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利
休闲体育产业拓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渠道研究*
李利利
(成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从国家政策、社会背景、文化环境、高校培养、学科特征以及学生因素等六个方面阐述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认为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发展迅速,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拓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渠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直接或间接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诸多优质就业岗位,二是能引领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推动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多元化的培养体系改革,三是可改变社会大众对体育专业及学生的刻板印象和狭隘认知,为体育专业毕业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休闲体育产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渠道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一方面,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总体状况令人堪忧的大背景下,即使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在偏远地区依然存在巨大的体育教师缺口。另一方面,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除传统以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为主要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外各高校也相继增开体育专业,致使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量逐年增多。然而,长期以来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对体育产业的重视和广大社会民众的认可,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实践中,休闲体育产业规模之大、涵盖范围之广,以及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科属性,对于拓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渠道具有积极作用。
某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即取决于国家政策、社会背景、高校培养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受限于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其中,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积极导向就业市场,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左右大学生(以及家长)的就业观,高校直接负有培养大学生就业所应具备必要关键能力的重任。在此背景下,作为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一方面受限于体育学科的特有属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就业认知与就业能力:不仅决定着其作为个体是否能顺利就业和实现满意的就业,同时也制约着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状况。
2004年以前我国高等院校师范专业有着“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在此基础上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然而,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取消了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包分配”制度,毕业生由人才市场调配就业。换言之,包括体育专业学生在内的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发展了重大变化,从过去“统包统分”逐渐变为“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形式[2]。与此同时,伴随我国高校的扩招力度的加大,部分工科类、医学类、农林类大学为扩大办学规模,也相继增开体育专业,从而使得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无疑,一方面,国家取消大学生的分配制度;另一方面,体育专业招生规模逐渐扩大。致使体育专业学生在就业上面临严峻的挑战。
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面相对较窄。以社会体育专业为例,伴随“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对于专业运动技能的指导需求也逐渐提高。理论上,为社会体育专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全民健身、社区健身指导和企事业单位文体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缺乏固定的岗位设置,从而对口接纳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固定岗位非常有限[3]。与此同时,体育专业大学生转行从事其它工作又面临其它(专业大学生)竞争力的存在。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竞争其它岗位,相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先天在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劣势,严重削弱其就业竞争力。
传统高校体育师范生录取原则为兼顾体育与文化课成绩,而操作层面往往重视体育(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成绩。长此以往,大多体育师范生在高中阶段通过短期的训练,以体育为专业实现自己读大学的梦想,从而相对其它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有所欠缺[4]。久而久之,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体育学科固有“轻理论重技能”观念影响下,逐渐形成文化素养相对较差、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等社会刻板印象。而在就业市场上众多单位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体育专业学生,仅认为体育专业学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易冲动、脾气暴躁、智商和情商不高,不愿意聘用体育专业学生[5]。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具难以推脱责任。首先,体育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校体育专业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即高校无法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而且对于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专业毕业生了解不足,致使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6]。其次,培养目标单一,目标特色不明显。无论是体育院校、师范院校还是综合院校,在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主要以运动技能、人体科学、教育科学为主,较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而缺乏专业的特色性。再者,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实践培训方面经验,不能为学生设计系统且具有实用性的专业课程,从而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6]。
社会针对某一专业的评价往往以实用性为主要评判标准。体育课程边缘化,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不受重视的问题长期存在,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体育专业对社会的贡献属于长效机制,不能从短期的表面量化指标进行快速评定。从我国社会背景来看,体育专业受限于学科属性,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具有局限性。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量不大,直接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时面临岗位有限、就业难、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与此同时,体育学科以实践操作技能为主,存在专业课大多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课程较少;术科课程较多,学科课程较少,注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等特征,致使高校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灵活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思维的开拓,也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性和适应性的培养,不可避免地致使毕业生择业和就业困难[1]。
首先,在体育学科属性、体育专业培养体系、招生制度以及就业招聘制度等的影响下,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入学前文化成绩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进入高校后更重视技术练习而忽视理论学习,从而在当下以笔试为主的招聘制度下,体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综合素质不高等劣势被无限放大,从而在就业市场上失去一定的竞争力。其次,就体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观念较为保守,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体育教师行业。而乡村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存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伴随高校扩展,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历届待就业毕业生总体存量逐渐增加;而另一方面,在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背景下以及在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令人堪忧的情况下,以县城以下乡镇和偏远地区的体育师资长期紧缺。而较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好高骛远,片面追求高薪待遇、工作环境、生活配套等方面,将就业目标锁定在人才饱和的大城市,很少愿意去基层或者偏远地区[5]。再者,体育专业大学生个人运动经历导致自我定位不准确(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赛场荣耀等因素误导自身定位),加之家庭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难以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等也限制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7]。
游戏、运动、体育,从古至今,在愉悦身心,促进健康方面意义重大,我们的先人们做的很好,养生、静心、休闲、娱乐不附加任何外在的东西自愿参与其中。相对于近百年来国际体育,凭借奥运会的全球推广,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风靡全球。然而,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竞技体育异化、职业体育高度商业化、国际体育组织腐败丑闻等一系列问题愈加凸显。21世纪国际体育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威胁。与此同时,伴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以电子产品为代表的新科技也一步步摧残人们的身体机能。简言之,社会文明一步步围绕着如何提高人类生存的舒适度,以最少的能量消耗做到和过去同等的劳动,致使人们的肢体长期缺乏必要运动,随之而来的副作用显而易见,体质下降、慢性疾病种类不断增多等。
综上,竞技体育曾经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活动因兴奋剂、腐败而被玷染。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丰富的文明成果同时使人体机能一步步退化。进而,伴随国民经济高度发达的同时,也急需回归体育的本义:全身心的、自愿的投入,从而获取精神的洗礼,身体的放松。人们愿意在闲暇时间里融合休闲体育项目,并自愿参与和自主选择以此达到积极追求的内在体验,使精神和身体上得到充分休息、放松和享受的效果,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8]。休闲体育追求外在自由,内在愉悦,以及积极、自愿参与的体育、休闲方式,成为体育面临当下竞技体育异化、职业体育商业化之后,逐步寻求体育回归游戏本源的必然发展方向。犹如学者李相如所言,放眼21世纪休闲体育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居环境的优化、积极性绿色体育思想的拉动、社会和经济互动、先进文化的进步、基础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抵御现代文明病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9]。
休闲体育产业作为中国服务业增长的新动能,旅游、文化、健康、体育、养老和教育培训被称为“六大幸福产业”,其中体育产业作为绿色、朝阳产业,对于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调整中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0]。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战略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休闲体育+旅游”的创新理念应运而生[11]。2017年5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全国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12]。其中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让体育与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城镇建设高度融合发展,已被视为休闲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
休闲体育作为人们当下和未来的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也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所必备的消费品,伴随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尤其是,休闲体育产业偏向于服务类行业,与健康产业、旅游行业、娱乐消费以及城镇化建设(特别是特色小镇建设)高度相关,以覆盖广、低能耗、污染小、产出高等特点逐渐成为当下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有学者指出伴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后奥运时代在奥运经济的带动以及高投资回报率的理性预期下,休闲体育产业“已经从一个单独的娱乐健身领域成长为一个被誉为“本世纪最赚钱的产业”的庞大新兴产业”体系[13]。
作为舶来品的休闲体育产业,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整体规模明显落后于西方体育发达国家。然而,近些年来伴随国家层面的政策积极导向,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其地位不断提升,而休闲体育产业更是伴随特色小镇、运动休闲小镇的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休闲体育产业以休闲体育活动为中心提供服务的行业, 具有辐射制造业、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酒店、景区、娱乐等诸多行业的特征[14]。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尤其是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诸多优质的就业岗位。
近年来,国家层面运动休闲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培育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迎来历史发展的最高峰。依照国外欧美体育强国发展经验,休闲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已经步入较高的发展水平,在人们日常消费中,体育消费占据重要比例。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包括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赞助、体育博彩、健身娱乐、竞赛表演、技术培训等诸多领域;目前发展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一个体育产业经营机构两万多家,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的体育市场[15]。从而,依托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体育旅游业、体育赞助业、体育明星效应直接扩大休闲体育、体育管理、体育经济等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直接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诸多岗位,满足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在体育专业培养过程中,通常以竞技体育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忽视理论课程的学习,更是较少接触其它学科相关知识,从而在毕业的时候受专业限制,就业口径相对较窄。同样,相对于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而言,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科建设,休闲体育专业也落后于国外发达的休闲体育产业强国。以美国为例,有上百所大学设有 “体育休闲和娱乐”系科,学习内容涵盖休闲意识形态、社区休闲指导、休闲资源管理、休闲旅游观光、娱乐商业服务等方面的知识[16]。进而,更加凸显休闲体育产业所涵盖的领域范围之广,以及休闲体育专业的多学交叉的属性。从而,针对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培养体系改革,必然落脚于应用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责任、创新和实践为着力,以社会评价为人才培养质量为衡量标准,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服务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17]。以休闲体育专业改革为突破口,从而推进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培养体系改革,通过制定创新的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大纲,注重实践教学[18],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休闲体育产业在促进体育消费的同时,逐渐转变人们对于体育(体育专业、体育专业学生)的认知。一方面,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进行体育消费的意识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伴随体育参与和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体育的认知度逐渐提高,从而逐渐改变社会对于体育传统的刻板印象和狭隘认知。
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到2019《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国家层面积极提出全民健身政策,为引领全民、全社会参与体育时代发展新风尚。而过去只能在电视上通过欣赏奥运赛事、职业联赛以满足体育兴趣实现运动需求,目前正慢慢从室内逐步走向小区的健身路径、体育中心的高质量运动场地以及现代化的健身房通过切身参与实现体育锻炼需求。从曾经的体育欣赏着、旁观者、慢慢演变为身体力行的参与者。与此同时,伴随全民健身热潮,体育健身指导需求、运动技能学习需求的逐渐提高,体育专业同样也由过去遭受用人单位歧视的冷门专业,发展为诸多大型企业和公司都旨在专门聘请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健身指导、技能教练来指导员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门专业。进而,在全社会各大单位、企业等用人单位不断兴起健身热的同时,也逐步改变过去针对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偏颇认知,逐渐培养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
就业难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其中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受限于体育专业学科属性,就业渠道有限、对口路径偏窄,长久以来一直是面临就业难问题。一方面,伴随我国健康中国战略、体育强国纲要的实施,全民健身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其中休闲体育作为体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受到欢迎。另一方面,休闲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甚至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进而,在此背景下,休闲体育产业的跨学科、多领域、大规模、全方位的产业特征,为社会尤其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诸多优质的就业岗位,为拓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渠道具有积极意义。实践中,在国家政策积极导向下,休闲体育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直接为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诸多优质就业岗位。同时,休闲体育产业引领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的同时,也不断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生多元化培养体系改革。最后,休闲体育产业在促进人们进行体育消费、参与体育的同时,逐渐改变社会对于体育专业的刻板印象和狭隘认知,从而逐渐营造良好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环境。
[1]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386-390.
[2]沈芝萍,王俊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改革思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6):115-118.
[3]陆卫平,陈燕首.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5):428-431.
[4]周红妹,陈栋,林向阳,等.法国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32(4):74-79.
[5]罗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制约因素及就业策略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20):105-106.
[6]李峻.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3):16-18.
[7]哈增红,梁勇,张雷.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分析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81-82.
[8]李春田.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11(5):10-11.
[9]李相如,凌平,卢峰.休闲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10]李利利.中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7):81-88.
[11]周鸿璋,刘周敏,罗镇宇,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培育发展现状——基于四个案例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9,35(6):23-27.
[12]张长清.上海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1154-1155.
[13]席玉宝.从体育运动的演变及休闲特征论体育休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13.
[14]周英.休闲体育产业研究进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2):49-51.
[15]温一帆.后奥运时期中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31(4):47-50.
[16]冯蕴中,贾文彤.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39-42.
[17]刘洋,王家宏.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改革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104-111.
[18]金银日,李学武,卫志强.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 88-91.
On the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Broadening the Employment Ways of PE Major College Students
LI Lili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Sichuan, China)
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度项目:休闲体育产业拓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渠道及政策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XXTYCY2019D10)。
李利利( 1991—)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田径教学理论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