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压力下辅导员对学生抑郁情绪的有效干扰与引导研究

2020-11-23 10:41:12张静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1期
关键词:谈话辅导员情绪

文/张静

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教育始终离不开辅导员,而辅导员处理学生事件最为常用的方式就是沟通谈话,可以说科学、艺术的谈话犹如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学生心扉,充分沟通并解决当下问题。众所周知,抑郁症短期之内是无法有效治愈的,抑郁症学生的帮教帮扶是一个持久性的过程,抑郁症可以短暂依靠药物缓解,但仍具有一定复发性。因此,对于抑郁症学生的帮扶帮教需要更多的包容心、毅力来支撑,同时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

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2018年12月份,笔者所在院校工业181班小明(化名)主动要求心理咨询。在约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该生于高中时就有抑郁情况,先前已经由医院确诊并配药治疗,但该生仍有用刀割腕的自残行为,并于不久前在寝室做出自残行为,但该生并未对外做出攻击性行为。该生表示自己只是觉得人生比较困惑、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做些什么。在经过深入沟通了解后发现,他的父母已离异,一直以来都是跟随着爷爷奶奶生活,爸妈也各自重组家庭。虽然妈妈对他很照顾,但是由于长期缺失父爱,让他产生了自己不重要的心理想法。该生还表示,通过“割腕自残”,就会受到妈妈的悉心照顾,但是时间一久又是回到爷爷奶奶身边继续生活。于他而言,“割腕自残”不仅是一种情绪发泄的方式,更是能够引起关心和重视的砝码。之后,笔者通过多次面对面交流以及微信聊天,发现该生擅长折纸。因此,通过引导该生了解折纸艺术,进而引导其以PPT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他利用琐碎的时间丰富折纸技能,认识到自己的特长,也帮助他逐渐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最终在毕业实习时,该生选择了从事手工制作皮具工作,他表示,会作为将来的就业选择,并会将兴趣一直坚持下去。

二、问题关键点

在对患有抑郁症学生的长期干预并科学引导就业的案例中发现,该生抑郁情况到未来就业抉择,可以看出学生的原生家庭是影响其情绪波动的直接原因。小明爸妈离婚事件对他影响很大,尤其父母双方重组家庭,缺失父爱让他缺乏安全感。小明通过自残的方式引起父母的关注关心,但这种极端的方法也没有得到父母的过多疼爱,因此,该生感到难过困惑,更是对未来的人生发展深感迷茫,提不起兴趣。因此,怎样引导小明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减少父母离异带来的伤害,增强自身情绪调控能力,把重心转移到自己的未来就业发展上,获得更高质量的社会支持,这才是该生帮扶帮教的问题关键点。

三、艺术沟通

(一)沟通前期,充分准备

1.明确沟通目标。辅导员在与患有抑郁症学生谈话之前,了解他在某些方面存在情绪纠结时,要认真细致查实,了解基本实况,并挖掘问题根源,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沟通,时间不要拖沓冗长,适可而止。

2.把握沟通时机。在学生情绪纠结,需要心理沟通排解时,找准时机切入,及时给予学生心理、精神上的支持,会事半功倍。尤其是当学生面对一些困难或决定犹豫不决时,懂得适时揣摩学生心理,并积极引导,给予中肯的意见或建议。

3.选择沟通地点。沟通谈话选择办公室或者无老师和学生在的时间进行,环境独立安静具备一定安全感。患有抑郁症学生心理脆弱、神经敏感,谈话的内容务必做好保密工作。尤其是安静的环境可以减少学生心里的恐惧感和排斥感,从而有利于放松学生心情,有效促进谈心谈话效率。

(二)沟通中期,掌握“五要点”

1.沟通态度要诚恳。这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尤其谈话过程中,辅导员的举手投足,比如皱眉、眨眼、甚至一时走神,都会被学生感知到并发觉,从而让学生产生自己被轻视、嘲笑的失落状态,最终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影响沟通谈话效果。只有真诚相对,学生才会放下警备之心,全心投入沟通中,并坦承自己的困惑、困难。

2.共情是有效沟通的开始。与学生谈心谈话是一个敞开心扉的过程,必须从心出发,从心开始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并不断升华彼此的感情,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从处理问题到心灵共鸣,由情至理。比如在与案例小明谈话过程中,理解他的处境,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并能注意细节,挖掘他的兴趣爱好,并给予一定引导和支持,从而让他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发觉自己的重要性,知道自己不是独立无助的存在,而是有关心的同学以及老师,他不能一味困顿在当下,更应该挖掘内在潜力,更多思考就业问题,重心放在自身未来发展上。久而久之,同学和老师就像他的亲人般存在,值得信任与交心。

3.方法恰当是沟通关键。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地分析,帮扶帮教也要因人而异,熟知他们的优缺点,并懂得扬长避短,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天生敏感、脆弱,外表开朗的笑容下藏着自卑且不自信的内心,在与他们的沟通中,要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不断鼓励和支持,比如案例中小明对于未来的困惑、迷茫,及时发现他的擅长优点,并给予引导,鼓励他用PPT展现的方式展示他对中外折纸艺术的了解,激发他的动手创作能力,这对他接下来的皮具手工制作,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4.沟通要以理服人。通过彼此交心的谈话,打开心灵之窗,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思维,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让学生意识到,辅导员的初衷总是好的,但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走出情绪困扰,抛开心理负担,实现从“要我变好”到“我要变好”的积极转变。

三、帮教方式与启示

根据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通常具有强烈的病耻感、低水平的社会支持、消极的思维模式和应对方式。而到现在为止,治疗抑郁症效果较好的方法是服用精神类药物,并辅助心理咨询[1]。针对以上几点,对患有抑郁症的高职学生进行帮教帮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做好信息保密工作。无论是从哪个渠道获得学生患有抑郁的信息,所做的第一反应就是严格保密,除非经过学生本人同意可告知其他人,由于学生未满18周岁,则引介专职心理老师并酌情告知家长。否则,学生会承担难以想象的精神包袱和心理压力,也容易造成师生间的信任感危机[2]。

2.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及时有效获得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尤其关心关注患有抑郁症学生,如果获知该类学生情绪纠结且不稳定,务必有效处理,将不稳定情况遏制在初期,并有效疏导学生心理压力,缓解情绪低落的问题。

3.做好按时服药工作,科学上来说,认知行为疗法非常适合抑郁症患者,在服药期间辅助配合心理咨询,这样会比较好地该改善患者的情绪、认知、行为,当面对新的压力时,会有效缓解并一定程度预防复发[3]。这种理论认为,抑郁症患者的根源是消极的认知模式和信念,所以可通过改变认知模式展开治疗。

4.做好全面评估工作。及时有效做好全面评估以及搭建该生的社会支持系统,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是高职学生抑郁症患者的保护性因素,有利于高职学生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做到并做好以上几项工作后,我们对高职学生抑郁症患者的帮教工作进行反思,并获得了以下启示与经验。

1.“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比例逐年升高”的背后,隐含着当今社会变迁的集成影像。一则,“90后”和“00后”基本出生于独生家庭,生活在自由环境,又易受网络影响,虽然这几代学生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活物质条件以及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二则,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家“三观”的变化,各类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抑郁症患者,同时学生自己也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发展,不再刻意隐匿病情,而是主动寻求身边人的帮助,能够积极接受治疗的高职学生也越来越多。

2.加强高职院校关于高职学生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从事心理工作老师的应变辅导能力,尤其是高职院校班主任和辅导员两支队伍,更加需要科学全面的培训。全面评估社会支持系统,可以说建立全面且高质量的社会支持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高职院校患有抑郁症学生帮教帮扶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

3.建立宿舍—集体—学校—家庭全方位帮扶体系,联动构建支持及监控体系,即便遇到再难的学生问题,再难的家长沟通障碍,也可以寻找彼此相通的地方,突破并挖掘出共同点。无论从高校老师角度出发,还是学生家庭层面考虑,大家不置可否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希望学生在学校学有所成并健康成长。而这项工作单一进行都存在缺陷,需要彼此互通有无,加强沟通,才能做好科学帮教帮扶,如果家长一味固执地认为孩子一旦到校,所有问题都是老师负责,这样不仅不利于学校工作开展,更是让孩子加重心理负担。所以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充分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4.不过分关注,适度保持距离,对该类学生有效开展陪伴式辅导,并逐步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对患有抑郁症高职学生的这场帮教帮扶“持久战”具有助力作用,防患于未然。高职学生的抑郁症原因错综复杂,每一位学生扛着不为人知的精神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对他们多一些关怀、少一些误解,这才是我们高校乃至社会应有的姿态。如果周边的人和环境给予他们一定关注和温柔相待,相信很多学生的抑郁症都可以慢慢治愈。

猜你喜欢
谈话辅导员情绪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28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6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情绪认同
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 04:44:25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03:25:22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02: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