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分析

2020-11-23 21:22:49杨欣怡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专业

文/杨欣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亿万学生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1]。高校就业工作责任重大,同时带来的压力也很大,这种责任压力不能仅仅由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与学生承担,而应由全体师生共同携手,形成全员参与、全员服务、全员推动的就业促进格局。同时坚持宽领域拓展就业渠道,全时段夯实就业服务,多维度开展就业指导,让学生从大一入学就接受职业规划指导,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认定未来发展方向,有的放矢。本文从就业工作开展路径入手,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阶段,通过基础环节、薄弱环节与关键环节,探讨如何优化就业指导工作。

一、抓好基础环节,夯实能力储备

(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用人单位满意度的问卷与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能力是用人单文最看重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专业能力主要指专业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及在工作中学习和适应能力。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只有德才兼备、基础知识扎实,同时,实践能力突出的大学生才能顺利就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并且全方位地培养教育。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通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德育教育+体育教育”,真正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提升。加强实验和教师科研的开放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实习机会、撰写论文机会,特别是提高学生查阅文献、了解本专业、行业前沿信息的能力。在第二课堂方面,根据专业特色开展形式丰富、生动有趣的品牌活动,达到有做法、有亮点、有效果。如专家面对面讲座、博士讲堂,知识竞赛、模型大赛、实验技能大赛等。多方位充实学生专业知识和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地将个人志向、与祖国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

(二)全面推行“双导师”制

在国内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每名学生都有一名导师专门指导,但在本科学生中,设立导师的高校并不多。笔者所在学院从2013级学生开始,学院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以导师个人所具有的丰富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追求卓越、献身科学。通过“三导”即“导学”“导研”“导航”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学”是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指导,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方法,了解、热爱本专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导研”是指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有;“导航”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能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需求,科学合理进行职业规划。除在校期间学院导师的指导,实行“6+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6个学期在校学习,2个学期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校外导师指导。联合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实践、企业科研和岗位技能训练等。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企业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徘徊期,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抓好关键环节,做好就业前指导

(一)引导树立正确择业观

以思想为先导,树立正确择业观。高度重视开展毕业生思想教育,以及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宣讲等工作。开展“牢记使命,逐梦前行”毕业生主题教育,嘱托毕业生将自己青春理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激发毕业生的斗志,不忘初心,努力实现人生价值。针对毕业生开展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解读会、就业动员大会及职业能力提升交流等会议,促使毕业生形成积极就业的心态,主动关注了解就业信息,认清现实,把握时机。实现师生良性互动,避免择业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现象,缓解毕业生求职路上的迷茫与彷徨。此外,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多元化的个性特点。传统的说教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方面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实行因人而异、分类指导。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充分了解学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源地,家庭背景,父母期望,个人性格及心理预期。站在学生角度考虑,站在就业新形势下考虑,指导学生实现自身价值,脚踏实地,将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扎根祖国大地,点燃青春梦想。

(二)保障就业信息的有效传递

高校举办的春、秋季双选会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就业平台。就业工作要高度重视双选会平台。一方面,高度负责完成学校就业部门分配的双选会工作职责,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志愿者,服务好就业单位与毕业生;另一方面,及时将双选会信息和参会单位名单发给学生,号召毕业生准备简历参加双选会,抓住就业机会。

同时,学院也要积极主动开拓本专业的就业渠道与市场,不能仅仅依赖学校就业部门“引进来”的企业。根据本学院专业特征与就业方向,与多个企业单位建立良好关系,在学生求职季邀请企业来学院宣讲招聘。同时,充分发挥全院教师的力量,丰富就业信息,形成就业信息网,点对点为公司推荐优秀学生,提高单位与学生之间的满意度。

新时代使用最多的社交平台莫过于微信和QQ,它们对于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就业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2]。辅导员老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包括QQ群、微信、电话等形式进行就业信息服务,及时将就业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反映的就业问题,存在的就业疑惑可以随时咨询校就业科并及时解决问题。

三、抓好薄弱环节,做好就业帮扶

(一)完善就业课程体系建设

就业指导课是对毕业班学生就业指导的必要课程,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最为直接的解决办法。当前许多高校的就业课程对学生来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首先,在就业指导体系设置上,应该有完备的课程体系。不能仅在毕业季开设一门就业指导课,即使学生有所收获也不能立竿见影。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毕业季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提高就业技能,学生在应聘岗位时会对企业需要的技能和能力感到无力。大学一年级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指导,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前移,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确立目标。其次,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重质又重量”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高校顺利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3]。对已就职的就业指导教师实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加大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业务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实战丰富的专业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二)“一对一”帮扶困难学生

在毕业生就业后期,做好就业困难学生“一对一指导与帮扶”工作至关重要。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学院领导与学生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面临的困难,召集就业工作会议,讨论如何利用教师、学院手中的平台、资源帮助学生推荐工作岗位。辅导员利用下班时间与学生谈心谈话,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与迷茫,与学生一起寻找解决办法[4]。有少数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逃避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可与学生分享就业过程中的经历与感悟,指点迷津,助力学生真正找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

毕业后可供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较多,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很多学生都是在毕业后才签订相关协议,错过了最佳择业期,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就业工作增加了很多的困难和压力。如果没有很好的感情投入、细心的指导和毕业后的良好联系,很难得到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学生毕业后辅导员依旧在群里发布招聘信息,开展指导帮助,部分毕业后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也会主动联系老师,将就业材料寄回学院。体现出学生们对老师、对学校的感情[5]。

就业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每位老师充满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将情感注入每个环节,把握好每个阶段,助力毕业生顺利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角色转变。同时,更需要科学、合理、完善的制度、队伍、渠道建设作为坚实的根基,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新形势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路径。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专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