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1-23 09:45月,王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田径教学内容体育

陶 月,王 磊

引言

田径运动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与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是在现代高校中,田径教学作为一项具有极强综合性的课程更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越来越朝着不断上升的发向发展,此时人本思想在各项社会事务中也在逐渐渗透和深入,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高校体育教学也获得了空前进步,从“技能第一”向“健康第一”、“发展第一”方向转变。但是实际观察发现,许多高校的田径教学在教育改革的历史浪潮中并未应顺势而为、改革创新,仍延续的传统意义上的田径教学理念、方法,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许多困境,无法使田径教学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素质发展[1]。本文从当下高校田径教学基本现状着手,深入剖析了田径教学无法改进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应对对策,详细内容如下。

1 高校田径教学呈现的问题

1.1 师生对于高校田径课程的认识不足

授课教师的课上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发现能力、课堂组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个人战技功底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等,都能影响到学生对于学校所开课程的喜爱程度。在传统田径教学中,体育教师受固有观念影响,更重竞技特征,认为运动技能是唯一需要学习与追求的内容,而没有正视田径教学中应有的基础健身教育及综合素质发展内容,这种观念透过体育老师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并带来负面影响,使得学生上课不积极,情绪较低落,严重时甚至会有厌学心理出现。

1.2 学生的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发生明显改变

相关文献指出,随着学生越来越忽视体育锻炼,其身体素质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据了解,高校体育课程现如今多以体育舞蹈及各种球类为主,而体操、身体训练、体育基础及卫生保健知识、健美操甚至是民族体育课程等在总课时中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由此可见,现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正朝着多样化与娱乐化方向发展,而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程却单纯追求运动技术,更重体能锻炼,无法满足新时期里大学生们在于体育运动中所追求的新、奇、特的需求,尤其是以耐力跑为核心内容的田径课程,大学生们上课时经常会有抵触心理出现,并在此影响下,出现慵懒行为。

1.3 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高校田径教学内容无外乎是长(短)跑、跳高(远)和推铅球等耳熟能详的项目,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反复学习这些一成不变的体育内容,所以传统的田径课程无法成功引起大学生们探究的兴趣,加上部分高校不重视田径教学,又压缩了田径课的课时量,体育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对大学生们就田径运动的学习进行细致辅导,只能一味地追求田径教学进度,导致大学生上课时不能体会到田径运动的乐趣和健身功能,并且在高强度负荷下,大学生们面对田径运动时甚至可能会望而生畏,转而选择其他更有趣、更有健身功能或者更能轻松过关的体育课程[3]。

1.4 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

高校教学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在考评体系上常采用绝对性评价,学生成绩、出勤率在教学考核结果中占绝对权重[4]。近些年来,虽然随着“人本思想”下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成绩进步程度、学生互评结果以及课堂表现也走入一部分高校教学评价体系,但所占权重却极低,表明高校教学评价已经从只重结果的绝对性评价转向重过程的相对性评价,但是在实践中却常有片面强调量化形式的问题出现,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发展能力和体育学习兴趣等因素,在评分上没有建立弹性机制,以致于考核上很难充分体现出“人本”精神,不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1.5 受气象条件制约

田径教学活动大多在室外环境进行,学生成绩易受气象条件变化影响,比如风向及风速问题对于长、中、短跑和跨栏等相关径赛项目的成绩影响就很大,再如气温变化对于田径运动成绩也有很大影响,如果气温太高,学生会中暑、虚脱,如果温度太低,人的肌肉就会自动收缩,造成血供不足,所以许多优异成绩基本上都是在良好气象条件下产生的。

1.6 受教学配置制约

许多普通高校为田径教学提供的场地及器材都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体育教学所需,目前仅有少部分高校有一些趋于标准化的田径运动场地和训练器材,能勉强满足田径课程的教学需求。在教学场地及运动器材配置如此不足的情况下,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师生比例明显失衡,给田径教学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另外受场地器械不足所限,许多大学生一般很难有机会使用体育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所以对田径赛事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制约。

2 高校田径教学摆脱困境的对策

2.1 引入“人本思想”

在教育体制改革浪潮中,高校田径教学也要勇于打破固化模式,改变教学观念,将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方法中融合趣味性和体育竞技性,构建全新的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健身式体育教学模式,并借此将田径课程从过去的技术唯一性教学打造和发展成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终身健身的体育课程,这样能使田径教学的运动健身、心理素质培养等作用实现最大化[5]。首先,可采取某些合理手段把田径运动项目打造成为大众喜爱的健身项目,根据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健身性基础上提高田径运动的趣味性,这样既会减少大学生在田径体育训练中出现不良生理反应的几率,对其身体力量、躯体柔韧性及心肺功能等有所帮助,又能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里学会田径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目标。

除此之外,高校及其体育系教师在规划田径教学的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考量所教的田径运动技能及运动知识理念是否能使大学生在从今往后的终身体育健身锻炼受益,务必要让大学生体会到田径课上的所学、所知都是有用的[6]。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就一定要选择既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又可以突破传统桎梏的田径教学方式,比如在国内外掀起全民热的足球、羽毛球、排球和篮球等大小球运动所用的方法就不失为好的借鉴对象。

2.2 拓展并充实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

大学生身上所具个性化差异让他们很难对单一枯燥、一成不变的田径教学内容投入高度热情,因而高校在规划和开设田径课程时,需要从内容入手,拓展田径教学内容,增加田径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这样不仅对大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基础知识及实操技能有所帮助,而且从终身体育这一层面上,也能进行细致教导,这对田径教学的终极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7]。在传统的田径教学领域,体育教师总会过多地关注大学生在田径运动技术及实操时的竞技性上的提升,从结果来看,这对大学生的不畏艰苦的精神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拓展教学内容势在必行。在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规划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对大学生群体基础身体素质水平做一个整体评估和一个个体评估,然后体育教师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可健身性的锻炼方式。由于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把田径课程定性为选修课程,所以是否开设田径课程直接取决于选修田径课的大学生数量,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与新奇,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任何特色的田径选修课没有任何趣味,以致田径课程在选课阶段往往无人问津。基于这一点,田径课程的设置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从增加新颖性和丰富多样性、培养三维健康观念的角度出发,增加诸如障碍跑或撑杆跳、足球等新内容,吸引大学生注意,提高他们对田径运动的主动性。

2.3 增加教育投入,与其他高校建立互助制度

高校田径教学效果之所以总是难有提高,除了内在主观因素外,也是受外部环境所限。场地不足、器材稀缺以及气象条件变化都会影响到田径教学质量,所以高校除了要在田径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进行发展、创新,还增加对田径课程的教育投入,尽量为师生提供足够的运动场地和足够的锻炼器材,使学生们都有机会使用场地、器材设施进行田径运动训练,避免为跟上进度和过度注重实操技能训练而增加学生负荷,使学生在田径课堂上产生消极抵触甚至厌学心理。另外,高校与高校之间也应建立沟通互助机制,增加彼此队员及教练的交流互换机会,以先进帮后进,各自取长补短。与此同时,各高校应将联赛规模加以扩大,适当增设高中组田径联谊赛和大学组田径联谊赛,构建一个囊括中小学和大学的体育联赛体系,形成正态的体育教学循环系统。

2.4 建立更科学实用的田径课程考评制度

在田径课程的考试与成绩评价中,不仅大学生的运动知识与实操技能需要考核评定,同时其学习能力、成绩进步程度、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等也应纳入到评价范围内,使绝对性评价同相对性评价以及主观评价同客观评价有机结合,使田径教学工程、教学结果以及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等占据合理权重,帮助高校体育教师及大学生们找出自己在田径课中的不足,从而在今后能更有针对性地学练田径运动项目,调动自身在田径课程中的学练活动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使自我能力真正实现进步与提升[7-8]。

结语

众所周知,参与田径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身体素质和塑造健康体魄的作用外,还具有扩大运动员交际圈和培养不畏难不畏苦精神的作用,作为祖国建设的预备役,大学生更应该正视田径运动对于自我能力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校内学习阶段,就应积极参加自己院校开展的田径课程或同其他院校一起开展的联谊赛事。但是,由于许多高校的田径教学当下正因为缺乏场地设置、体育教师观念僵化、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教学及考评办法陈旧落后,而无法使田径课程充分发挥提升自我能力与体能素质的能效。这些困境需要高校管理层及师生配合共同打破。总的来说,高校田径课程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特点和身体成长规律来设置,应广泛涉及健身、娱乐和休闲竞技等为大学生所关注的时尚领域,尽量满足其追求新奇和个性的需求,改进田径教学与考评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猜你喜欢
田径教学内容体育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计数:田径小能手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田径翻身 足球崴泥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