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雪
延边大学作为延边州唯一一所高等学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每年向社会输出数千名高素质人才。由于延边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边陲地区,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不高[1]。如何依托延边大学这一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合理开发与利用毕业生人力资源,发挥本土人才优势,助推延边经济振兴发展,是当前亟须破解的难题。
延边大学是延边州的最高学府,也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重点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根据《2016-2018年延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和《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发布数据显示,延边大学每年本专科毕业生数量为6000人左右,但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其他“双一流”院校。虽然近年来学校依托多元文化教育资源和朝鲜族民族特色、区域特色优势,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但仍存在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节的问题。学校虽重视基础能力培养,但在产教融合、实习实践环节较为薄弱,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且毕业生创新能力、创业热情较低,三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均不足2%,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另外,大多数毕业生为“知识型”人才,在数量、结构、质量、水平上与延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延边州主要有党政机关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从延边组织部门了解到,延边州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分布结构不够合理[4,5]。
当前,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短缺,特别是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据延边州组织部门2017年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全州仅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46397人(在职)、社会工作人才6118人,与延边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据延边州人社部门2018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0周岁以下的专技人才仅占39%,朝鲜族专技人才仅占28%,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才比例仅占20%。全州80%以上的专技人才和80%以上拥有高级职称的专技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这两大领域中,而关乎延边州产业发展的工业、农业、林业和旅游业专技人才仅占总数的11%。二是人才就业政策激励力度不大[6]。延边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在吸引人才资金、政策方面与省内、省外发达地区相比明显缺乏竞争优势。三是人才承载能力较弱。全州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不足10%,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创新创造平台[7]。
根据《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影响本专科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收入、发展空间、加班、工作环境条件、工作氛围、工作能力与工作压力、工作是否被认可。除此之外,区域经济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因素[8,9]。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人均GDP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1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作岗位和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生产力水平较低,发展能力较弱,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含量低,通常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市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低,就业环境较为艰苦,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较低,发展空间较小,因此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10]。延边州为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边陲地区,虽然近年来延边州制造业的产业效益、总产值有了较大提高,但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水平不高,因此对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不高[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地方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延边大学作为延边州最高学府,每年向社会输送6000名左右的高素质人才。这个群体是最有希望扎根延边、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如果能发挥本土优势,积极吸纳延边大学毕业生服务延边州经济社会建设,会对化解延边州人才队伍建设困境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12]。当前延边地区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不高,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等外在条件,更加需要能够扎根延边、在艰苦环境中发挥力量的人才。延边州政府应当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从创新政策机制、打造平台载体、加大资金投入等多方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州”建设。在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州外引进”和“本土培育”双轨并进的理念,既重视引进外来人才,也高度重视留住、用好本土人才。依托延边大学这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研究基地,认真做好大学生人才开发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毕业生扎根延边、建设家乡。要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助推创新创业发展,为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提供载体与平台。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通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项目,“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高校毕业生基层公共服务项目助推毕业生就业,激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和一线成长成才、贡献力量,打造一支素质高、结构优的基层青年人才队伍,探索形成高校毕业生“留得住、用得好”的长效机制。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高校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仅关系着每一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更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延边大学应不断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通过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开展创业创新大赛等措施,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加强创新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立足医学、林学、工业技术、电子信息、能源矿产等延边州优势产业,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探索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模式与机制,使人才培养与延边地区发展需求有效对接,满足延边地区对于人才的创新性要求,将教学资源转变为智力资源,将理论研究与科研创新成果回馈社会,推动延边地区经济、产业和企业协同发展。其次,学校还应主动分析未来人才需求和结构,建立健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监测管理机制,及时发布就业质量报告,确保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就业与招生的良好互动。对于社会需求缩紧、就业前景差的部分专业,及时发布专业预警信息,通过采取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来优化相关专业设置,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发挥学院特色优势,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最后,学校应进一步做好服务延边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延边”“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努力为家乡经济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生应当对自身的综合能力与水平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培养终生学习观念,注重个人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观念和“扎根延边”“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敢于到基层、一线磨炼意志、增长才干。要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扎实工作,以优异的表现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努力为延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延边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培养与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从延边州政府、延边大学、大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加强毕业生人才开发的对策,为延边州进一步做好毕业生人才开发、发挥本土人才优势,助推延边经济振兴发展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