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甜甜 秦翠 杨瑞
“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我国“走出去”战略已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出台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例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旨在拓宽发展新路径,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加强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高等职业教育输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高等教育“走出去”的浪潮。随着全球高等教育贸易市场的形成,教育产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高等教育跨境输出已经成为国家外汇创收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走出去”带来一些启示。
高职教育在美国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高职教育走出国门,离不开政府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法规的支持。为了应对冷战,美国于1958年紧急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支持高校进行跨境教育研究,支持开拓海外跨境研究项目,支持学者进行国际交流访问。随后,美国颁布《国外援助法》,并成立了国际发展总署,有倾向性地向不发达国家及地区提供教育援助,将境外高等教育输出作为政治外交、经济渗透的重要工具。1966年颁行《国际教育法》,该法要求高等教育输出要突破地域限制,不仅要让世界了解美国,也要让美国公民了解世界。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通过《全球教育良机法》《国家安全教育法》等法案,继续支持国际教育交流计划。2008年,出台《提高国际开放程度以提高美国国家竞争力》,2014年中美签证的互惠延长新政策都力争通过改善条件,提供优惠条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智力资源来美国发展。以上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为美国高职教育“走出去”提供了制度保障。
美国政府自上而下非常重视高职教育国际化,极大促进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其成立高等教育国际化事务机构,负责与国外沟通高职教育具体事宜,与外界建立良好关系,并处理高职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竭尽全力为高职教育“走出去”服务,确保落实高职教育“走出去”战略。美国教育部(USDE)、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SAID)、美国教育信息网络(USNEI)、美国新闻总署(BECA)等都是由联邦政府设立,负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构。例如,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SAID)专门支持国内高等院校参与其他国家项目,将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为这些院校“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全面助推高职教育“走出去”。同时,美国还有非政府教育机构,如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IEE),美国——中东教育与服务组织(AMIDEAST)等,为高职教育“走出去”也贡献了重要力量,为留学生服务、到国外办学等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技能服务。美国政府和非政府的高等教育机构组织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构建严密的机构体系,全面推动高职教育走出国门。
美国高校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有其独到的方法,对提高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有很大帮助。一是入职教师要具有国际化素质。多数高职院校在招聘简章上明确要求“具备全球才能”,在笔试、面试环节从外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对教师国际化水平进行考核[1]。二是注重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美国高职院校平时注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并为教师到国外访学深造创造机会和条件,也接受其他国家高校教师或技术人才到校学习和交流,营造浓郁的国际化文化氛围,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水平。
美国是职业教育发展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有高职教育“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并且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及其发展模式享誉全球,为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学习借鉴。例如,美国社区学院是高职教育“走出去”成功案例典型代表。“兼容并包,锐意进取”是美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写照,其尝试发展国际化职业教育,也离不开借鉴其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结合国情、校情,采用创新手段将“引进来”成功经验及模式本土化[2]。同时,政府在政策引领、资金支持和宣传推广都给予了鼎力支持,为我国高职教育“走出去”带来三点启示。
政府在高职教育“走出去”过程中,应该做好政策法规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为高职教育“走出去”提供政策指引、制度保障、宣传推广、搭建平台和信息传递的便利。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是高职教育“走出去”的指挥棒,决定高职教育“走出去”的走向和可持续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决定高职教育“走出去”的范围及深度;政府宣传推广力度,影响高职教育“走出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美国成功经验的分析,政府在高职教育“走出去”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其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援助、加大投入及宣传推广,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无疑为高职教育“走出去”奠定基础。我国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对高职教育“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借鉴美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丰富经验,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创造性地开辟高职教育“走出去”的路径,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
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重要性,其不断提高国家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化水平。通过开放国际化项目交流合作,助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跨越式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走出去”自身能力。首先,参与国际项目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会树立国际化理念;其次,按照国际化标准完成专业建设、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最终培养国际化高科技人才,满足外资企业和驻外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第三,借船上岸,加强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提高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一直坚持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3]。2018年该校先后与德国易北大学、德国萨尔兰工程和经济应用技术大学签订了中外合作办学协议。与德国易北大学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与德国萨尔兰工程和经济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协同重庆市西部现代物流园区,校、政、企三方共同开展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战略合作,中德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国际物流人才,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推进建立国际物流学院和国际物流研究院,促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发达职业教育国家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除政府的政策引导、学校自身努力外,行业、协会、企业等非政府组织机构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作用,并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采用校企合作跨境输出,即在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与社会团体、民办非营利性组织、各类行业协会、基金会等合法民间社会组织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跨境输出的目标[4]。校企合作跨境输出秉承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办学理念,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补充,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推广历史。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校企合作实践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国职业教育在“走出去”过程中,也要加强政府、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主体的联动机制建设,尤其要充分发挥民间非政府组织力量的重要作用,对其开展专业培训,有效整合其资源;善于利用各层次职教集团搭建的平台及内部资源,扩大高职教育“走出去”的影响力,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建立高职教育“走出去”的保障机制,确保高职教育“走出去”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