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玛莉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在各类文献书籍中,“武德”概念的定义有不同的描述。大多数学者认为,武德应该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界定,因为武德是精神领域的文化内容,或者说是一种道德文化,它是武术文化精神层面的核心。一些学者认为武德有两种含义,[1]即民间武术组织和武术习练者的伦理道德。一些学者对武德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武德的本质可以是伦理学和社会意识。[2]“武德”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背景下,武术习练者在社会关系中的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武术教师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对外彰显武德内涵的表现方式。树立为人师表的意识和规范武术教师言行必须把自我提升和职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武德的要求来鞭笞自己,提高思想觉悟。武德规范武术教师的途径主要从三方面着手。礼仪、礼节、举止和仪式行为都是教师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提高处理与学生关系时所表现出的武德行为修养,即友爱、公平等对其他人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塑造良好的体形和身体姿态,通过“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身体锻炼,提升自身的精神面貌,端正教师的站姿、坐姿等。
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提高责任心和使命感,是武德的重要价值功能。教师对职业的态度以及学生的态度决定了他们自己以及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向,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决定了教师必须肩负神圣的使命和承担主要责任,即注意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方向。做一名人民教师要有一颗忠心献学校,一颗爱心献学生,“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将会成为每一名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武术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践行武德,并通过武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和教育他人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凭借足够的责任心和爱心,立足于岗位,脚踏实地,创新绩效。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其为“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干一行、爱一行和专一行是教师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的体现。武术教师在自身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积极履行工作职能,从武德的视角上说,是身体力行地践行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师德建设内容,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本身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德所含蕴的民族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教师爱岗敬业、尽忠尽责的精神力量,是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动力源泉,是中国富强民主、昌盛繁华的保证。
因为有竞赛任务,高校的武术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武术套路、搏斗散打等技战术的教学,而轻视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在高校武术教育的实践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武术教师都过于重视自身的武术教学技能,缺乏武德教育意识,淹没武术教育的文化内涵--武德,所以导致了大学生对武术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功能及精神体验缺乏深度的认知与理解。这就形成了目前高校武术教育的普遍现象:武术教育的主体和重点是武术技能。事实是,武术教育不能过分强调武术技术教学,也不能压制武德教育。如果武术是河流的话,武德便是它的河床,多强劲的武功就需要相应的武德来约束其威力。技击是现代武术的本质属性,所以武术定会伴随着杀戮和暴力,为了避免杀生,武术要利用武德的约束,才能做到点到为止,以武会友,以“德”来规范武术习练者的言行举止。武术与武德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以武技之能,行道德之举”等武术谚语表明,武术和武德就像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因此,为了加强师德建设,有必要进行强调教师的武德教育,强化教师对武德教育的认识。
武德的教育价值在于直接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以及理想信念的形成,武德教育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而武术教师的师德师风、政治意识和武德精神境界的引领作用更是无可替代。高校武术教师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轻视武德的教育价值,淡化教书育人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师德行为欠缺。一部分教师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立足学生成长现状的意识,忽视学生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在武德教育价值引领工作中淡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与体验感悟性。武德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引领作用,要求每一个高校武术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身上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在开展教学工作、指导学生的同时,要将武德教育的价值观融入生活和学习的全过程,实现道德规范与武德的有机统一。因此,高校武术教师应在教学中凸显育才又育人的角色,令武德教育的价值发挥重要作用。高校的武术课程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有的价值理念和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武术教师是每一个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领者。要发挥武德的教育价值,以独特的育人经验、教育心得和体悟是学生求真悟道的过程。
在高校实施武德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与武德教育相关的教材,教师在武术教学当中,武德教育是建立在个人武术经验的基础上,但是并非所有的高校武术教师都有丰富的习武经验,导致部分高校教师缺乏武德教育的发展意识,没有与时俱进与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而在武德教育的策略和教育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缺乏对武德和武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的深刻理解,武德便起不到相应的教育作用。高校武德教育方式传统而简单,简单一个“抱拳礼”就已经把武德所有的要求和内容涵括其中,不再对其进行过多的解释和教育,这显然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一些高校武术教师过分苛刻,甚至认为 “成绩是出自棍棒之下”,追捧棍棒教育,相信学生的卓越表现是由“打”而逼出来的,一些教师则为学生提供物质刺激,学生在竞赛中取得名次,均以物质奖励。以上这些均是不科学没有正面影响的武德教育方法。面对武德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不明确,大多数武术教师对武德内涵不甚了解,这种武德教育策略与方法、教材内容的缺失,是高校武德教育中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高校武术教师首先是一名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的人民教师,其次才是向学生教授武术的教练、师傅。在武术教学中,高校武术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武术经验,这是武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一部分高校的武术教师武术经历薄弱,对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的认识还不全面和深刻,缺乏一套完整的武术理论认知,所以高校教师应提高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武术相关的理论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落实贯彻教育大纲要求,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同时,教师有着榜样和先驱的力量,教师必须有为人师表的觉悟,以身作则,做好教师的模范表率作用,加强个人武德素质,从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文化精神等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武德修养。
制定武德标准是武德教育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和考核鉴定功能。通过武德标准,武德教育内容不仅得到补充和完善,高校武术教师还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武德情况,获得武德教育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分析武术教师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找出武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明确以后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有的放矢地改进武德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水平。武德标准既是武德教育的目标,又是保证武德教育质量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武德教育质量的尺度。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必备素质,而武术教师的武德修养内涵和要求是建立在师德基础上的,因此,高等学校应当加大处罚力度,完善问责制,严格执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教师〔2018〕17号)。必要时,还必须建立专门机构来处理违反教师师德的行为,师德考核不合格者的武术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建立完善的表彰奖励制度,武德激励要与武术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双管齐下,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培训进修、绩效奖励等物质激励上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