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松 张树巍
共享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资源服务老龄人口健身需求的研究*
张劲松 张树巍
(辽宁工业大学体育部,辽宁 锦州 121001)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以共享发展社会治理理念为指导,对高校体育资源实现社会共享服务于老龄人口健身需求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要以“高校+社区”体育驿站建设为载体、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为保障、以转变观念为动力、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以考核为激励等措施,切实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水平,满足老龄人口体育健身需要,以此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共享发展;高校体育资源;老龄人口;体育需求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健康已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的最现实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新时代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全民健身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举措。
2019年的政府报告中指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7.9%”,[1]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政府和社会必须建立医疗和养老服务体系,促进老龄人口的身心健康,让老年人拥有更幸福的晚年。而现实中老龄人口健身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并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老龄人口体育健身需求与现实体育资源短缺成为目前社区体育的现实矛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四大职能,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资源,高校体育资源具有社会主义属性,因此,在共享发展理念下高校要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体育资源优势为全民健身提供服务,满足老龄人口体育需求,建立高校体育资源供给老龄人口健身需求的有效途径。
共享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2]。
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内涵就是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全民共享、各得其所,人人享有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人民至上、全民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深刻阐明了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共享发展是全面保障人民生活各方面需求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的客体是人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包括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社会权益、文化权益、环境权益、健康权益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动态化、个性化,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不能用单一标准来衡量共享的成果,不能仅仅满足于经济物质方面的共享。
共享发展是共建和共享辩证统一的发展理念。共享需要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共建为了共享,以共享引领共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仅来源于对发展成果的共享,更源于参与共建过程体现出来的价值实现。坚持共建共享,要做到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厚植发展优势、凝聚发展伟力、提升发展境界。坚持共享发展,既追求人人享有,也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个人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没有共建就没有共享,只有全民共建、各尽所能,不断提高共建的水平,共同推进国家建设,才能扩大共享的基础,提高共享的质量。
共享发展是由低到高渐进均衡的发展理念。共享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是要消除贫富悬殊、避免两极分化,其方向和目标是共同富裕。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共享不是低水平的绝对平均,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并且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多样性和动态性,即使是高水平的共享,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也会有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
新时代全民健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引领,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体育健身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落实到具体实践,需要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化全民健身等工作。
基于对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的理性审视,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主体”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国家建设各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理念,着重将“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核心内容,并一再强调:“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简政放权的治理实践探索,以“维护百姓体育健身权利”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更多社会体育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到全民健身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过程当中,想方设法将体育主管部门不能做、不愿做的事情承接下来,释放了社会和市场活力,提升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3]。
在以全民健康推进全面小康的部署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重点难点聚焦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重点人群,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工作应当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指向所有公民,努力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惠及全民的共享发展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对弱势群体如何参与到全民健身中,实现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做出了特殊要求。
高校体育资源作为国家投入并建设的公共体育资源之一,包括体育场馆资源、体育师资资源、体育信息资源和体育科技资源。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是指高校在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之外的时间,体育资源有序向社会开放,社会组织或个人以学习和锻炼为目的,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合理使用、接受专业的体育指导、获得相关体育信息、享受体育比赛过程等服务。2013年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显示学校体育场地占全国体育场地面积的53.01%,[4]相关研究表明,学校体育资源除满足本校学生的正常教学外,空置率较高,特别寒暑假及每天放学以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5]而社区体育又存在着体育场馆少、无人指导、无人组织的弊端,因此,高校体育资源实现社会共享一方面可以解决社区体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职责,并且采用一定方式的共享可以实现双方各取所需,达到共赢。
由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目前,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意识较强,[6]健身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老年人健身存在着独立性、单一性、自发性和粗放性等特点,[7]多数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还停留在自发状态,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专业指导、缺少场馆设施、缺少活动经费、管理能力和水平较低等因素制约着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开展。注重为老年人提供场地设施保障,而不注重满足老年人健身的服务需求,成为目前政府与社区的普遍做法,[8]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指导员满意程度只占42.73%[9]。政府、社区、体育服务部门之间存在着对老龄人口健身认识不深刻,职责不清楚,服务产品内容与质量较低的现象,缺少以政府、社区为主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老年人体育发展思路与模式。
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需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站)、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服务。”[10]“高校+社区”体育服务驿站建设要以社区为依托,引入高校体育资源的指导与服务,为社区老龄人口提供体育健身的人力资源、场馆设施资源、信息资源、组织与引导资源等于一体的体育养老服务模块。体育驿站通过制定相关的服务协议框架,政府、社区、高校在体育驿站中责权利划分清楚,同时,以老龄人口切身感受为评价依据,将服务效果反馈给政府、社区、高校,以此进一步改进体育驿站服务质量,进一步满足老龄人口体育需求。
社区老龄人口体育健身作为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在高校体育服务社区老龄人口体育健身的过程中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功能,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从“养人办事”提供服务向“花钱买服务、办事不养人”转变,降低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增加政府购买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可以解决社区体育驿站资金短缺的问题,扩大高校体育服务的范围,提高高校体育服务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体育服务的种类和质量,实现满足老龄人口体育健身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形成政府与学校的双赢。[11]
高校体育资源作为国家投入和建设的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在全民健身的社会背景下,在满足自身的需要前提下,为社区老龄人口提供体育健身服务是义务也是责任。高校克服校内资源只能为校内教工和学生使用的片面思想以及开展社会服务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保守思想,通过组织专门的服务团队对接社区体育组织,制定《高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实施办法》、《高校体育教师从事指导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相关规定》、派出团队安全责任人制度等相关制度,引入体育保险机制,降低服务社区体育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发生,以此克服思想障碍实现高校与社区体育的共享共赢。
高校要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信息优势探索并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大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体育养老服务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使老龄人口体育健身更加智慧化、便捷化,逐步建立高校体育资源线上服务社区的新型运行机制。高校要积极开发移动实时终端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老龄人口身体机能指标并通过信息平台向监护人和服务团队进行反馈,方便了解老龄人口身体健康状况和健身计划的制定。同时,通过信息服务平台也可对体育驿站服务质量做出监督与评价,有利于社区、高校及时改正不足。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实现高校与社区体育共建共享,全面、有效、持久的保障。激励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政府要将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作为指标纳入高校绩效考核体系,不断促进高校体育资源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向社会开放,要将在向社会开放的效果向全社会通报,对取得成效的高校要给予表扬,形成榜样效应。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支持、鼓励体育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服务社会的积极性,除了给予一定的服务报酬外,高校还要建立机制,把体育教师社会服务工作与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相结合,对在社区服务过程中表现积极、取得成效的体育教师给予政策上关心和兑现,以此,提升社区老龄人口体育健身的服务质量。
[1]国务院《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31-5].http:// www.gov.cn/zhuanti/2019qglh/2019zfzgbgdzs/2019zfzgbgdzs.html.
[2]梁建伟.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意义[J].广东经济,2019,6:26-27.
[3]戴健,史小强.新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9),2019(11).
[4]国家体育总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 /OL].[2016-02-10].http:/ /www.sport.gov.cn /n16 /n1077 /n1422 /6039410.html.
[5]杨宁,陶玉流.学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2):106-110.
[6]赵宝椿等.赣州城市社区老年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3):85-90.
[7]张莹.中国老龄人口社会体育服务体系构建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4):19-22.
[8]方文.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8,37(4):7-9.
[9]唐立慧.普通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全民健身的状况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0(2):82-85.
[10]国务院.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6-12-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3/ content _5151747.htm.
[11]刘璐,李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困境与现实路向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3):30-35.
On the College Sports Resources Serving the Fitness Needs of the Aged Popul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
ZANG Jinsong, etal.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u 121001, Liaoning, China)
2019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老龄人口体育需求与高校体育资源供给体系建立的研究(项目编号:JJW201915403)。
张劲松(1972—),硕士,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