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益萍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基于科学的教育理念,结合在校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作出系统性评估,并且充分利用身边有效的资源,开发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成长的课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包括文化传承、语言运用、审美鉴赏、思维发展四个方面。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小学语文的校本课程设计应当围绕以上的核心素养展开,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设计和教学的最终目标,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许多教师在设计校本课程的时候,经常产生这样的疑问:校本课程的资源从何而来?如何开发这些课程资源?事实上,可供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种类丰富,来源广泛,同时教材的编写方式也为教师寻找课程资源提供了许多参考。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主题内容,本组所选择的课文都是围绕该主题展开的。教师在设计本组的课程时,可以围绕该主题,融入班级文化、地域文化或者传统文化,增加课程的特色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编排来看,编者着力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之间的传承,每本教材中都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每个年级段都有相匹配的古诗词,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经典文化。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仅靠书本中的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有些学校基于小学课本教材,结合对每个年级段学生经典诵读能力的评估,编制了本校的经典诵读教材,供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该教材共分为六册,分别对应六个年级,读本内容也由浅入深,目的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掌握我国传统的经典。一至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古诗词,因而所选择的素材多以简单的古诗词为主,并未加入古文选读部分,读本内容也由简单的《三字经》向《增广贤文》逐渐递进。四至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古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读本中逐渐加入了古文选读,内容由短篇古文《陋室铭》向中长篇《醉翁亭记》递进。
学校以自编经典诵读读本的方式,弥补了教材中古文编排的不足,同时结合学生自身能力的变化,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学习掌握更多的经典文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发挥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效果。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率,喜欢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以经典诵读为例,绝大多数教师将学生会背诵古诗词或古文作为诵读的目的,往往造成学生好读书,但却不求甚解的状态,学生很容易就开始“复读机”式的背诵学习,扼杀学生对待经典的兴趣,同时学生也不容易感受到经典读物的魅力所在。因而,为了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应做出适当调整,以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
在三年级的经典诵读读本中,编者引入了《论语》45句的诵读。实践证明,课堂诵读与讲解这些语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学生也反映这样的课堂比较枯燥。因而,教师结合了三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将《论语》45句以一个个小故事的方式呈现。在课下,教师已经安排好学生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论语》中语句,理解该语句的含义,并且寻找与该语句相关的小故事,在下节课中向其他学生讲解。其中,某位学生在讲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时候,该同学引入了孔子与程子交朋友的小故事,该同学讲解故事时声情并茂,让台下听故事的同学也仿佛身临其境,很快融入故事情节。故事讲完之后,该同学赢得了一片掌声。教师对该同学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趁热打铁询问班级同学:
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学习到应当如何对待朋友呢?
生1:对待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真诚,不能有欺骗。
生2:好朋友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
生3: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对待知心朋友,应该以礼相待。
师:对,真诚待人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大家更应该将这种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
由此可见,教师让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理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符合该阶段学生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同时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加深巩固了全班学生对经典的理解,该教学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校本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更需要以课外实践活动来检验课堂学习成果,评价学生是否将核心素养内化吸收为个人品格。某次的主题教学中,教师以“传承孝道,弘扬美德”为主题召开了经典诵读与讲解,课堂中学生学习了《子路借米》《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经典孝道小故事,故事学习完毕之后,教师与学生展开以下对话:
师:大家从故事中体会到了我国哪一种传统美德?
生:孝道。
师:对,“孝”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直到今天也是备受推崇的。大家想想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向故事中的主人翁一样尽到孝道呢?
生1:我会帮妈妈洗脚。
生2:我经常帮妈妈刷碗。
(还有许多同学沉默)
师:爸爸妈妈是养育我们的人,现在我们慢慢长大了,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这可以帮他们减轻很多负担,大家说是不是?
生:对!
师:人们常说“光说不做假把式”,大家在课下也应该记住我们课堂上的承诺,将“孝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说一说哦。
在教师与家长的回访中,教师向家长询问了学生在家里面的表现,许多家长也反馈孩子回到家中后懂事了许多,会帮着做些家务,会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了。可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经将传统文化中的“孝”内化成为自己的品格,并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这也正是这节课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教学,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自身需求,以及能力发展情况,合理编排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