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通
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健康重要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作为促进人民健康必不可少的手段,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推动下,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状况良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不过青少年体质状况仍不容乐观,少年儿童近视率、肥胖率均有所上升,慢性病发病率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发表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并在其之后的研究中不断发展完善这一理论成果。该理论认为,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与人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断发生着交互作用。人的发展会受到这些环境系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将生态系统划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以及宏系统,并以此构建了生态系统理论的系统模型。其中,微系统是指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系统,如家庭、学校、同伴朋友等。个体在这一系统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习惯、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过程和作用,如家庭和学校、父母和朋友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外系统指的是发生在多个环境系统之间的作用和联系,这些环境之中至少有一个不包括发展中的个体在内,但在其中发生的事件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个体产生影响。宏系统指的是个体成长所处的整个社会大环境和背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认知经验的获得、角色的习得以及个体的行为习惯。
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根据人的不同需求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文化不能扼杀它们,只能抑制它们。他将人的需求层次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五种。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身体需要通过锻炼来消耗能量并促进发育,如果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需要得不到实现,其便会终止参与体育活动。安全需求是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需要,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塑造强健的体魄,寻求自身的安全感。社会交往需求是较为高级的需求,青少年在这一时期会有想和异性交流或者多结识朋友的需要,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展示自身的魅力,结交更多的朋友,找到内心的归属感。尊重需求是指青少年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增强自信心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并从中得到他人的尊重,促进自身不断成长。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最高级的需求,表现在体育中便是青少年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养成了终身体育的习惯,认识到体育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与体育融为一体,激励自身不断进步,实现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被视作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通过家庭的早期社会教化,孩子习得了父母期待的恰当的态度和行为,孩子的体育参与行为必然也要受这种教化过程的影响。许多研究证实,家庭在子女早期的体育参与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些喜好体育活动的父母能够明显地促进子女的体育参与行为,并且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儿时,它会伴随孩子的整个生命旅程,有利于其终身体育观的养成。然而现在大多数家长唯分数论高低,对孩子的体育不重视,认为体育对于孩子来说可有可无。殊不知他们扔掉了最能够磨练孩子意志,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体育教育。家庭中父母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认为体育是无意义的,这种价值观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认知,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没有任何意义,久而久之,参与体育活动的想法就会被彻底埋没了。
传统的观点认为,学生来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其它的都不重要。这种思想反映在教育行为上便是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育课被边缘化。应试学科的任课教师挪占体育课成了司空见惯之事,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便是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意识弱化,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其次,我国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在偏远农村地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十分不便。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如果连最基本的教学条件都无法满足的话,提高教学效果是无稽之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得到重视。
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点很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如今互联网是传播信息的大平台,一些人在网络中宣扬以瘦为美,“明星效应”引来众多青少年模仿,网络主流并不宣传体育之美以激发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热情,而是一些“小鲜肉”等占据社交媒体头条,这无疑会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热情起到抑制作用。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体育设施较为完善,青少年很容易就能找到锻炼运动的场所,而那些经济落后地方的孩子想要参与体育活动则困难重重。因此,社会大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育参与行为。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性格、个人能力以及生长环境等的不同,其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存有较大差异。青少年作为独立的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动机都不尽相同,有的人是为了赢得他人的赞赏,有的人只是为了获得愉悦感,虽然每个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不同,但主观上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青少年自身的价值观对他们的体育动机以及体育参与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众多实践经验表明,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体育参与。
父母通过三种主要的互动方式影响青少年的信念和行为,它们分别是角色楷模、经验提供以及经验诠释。
角色楷模是指父母通过自身积极参与活动的行为给子女提供模仿的对象,从而对子女的信念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从体育活动参与角度来看,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父母,其子女通过观察或模仿的过程,很可能学习到了父母的态度和行为,进而会有较大可能性去参与体育活动。
经验提供是指父母提供参与活动有关的资源会影响到子女对该活动的信念和行为。从体育活动参与角度来看,主要就是父母为子女购买体育器材,报名体育培训班以及陪子女一同参与体育活动等。孩子看到父母对体育活动如此重视,他们会逐渐对体育参与形成较高的能力期望,认为自己参与体育活动是有价值的,所以父母要大力支持孩子的体育参与愿望。
经验诠释是指父母通过对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的判断来影响其体育参与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从体育参与角度来看,无论子女的体育表现如何,父母总是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孩子体育参与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就会表现出更多的体育参与行为。
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与个人生活品质有机结合,体育课不仅仅是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它更是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参与习惯,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诚然,青少年在短期内将锻炼行为转变为生活习惯并不容易,这需要一个过程,有的青少年由于暂时体会不到体育的益处选择中途放弃,因此体育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制定具有个人特点的体育参与计划,运用多种手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出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建立体育自信,是让学生对将要参与的体育活动或学习成果的一种估计。增加青少年在体育学习或活动中成功的体验对其建立起体育自信有极大的帮助。如果学生对于参与的体育活动拥有自信,其在主观上就会认为自己的参与是有价值的,自然地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会相应地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政策,群众体育发展缓慢。广大民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媒体对于体育的宣传也是十分狭隘。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舆论对体育是存有偏见的,家长们、老师们甚至学生对体育的态度都比较消极,家长不鼓励,学校不重视,学生不喜爱,这种恶性循环导致青少年体育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差。良好的体育氛围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十分巨大。纵览当今世界的体育强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民众崇尚体育运动,社会体育氛围浓厚。参与体育活动是普通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国家要在社会上努力形成崇尚体育,人人参与体育的氛围,形成国家政策推动,社会媒体宣传,学校体育促进,家庭教育培养的联动机制,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
每个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都有不同,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也不一样。那些动机不强,兴趣不大并且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青少年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参与体育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参与体育的乐趣。从青少年最容易做到的运动着手,教会他们一步步取得进步,学习尽可能多的体育技能。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让他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通常在一个项目上取得成功后就会有信心去涉足另一个体育项目,这样就会提高青少年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他们也会更加愿意参与到体育大家庭中。
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众多,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位体育工作者,每一位体育人都应该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事业,采取积极的措施,为青少年的体育参与事业建言献策,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体育参与氛围,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参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