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颐
大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祝 颐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63000)
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标准入手,基于大学体育教师视角分析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探讨如何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旨在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大学生今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夯实基础。
大学体育教育;学生;心理;影响;促进作用
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大部分青年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现阶段,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7岁到24岁之间,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心理发展趋向成熟,表现出不同于少年儿童又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状态特点,并且有着其个性化特点。大学生个体差异显著,集中表现在遗传、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行动思维方式等方面,导致大学生面对不同环境,有较大概率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大学体育作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生活环境相比其他学习阶段的生活环境,出现了显著变化,即大学生开始了独立生活,由此增强了大学生的成人感与社会独立感。同时,大学生的注意力还从外界环境,逐渐转移到自身内心方面,正因如此,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分析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从客观角度分析,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侧重他人对自身的客观评价,并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另外,大学生开始重视自身外在形象的塑造,渴望在他人面前展现最好的自己,但是在实践中,又无法正确、客观认识自我,通常高估自身能力,遇到困难时缺乏的积极向上心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1]。然而,伴随着大学教育的深入和知识面的拓展,大学生的复杂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高。此外,大学生通常拥有强烈的正义感,爱憎分明,遇事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甚至失控。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涉及十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拥有适当自尊心、安全感,对自身成就产生一定的价值感。二是自我批评需适度,不得过分高要求自己或苛责自己,同时不得过分炫耀自己。三是日常生活中,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强,不会被周围环境制约。四是客观、冷静对待现实生活,抗击打能力较强,不存在生活幻想。五是自身需求定位准确,不以不切实际要求自己,具备满足自身各项需求的能力。六是深刻认识自我,清楚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客观评价自我能力。七是拥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三观价值。八是有阶段性及人生奋斗目标。九是具有学习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确保自身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生存与成长。十是与人相处和谐,能保持个人个性化特点,但不违背社会标准,具有独立的明辨是非能力。
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学体育更是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其他学科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2]。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走进社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体育教育也需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大学体育教育要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重视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宣传,并在大学内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3]。此外,学校需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购进大量体育器材,保证体育运动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应建立体育协会与俱乐部,并组织大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健身、竞赛、体育表演等,从而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进而使得大学生能够自觉接受体育教育,并在体育活动中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4]。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要想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活动中,需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积极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及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与忍耐力,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活动,可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5]。另外,大学体育教师在教材选择上,需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特点,并综合考虑大学生体育项目兴趣,一方面满足大学体育教学需求;另一方面能保证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夯实基础。同时,大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需明确授课目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奋勇进取等良好心理素质[6]。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大学体育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大学体育教师需高度重视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以此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经验,就大学体育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路径,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大学应大力宣传体育运动项目锻炼的积极作用,通过宣传栏、广播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大学生了解体育项目锻炼常识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展开合理的自我评价,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消除心理问题,从而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在大学校园内采用横幅、电子广告等形式,宣传体育锻炼与健康相关常识,让大学生时刻关注体育与健康,增加体育锻炼,培养身体健康发展的意识,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也是大学体育教学主题的引导者,在整个大学体育教学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大学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决定了大学体育教学效果。因此,大学需重视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培养大学体育教师责任心,促使其能够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与心理辅导技能等,从而能够很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将自身所学知识全部应用于实践中,有效改善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压力的能力,实现人生发展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需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为掌握大学生心理情况,可不定期开展心理问题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从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对体育项目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大学生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应建立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鼓励大学生加入体育俱乐部,以此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俱乐部内部需定期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效锻炼心理与身体,促使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生活,能有效调节心理状态,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大学体育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自身体育素养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实时掌握大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张建新.大学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238-240.
[2]卫国生.对体育教育田径专修生跨栏跑中克服心理障碍的探讨——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102-104.
[3]王瑜浩.论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层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1):51-53.
[4]史悦红.试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4):123-125.
[5]王佳佳.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J].运动,2015(8):62-63.
[6]党丹.对学生实习心理状态的调查与分析——以贵州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14,35(2):62-64.
Influence and Promotion of College PE on the Students' Psychology
ZHU Yi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63000, Guizhou, China)
祝颐(1973—),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