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宗法 胡晓炜
军队干部离退休制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达到服现役的最高年龄,应当作退休安置或离职休养的制度[1]。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规定,军队离退休干部均是在部队服役30年、满50周岁以上或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年龄偏大、心理身体承受力偏弱是共性问题。从兵种来看,有的来自作战部队,有的来自高等学府,有的来自武警消防部队,有的来自军分区人武系统和军队后勤单位;从职级来看,有军职、师职、团职、营职,还包括士官;从安置方式上来看,有集中居住人员和分散居住。以一个普通地级市为例,全市共有军休干部426人,离休干部51人、退休干部209人、退休士官166人,从年龄结构分析,全市军休干部年龄在60岁以上占46%。从身体状况分析看,全市军休干部失能人员24人,半失能人员129人(主要是退休精神病士官),健康自理60岁以上人员也大多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疾病。市军休中心,失能人员12人,大多数人员失能原因是在部队负伤致残或患病、车祸等造成生活不能自理。从居住情况分析看,和配偶一起居住的有246人,与配偶和子女同住的有136人,与子女居住的有22人,独居有22人。从需求来看,除了落实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外,还需要日常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文体活动等多方位社会工作服务。
军队离退休干部是一个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光荣群体,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受党和部队培养多年,政治素质高,党性觉悟高,对党和人民有深厚的感情,虽然离开了部队,但仍然发扬着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继续发挥着余热,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2]。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军休干部安置由集中改为分散,服务对象数量的增加、需求日趋多元,新时代军休干部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一)近年来随着新接收安置的军休干部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军休干部的老龄化,单纯落实政治生活两个待遇,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和思想工作广度、深度扩展的需求。
(二)随着军休干部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军休干部分散居住,再加上文化、年龄、兵种、健康等方面的差异,不能很好地针对新时代军休干部的新特点新要求采取新方法,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对军休干部缺乏吸引力。
(三)工作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还存在着观念保守、思想不够解放、服务手段单一、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导致对新时代军队离退休干部需求理解还不深,因而在开展服务工作中力度不够、专业不精、效果不佳。
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做好军休服务工作、解决新时代军休干部面对新问题的创新举措,通过发挥社会工作优势,利用个案、小组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在思想上多关心、生活上多关爱、政治上多关怀,把日常服务与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文化养老、发挥作用等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提升军队离退休干部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社会工作介入要抓住军休干部的思想脉搏
在落实好“两个待遇”的基础上,根据军休干部思想实际,抓住他们关心的问题,做好需求调研[3]。为此,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一是通过召开座谈会,利用学习日,开展谈心谈话等,让军休干部发声,畅通渠道;二是建立联络制度,通过联系包户,定期走访联系,主动了解掌握军休干部的需求诉求和思想动态,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提供专业服务,解决思想困扰。建立社工工作室,就近为军休干部提供服务。通过开展个案服务,对遭遇各种困扰的个体提供咨询服务和支持,及时进行心理关怀、精神慰藉,帮助他们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改善生活质量,确保军休干部心理稳、情绪好。
(二)社会工作介入要把握新时代军休干部的精神需求
社会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要坚持专业性、又要体现适应多样化和层次化,工作的内容要切合军休干部的实际。要将社会工作和灵活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搭建工作平台。
在实际中,前期制定需求调研表,通过入户走访,倾听军休干部故事,并详细记录,调研军休干部真正的精神需求,从而为开展精准服务提供保障。针对军休干部精神需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报告会等形式,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要工作,参观党性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针对军休干部不同爱好、需求、特点,分别成立书法、绘画、曲艺、棋牌等兴趣小组,组织开展书画、象棋、钓鱼、门球、扑克等比赛活动,每逢八一、新年春节举办联欢会,愉悦军休干部的心情。同时为军休干部继续打造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加深军休干部之间、工休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激发热爱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三)社会工作介入要融入军休文化之中
军休干部长期的军旅生活养成了严密的组织性、严格的纪律性,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军营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为此,社会工作介入要运用缅怀往事疗法和人生回顾疗法,通过收集老照片,建立荣誉室,集中对军休干部军旅生涯进行展示;通过过“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同时,按照“助人自助”的理念,鼓励军休干部拿起笔撰写回忆录、口述红色印迹、宣讲红色军旅文化等,一方面增强了自身荣誉感,也抒发爱党爱国爱军情怀。
(四)社会工作介入要实现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军休干部有丰富的政治优势、经历优势、威望优势、专业优势,他们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为此,社会工作介入要按照增强权能理论,加强军休干部发挥作用的组织引导工作,鼓励支持引导他们参加关工委、老促会,参加志愿者和各种扶贫、义诊、助学等公益活动。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发挥余热。同时,社工通过搭建平台,链接外部资源,充分发挥军休党员政治优势和经历优势,组织军休干部进军营进学校进机关,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体现自身价值。
(五)社会工作介入要与优化服务结合起来
军休工作是老干部工作和国家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介入要和优化服务结合起来,在工作中顺应军休干部老龄化趋势,积极链接社会养老服务平台,为军休干部提供紧急救助、医疗康复、家政服务等快捷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微信群,及时推送学习服务、天气预报、健康养生等内容,形成良好互动;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包元宵猜灯谜”“端午节、包粽子”“迎重阳、庆金婚”等主题关爱活动,通过一系列亲情化、社会化、精细化的服务,拉近距离,促进军休之间、工休之间和谐融洽,提高军休干部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六)社会工作介入要与军休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高结合起来
军休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军休干部服务的效果。社会工作介入的必须加强与军休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结合起来,通过利用专业的社工理念和方法,对军休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影响,学习和接受社会工作的介入,从而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履职本领。在入户时要和军休工作人员一起,密切配合,发挥好军休工作人员的作用,取得他们对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解以及对活动的参与支持。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军休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及业务知识和相关政策的培训,积极宣传推介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鼓励参与社会工作活动,掌握专业技术方法和技巧,坚持干什么、学什么、会什么,切实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从而持久的为军休干部提供专业科学的服务。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以其鲜明的价值理念、专业的服务方法、职业的服务活动,及时介入到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中,科学运用往事缅怀、人生回顾等疗法,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专业工作方法,既在军休干部精神慰藉、心理关怀、情绪支持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又为拓展社会工作服务群体范围进行有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