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逯慧敏 王志强
为了适应“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创新创业教研室积极开展创业课程,在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从加强育人的角度出发,将课程思政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以“起”“承”“转”“合”的时序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笔者所在院校目前各年级开展的创业课程、创业活动为载体,思政为引领,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体系构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和课程特点,在每类项目中连续地、层次递进地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
“起”即起点、开端,具有“起下”的作用,在书法中用它来表征一个连续书写过程的“开端”,基本要求是自然。
一部分大学生享乐思想严重,在就业时追求职业的舒适稳定,不愿承受创业的艰辛和风险,同时在价值取向上具有较强的功利色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大学生以个人利益的稳定获取作为自己择业的准则。另外,不少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表现出过分依赖家庭及社会关系网,这也反应出了“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创业心理准备。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分析,一些大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开拓进取的精神不强,同时思想又比较单纯,创业处于理想化的状态,一旦理想与现实出现差距,就会情绪低落或者丧失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中十分必要。笔者所在院校大一年级的创业教育以创业基础课程为主,更多地注重创业思维的启发,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其中重点讲授我国创业浪潮、创业团队精神模块,通过这两个模块让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时代的创业风口和创业特点,这是启发创业思维的起点[1]。在这个阶段,将思政内容合理引入其中,思维的启发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创业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没有正确的创业方向,就好像扣错了衣服的第一颗扣子,什么衣服都难以穿出预想的效果。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面向新时代,每个青年都应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弘扬“创业者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创业基础课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事迹讲解,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笔者所在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同时,在创业团队的组建原则当中,无论是选择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还是在创业中团队也有对事不对人的冲突问题时,思政内容当中的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可以为之所用,创业团队不仅仅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也要学会合理地处理好与社会大市场的关系,这都是学生在培养创业思维初期的思政引导。
“承”在书法中为“承接”,是“起”势的延续,用它来表征“起笔”后笔迹的顺势发展,是多层次、多种多样的。在每一个“起”的后面“承”存在的情况,要取决于“起势”动能的大小。
而笔者所在院校大二年级的创业课程也随创业基础课程适宜延续,此阶段的创业课程为GYB(即开始你的企业)和相关的院级创业文化节[2]。GYB课程属于选修的第二课堂,更加注重学生创业项目的产生过程。在此阶段,笔者所在院校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功能和实践功能,引导学生创业项目的产生,将其项目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的创业想法,使得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一致。
创业文化节通过几个子活动,例如,“创艺家”非遗文化项目、“创梦想”大学生训练项目、“创青春”创业之星评选活动等,遴选出具有价值的可行性项目进行下一步推荐。创业文化节的活动主题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创业过程中的人生价值和实现价值的条件,通过笔者所在院校系列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转”,即转换、转折,具有改变速度的作用,可用它来表征“向度”和“速度”或“加速度”的改变,而改变它们的目的是“合”,基本要求是运用“转换”可供调动的诸多具体手段适应“情节内容”转折变化,使形式丰富化。
大三年级学生创业思维逐渐强化,创业项目经过学院的层层筛选更加成熟。此时,笔者所在院校采取的措施是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学赛结合的政策,积极鼓励第二轮选出的学生项目参与全国性创业赛事,如“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
为响应此赛道的倡议,鼓励高校资源和精准扶贫对接,把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3]。笔者所在院校学生走进乡村,关注点落回家乡,探索乡村建设模式、传承乡村文脉、呵护乡村生态,开发乡村产品,用他们用专业知识和智慧探索更好的发展模式,把年轻人的力量、科技的力量、时代的力量辐射到广阔的田野乡村,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和价值。这些项目的产生不仅激发了笔者所在院校学生的潜力,也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从“逃离土地”转向“回归土地、尊重土地”,“唤醒”和盘活了处于“休眠”状态的乡村资源。
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老艺人的精湛手艺,笔者所在院校学生在剪纸、面塑、皮影戏、手工猪胰子皂等项目中,深入挖掘文化精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动项目落地,诚请老艺人作为指导老师,将创业教育和文化传承相融合。学生见证了文化的迭代,学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为此,笔者所在院校还成立非遗研究中心,整理相关制度和相关资助来保护和创新非遗文化。
“合”,即终止、收束,具有完善整体、照应开头、形式完整的作用。书法中用它来表征作品构成单元或作品整体的“完型”,基本要求是照应和回护。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一直都是热点话题,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岗位供不应求,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大四年级开展SYB课程(即开办你的企业)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在SYB课程中的企业的法律形态、企业的税务知识、企业招聘及劳务合同等模块中,除培训相关专业知识,还将思政课程中的诚信教育、法律道德形态、集体主义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知识贯穿其中,使得创业就业学生的落地企业能遵从市场规则,坚持市场化的导向,遵守公共秩序,做有商业道德的企业。SYB培训项目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学校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后续服务支持体系,该体系需要做好服务工作,从源头上保证培训的实效性,培训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培训从此结束,而在培训中所讲到的知识和创业理念在后期创业过程中都得以体现,这要依赖于SYB培训强大的后续支持服务体系。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高校需要筹建专门的创业教育经费,设立教学培训的专项基金和高校学生创业扶持基金,专项基金有助于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为学生传达最新国家和学院对于创业大学生的扶持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大学生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场地免费使用,更有水电补贴等优惠政策。学院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加强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确保大学生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通过系列政策传达来大力培养创业带头人,发展扶持创业典型,促使创业工作取得实效,保持稳中有序发展。经过四年课程思政和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始终爱国、爱社会主义,以自己的创业项目弘扬民族精神,拥护我国政策,在创业的过程中自觉维护祖国利益。
在全国课程思政的前提下,笔者所在院校将会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不动摇,让思政课和创业基础课同向同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本身就融合了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内涵式建设、学生个性化发展等多方面内容。笔者所在院校在起承转合的贯通性下将大学四年思政内容和创业课程及相关活动高度融合,以德育人,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实现了教育体制的整体性、有效性、时序性和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