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彩萍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 怎样做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从日常生活出发,从每个家庭出发,悦纳家长的差异,尊重家庭生活中产生的智慧,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积极探索 “一家·一课程” 模式,来激发家长学习与改变的内在力量,让每位家长都能拥有引导孩子成长的教育自信。这种基于尊重、推崇自我教育和亲子共同成长的家校合作模式正在静悄悄地改变着学校、家庭的教育生态。
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区,学生总人数近2000人,乡镇原住民子女占36%,新市民子女占64%。新市民子女占到学生总数约2/3。学校通过问卷了解到家长群体特点:职业构成复杂;受教育水平与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对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的责任理解差别很大。家长在教育中存在以下这些问题:没有意识、没有方法、没有时间。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心有力的家长50%;有心无力的家长约占40%;不管不问的家长近10%。家长教育孩子有心无力,除了体现在教育方法的不足外,还体现在客观时间的短缺上。新市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工作中,他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关注孩子,陪伴孩子,指导孩子。
当前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通识性课程多,课程针对性不强;观念性课程多,行动指导不强;集体性指导多,个性化不强。
家校合作除了亲师交流沟通,除了整合家庭优质资源,学校避免不了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科学的指导。可以说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指导相辅相成,没有合作,就不会有家校之间有效的指导;没有指导,家校合作也不会深刻不会步入科学化的轨道。
目前的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明显的弊端是个性化不足,不同家长被集体教育的学校以相同的方式要求,容易停留在部分家长积极响应,其他家长作为 “旁观者” 与 “沉默的失语者”,导致合作指导效果不佳。
多年来,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指导,但是每次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不是不能触动家长,就是虽然对家长有所触动,却很难见到家长的行动,有了行动又很难有持久的成效。
如何避免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指导的 “高端化” “贵族化” 与“局部化” 倾向? 在与家长的座谈、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再优秀的家庭都有困惑和家教误区;问题再多的孩子,在某个方面也会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没有完美的家庭,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家庭教育。每个家庭都需要成长,每个家庭也都能给别人带来启发。只要我们能够让每个家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教育过程,所有的家庭都能从彼此那里获得经验与启示。
“一家·一课程” 家校合作指导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尊重每个家庭的特殊性,努力为每家打造一套适合自己家庭学习的微课程。学校引导每一位家长发掘已有的教育智慧,在教师的专业引导与分析下,发掘个体家庭经验背后带有的普遍性规律,从而启发家长将成功的经验迁移到育儿其他方面。
1.立足家长的问题起点
家长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作为父母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我们就在家长群体中挖掘和创生什么课程。通常意义上家长的育儿困惑都不是独一无二的,在家长群体中一定有家长已经拥有了解决的经验和方案,所以我们需要带着一部分家长的困惑去争取另一部分家长的支持与指导。
2.紧扣教育的目标重点
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指引下,围绕着儿童好习惯的养成,学校整体架构 “好习惯父母行动学习” 的生成性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必修通识性课程,主要是普及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以此解决学校70%的家长所存在的普遍性的疑虑。选修自导性课程,主要针对每家的实际需求,提供选择性的和发展性的课程,以此来解决20%的家长存在的有针对性的困惑。自主自创课程,主要是解决10%的家庭中存在的一些个性化的问题。
3.促进儿童成长的评价要点
最好的家庭教育课程是每个孩子都能有进步的课程。学校建构以家长与儿童有效成长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每个家长是否都获得教育的能力与信心,每个孩子获得真切的成长作为课程评价指标。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培养“会做人、会学习、会创造” 的新美少年是学校育人目标。新小的孩子,要养成生活好习惯、学习好习惯、艺术好习惯,做一个 “真善美” 的孩子。“一家·一课程”,将学校 “真善美” 的办学理念与 “好习惯养成” 的培养目标及全新的家长观、家长学习观相结合,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学习,人人作贡献,人人有信心的系统工程(见图1)。
课程分成两个阶段实施,一为“我就是教育宝藏” 的自经验生长阶段;二为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他经验互助阶段。
1.第一阶段:自经验生长
挖掘家长已有教育孩子的智慧。家校合作首先要支持家庭建设,发现美好家庭。我们要发现更多的好爸爸好妈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教师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现不少父母有着很好的习惯:有的注重陪伴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有的注重带领孩子游学,在游学活动中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有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帮助家长将这些教育智慧挖掘出来。“一家·一课程”,尊重每一个家庭的特殊性,深度挖掘每位家长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培育家长教育的信心,让家长从中获得教育成就感。
启发家长迁移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很多家长会把教育孩子某个方面的经验看成点状的隔离的。想让教育的经验从被发现到产生化学反应还需要对经验进行理性分析,抽象提炼,才能对其他方面的教育产生指导意义。因此,学校通过教师专业的指导与分析,帮助家长学会梳理与分析各自成功的教育经验背后的普遍规律,启发家长将这些规律迁移到教育孩子的其他方面。
例如:开发 “旅行中的一景一感” 的陈爸爸谈到了自创家庭教育课程让他做到了 “爱的陪伴”,懂得了 “教育计划” 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坚持每天为孩子做营养早餐的樊妈妈在总结 “爱心早餐”课程中提炼出了 “用心、统筹、合作、坚持” 等核心经验。她将这些经验用在夫妻合作培养孩子学习自主性上也收获了很好的效益。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一家人坐下来认真讨论,夫妻努力在工作与家庭中做好统筹,密切合作,遇到问题不抱怨、不指责,坚持按商定的家庭规则做事,孩子各方面的主动性与习惯都得到了可喜的进步。
2.第二阶段:他经验互助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家庭的经验是有限的,学校是经验的交流场所,让好的经验在所有家庭之间得以流动,以形成经验流。在 “他经验互助” 阶段,启动从 “一家”来到 “千家” 去的课程建设路径。鼓励每个家庭分享自己的经验,形成微型课程组,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学习讨论,让一个家庭的经验向千家万户辐射。
同质经验——借鉴别人的经验启发自己。家长都会向谁学习? 最自然的状况就是和自己有着相似情景的人靠拢,模仿并向他们学习。同类型的家庭,同工作性质的家长,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似,家庭遇到的挑战类似,他们之间的成功经验很容易就会流动起来。因为这样的流动是平等的,既没有上往下的强烈冲击,也没有下往上的遥不可及。
学校就同一主题的课程,组织不同类型的家庭与家长参与开发,形成同一课程有多个版本,满足不同年级、不同阶层家庭的需求,让他们愿意学、学得会、用得上。作为园林工程师的樊妈妈和作为警察的陆妈妈都开发了早餐课程。在早餐对孩子成长的价值与意义上她们进行了类似的阐释,但在如何高效地准备早餐以及如何引导、陪伴孩子吃早饭上各有侧重,各有千秋,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与启示。通过两位妈妈的早餐课程,学校不同类型的家庭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习得方法。
异质经验——促进家长的自我超越。家庭是有差异的,不同背景的家庭,不同教育水平与工作性质的家长,他们的教育理解与培养孩子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有主客观之分。客观地,家长的教育行为很多时候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的;主观地,经济条件相似的家庭在教育行为的选择上也会存在差异,如有些家庭即使条件不错也没意识到在教育上投入,不少家长会选择更奢侈的生活消费,在带领孩子旅行、购买图书、参观博物馆等教育形式上投入不足
为此,学校会在经验课程的开发上打破职业的刻板印象,鼓励家长们不断反思自我,积极学习,努力超越。例如:职业为个体户的刘凤萍女士,能够坚持每天陪伴孩子一起写 “亲子日记”。她说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为了孩子她不放弃学习,努力做到更好。每次和学校家长分享,她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向大家诠释了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听了刘女士的分享,不少家长感慨,这么忙碌的家长都能做到,自己有什么理由不能坚持。
家长始终是课程的学习者、参与者和建设者。指导每位父母参与到 “一家·一课程” 父母学习与习惯养成课程中,促使他们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使各自的家庭教育温暖起来,明亮起来。
1.双主体并进
“一家·一课程”,一方面是学校指导家庭如何教育孩子,提升家长自我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家长助推学校教育,促进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成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助力器。
2.双能力提升
“一家·一课程” 以强烈的教育主体规则意识引领孩子学会处世,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让家长学会自省,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设计,学会贯彻,学会实施。这既提升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水平,又开拓了学生习惯养成、品格提升的新环境、新途径,培育了学校的家庭教育引领能力。
3.双方面成长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没有家长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没有家长的成长,就没有学校的成长。“一家·一课程”,实现了做学校教育的教师与做家庭教育的父母双方面成长的目标,形成家校合作的育人氛围,共育习惯,共建未来。
1.营造正向文化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源泉,好习惯培养是 “一家·一课程” 的核心任务。为了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向作用,家长们努力创设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以美引善,化美启智,求真尚美,励志笃行,完善孩子品格成长环境,努力为 “好习惯教育” 搭设平台,创生资源。
2.构建正向思维
“一家·一课程” 在系统的通识家教学习课程的基础上关注每个家庭的独特困境与经验,家长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我们就创生什么样的课程,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困惑就是学校研究的主题,让每个家庭形成属于自己需要的教育知识学习路径,形成家长学习流,努力构建成长型家庭。
3.提升正向情感
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都有其独有的好习惯,“一家·一课程”从 “一家来” 到 “千家去”,用优秀家庭教育的方法带动、影响、辐射到其他家庭,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成长,让家庭中每个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4.培育正向人格
学校以 “美好教育” 为学生品格教育的目标路径,从 “真、善、美” 三个维度提出培养人的整体目标,旨在让学生崇尚美德,追求美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念。“一家·一课程” 以美好教育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目标指向,在 “求真、崇善、尚美” 的过程中提升小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1.错位交流
高年级的学生家长可以将家庭课程分享给低年级的学生家长;不同行业的学生家长可以将家庭课程分享给其他行业的学生家长;原住民家庭的学生家长可以将家庭课程分享给新市民家庭的学生家长…… “一家·一课程” 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交流的丰富性、差异性、多样性。
2.融合互动
“一家·一课程” 既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融合,也是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融合;是必修通识性课程、选修自导性课程、自主自创课程三大课程体系之间的融合;是家长成长图书区、尚美父母讲堂、“尚美新小” 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展示途径间的融合。“视界融合”、心心相连,课程成了连接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一条纽带。
3.深度表达
“一家·一课程” 有别于家教经验的组合,课程的构建与学校“立德尚美,美美与共” 的办学理念及 “求真、崇善、尚美” 的立体目标是相互匹配的。因此每一个“一家·一课程” 的开发,都是家长对学校办学理念、对家庭中的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深度的凝练和表达;都经历了 “概念提出——整体设计——选点突破” 三个阶段的思考、开发、撰写、交流,可以说“一家·一课程” 是一个家庭打造的“家教品牌”。
1.生活化
“一家·一课程” 来自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家庭教育生活实践。课程与生活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目标究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一家·一课程”是学生家庭生活史的一个代码,是社会生活、学校教育在家庭中的反映,它从学生生活中来,又将回归到生活中去。
2.浸润化
“一家·一课程” 不是搞形式主义的家教课程,因为它解决的是家长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效仿性、便利性和操作性,它源自家庭教育生活,又回归到家庭教育生活。
3.动力化
“一家·一课程” 在推广中引领每位父母、每个家庭去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喜悦:家长们有机会回顾孩子的成长历程、总结自己的家教心得,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家长们从最初的排斥到接受到享受,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重塑家庭教育的信心,拥有了转变孩子的动力。
能动。“一家·一课程” 点燃了家长家庭教育的热情,激发了家长努力做好家庭教育的欲求,引导父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来,寻求探索最适合自身家庭的家教课程,提升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成为伴随孩子幸福成长的智慧型家长。
感动。“一家·一课程” 宣讲的是一个个身边的、普通的、鲜活的家庭教育事例,常常会令无数的父母深深感动,产生一种独特的体验和认同感,随着项目推进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庭课程建设中来,从 “要我做” 变成 “我要做”,展现了父母成长的新高度。
行动。在感动之余,绝大多数家长会进行家庭教育的自我反思,从刚开始懵懂地感受 “一家·一课程” 的生命活力,到慢慢地开始互相鼓励,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进行经验分享,真正做到 “大家的困难大家帮,大家的经验大家分享”。
“一家·一课程” 是家长的课程,是每个家庭的课程,更是每个孩子的课程。儿童参与是家校合作课程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家长和孩子一起把自己的家庭成长经验通过多种方式分享给全班,乃至全校。促进了好经验在学校流动,强化了孩子成功体验,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中。
一个被 “一家·一课程” 改变的家长、孩子和家庭就是一棵树,树多了就成了森林,有了森林就能改变我们学校教育的气候。“一家·一课程” 正在引发新镇小学更多家庭、孩子和父母,包括教师静悄悄的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