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对机械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分析

2020-11-23 21:22刘霞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导向机械

文/刘霞

目前,一些高校的育人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着一定差距,缩短专业只是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高校教改的关键方向。机械专业作为高校专业课程中系统性较强的专业,能够为社会培养大批量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从教学理念着手,对机械专业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1]。例如,课程设置与学生行为规范存在差距;教学内容与教材资源脱轨;实践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占比较低;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无法基于学生自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仍不完善。因此,以就业导向为教学改革的基础目标,可实现高校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作为教学的主线方向,调研市场机械行业生产技术,完善教学改革保障机制。

下述将基于就业导向,开展对机械专业课程改革影响的分析,并提出思路,以供思考。

一、提升机械专业课程与行业发展契合度

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等,均由机械行业与教育管理部门经过调研协商后决定,课程内容及教学资源的设定均围绕市场对于人才提出的要求。授课前期,教师队伍采用市场调研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就业规划,设定课前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完成就业规划[2]。并依照“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资源与行业发展的契合程度。机械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原则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教学与专业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为目标。教师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要突出教学中的职业道德,营造良好的课堂竞争氛围,有助于学生进入企业后与企业员工共同发展,团结协作,实现人才与专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就业导向与机械课程教学改革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就业导向作为教学改革的载体,并以发展顶岗实习教学活动、多元化教学方式为教学导向,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3]。另一方面,就业导向可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就业导向为载体的专业教学,可为高校与行业发展搭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平台,有助于提升机械专业课程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契合程度。

二、促进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更新

基于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引入校企合作教学制度及项目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更新。其一,以多元化教学取代传统灌输式教学,课堂中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教学的主线方向,起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作用。同时在教学中融入当下机械行业热点新闻或真实项目案例,向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依据,使教学改革更加务实[4]。其二,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理念,以教学过程评价代替课程结果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提供学生岗位实习的机会,增设机械专业课程第二学习课堂,充分发挥就业导向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实现在“教促学”的同时实现“学促教”。其三,有助于高校多元化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就业导向引导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按照机械行业就业标准及项目生产准则,建立校园机械专业课程实践基地,由教师模拟专业课程场景,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提升教学改革程度,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程度更加贴近。

三、完善机械专业课程评价机制

就业导向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的项目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关键,摒弃传统将期末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式,完善机械专业课程的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与教师的交流程度以及与团队小组协作情况,对学生成绩实施统一评分,该部分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40%。增设机械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机械课程中规划未来的就业方向,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制定自身发展目标,并指导学生在就业中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就业目标[5]。同时增加课堂测试、章节测试环节,以行业标准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及教学任务,在测试中加入机械设计类开放性试题,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打分,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除此之外,由教师引导学生到企业中参与机械类项目生产或项目设计,由企业员工为学生打分,汇报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情况,该部分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通过就业导向,完善机械专业课程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导向机械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调试机械臂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按摩机械臂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