。本文之所以在校企联合培养上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突破以往“学校学习完再送往企业公司实践的办学套路”,校方可以选择联系3~5个设计单位进行联合培养,聘用相关专家定期举办有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会议和研讨会,用将校外专业指导教师请进课堂的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视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多层次实践科研平台

“产学研”协同创新多层次实践科研平台依赖校内实习基地,其可以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项目管理和创新的机遇。同时,树立“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理念,和地方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国外高等院校展开密切的“产学研”调研和学术交流,吸纳社会各界的资金和力量,有效实现学校、企业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直接对接,从而为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践环境条件[4]。以某地某校的建筑学院为例:其一,建筑学院建立的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依赖于省教育厅扶持成立的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地点一般会设置在建筑学院所在的高新校区内,这也是建筑学院构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其二,依托省教育厅成立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主要致力于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产教整合、校企合作”教学方案的研究。在高校科研转型上应发挥出示范园区的辐射作用,将核心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与展示、人才培训与交流融为一体。

二、我国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就业方向

(一)大文化创意产业

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会议上就提出了“着重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并侧重说明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国家发展战略”的正式形成[5]。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在近几年已逐渐发展成为具备雄厚市场竞争力的支柱型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加速文化产业发展,对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转变发展模式、加强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保持经济健康发展上意义深远。举例来说,某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提出具体的文化发展战略布局,如“文化+”,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是地方文化和社会经济高度整合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与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推力,而创意产业园区也随之成为经济加速的“新引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例已达百分之十以上,而这其中所需的创意和设计,都急需视觉传达设计有关人才来实现。因而,国家这次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个绝佳的发展时期。

(二)互联网设计行业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络用户人数已高达10.72亿,全年新增网民20万人,普及率高达69.8%,且我国网络用户的人数逐年保持平稳增长。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足迹已经基本涉足了娱乐、消费、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而网上任何一则广告的点击率不仅可以准确记录,广告呈现更和设计专业息息相关。而且广告投放的好坏对商家的市场销售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往传统纸媒的发行若超过100万份已相当客观,但即便如此,其社会受众也才仅仅150万,而较好的电视传播媒介受众规模可能上亿。但如今一个互联网网站都可以拥全球70亿+的浏览量和播放量,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其信息传播受众已经高达70亿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如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人才市场。

(三)互联网+跨专业工作室

视觉信息传播的媒介除了传统纸媒以外,还包括网络媒介,如电子期刊、桌面视窗、交互式媒体等,但其有关网络操作原理大众却了解不足。“互联网+跨专业工作室”的工作模式,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和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互联网知识,然而互联网知识却一直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对此可以尝试性建立跨学科整合的工作室。工作室主要是由软件编程、计算机设计、美术、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同时外聘社会人才的加入会使工作室人员配置更加充实。此外校内外之间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络管理工作群组,如通过微信、QQ、微博、Ins等手段,由校外专业人才对教师进行技术和实践经验方面的指导,以提高校内教师在管理、策划、设计项目等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校内教师可以利用工作室实现对学生的设计指导,另一方面,工作室也可以通过成立实践设计项目,完成教师在学术上需要完成的教学科研任务。双管齐下,从而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市场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四)自媒体传播

从一般意义上讲,自媒体指私人化、普遍化、广泛化的信息传播途径,其通常借助互联网、各式网络通讯工具向社会传递特定内容。自媒体作为“知识时代”新式传媒工具的代表,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在地域、受众、语言等方面的局限,使信息的接收者同时成为信息的创作者、传播者。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自媒体促使视觉传达专业的惠及群体更大众化、普遍化。视觉传达专业人员借助自媒体进行原创内容的编辑,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创作视频、音频、图片等视觉图标进而获取大众的点击、关注,这就为视觉传达专业争取到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三、结束语

本文对我国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训及就业方向发展进行分析,依托网络技术和智能时代的优势,收集并提取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对其就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训及就业方向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猜你喜欢
人才专业文化
人才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谁远谁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