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怡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动态的舞蹈动作与静态的艺术造型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展现舞蹈艺术情感的重要途径。静态造型是指舞蹈表演中出现的停顿与静止,进而让整体的舞蹈表现形式产生特定的变化,营造出特定的艺术氛围,彰显不同的内涵与情感,使舞蹈艺术变得更加丰富立体。舞蹈艺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恰当地运用静态造型,可以使舞蹈表演的节奏更为鲜明,给予观众更为直观的体验,引领他们融入舞蹈艺术情境中去。
舞蹈艺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展现的不仅是表演者呈现出来的舞蹈艺术美,还包含着音乐、服装、造型等多方面的美感,将静态造型运用到舞蹈艺术中,则可以将这些多方面的美感融合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舞蹈艺术中展现静态造型的时候,可以将舞蹈表演者的艺术情感更加全面地展现出来,让观众产生更加强烈的感受。静态造型是根据具体的舞蹈内容与表现主题而设计和表演的,所以能够有效地深化观众对舞蹈的整体理解。例如在舞蹈《飞天》的表演过程中,舞蹈表演者展现了一段时间较长的静态造型,与炫彩华丽的灯光、气势磅礴的音乐相得益彰,围绕主题“飞天”而展现的静态造型,使动作伴随着节奏而不断转变,打造出了如梦似幻的舞台艺术效果[1]。
在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较缓慢的方式来呈现艺术美感,如舞蹈《飞天》《千手观音》等;另一方面可以在动态化的舞蹈表演过程中凸显瞬间的舞蹈造型,形成极强的舞蹈表现力,这一类的瞬间造型也是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重要运用方式之一。静态造型能够呈现出强烈的瞬间美感,但对舞者的表演功底要求比较高。在舞蹈艺术表演中,舞者首先要深入理解舞蹈所要表现的思想主题,才可以十分自然地将瞬间造型表现出来,而不会让观众在视觉上产生突兀感。例如,在舞蹈《文成公主》的表演过程中,为了凸显出文成公主为了国家而联姻的深明大义之举,舞蹈演员通过一段静态造型来展示相关内容,不但为后面的表演做出了良好的铺垫,也让整体的舞蹈主题得到了升华。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静态造型与动态表演的融合可以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为观众带来连续动态舞蹈与静态造型的交错冲击,从而使其感受到舞蹈表演中独特而鲜明的节奏感,将观众的情感与精神带入舞蹈表演的情境中,促使其深入理解舞蹈表演的主题与内涵。在以前的舞蹈艺术中,通常比较注重动态化的表演,并不认同静态造型的运用,但单纯动态化的节奏反而不利于舞蹈艺术的表现,难以使观众形成良好的参与感。而静态造型的融入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推动了舞蹈表演风格的转变。在舞蹈艺术表演过程中,静态造型可以让舞蹈表演的节奏得到缓冲,从而让观众有充分的时间来感受其中的美感,达到缓解审美疲劳、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效果。
关于舞蹈静态造型,美国舞蹈评论家斯特劳斯认为,“舞蹈动作中的每一次静态造型都是一种表达,它同时也是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一个过渡。在经过一连串的动作后,做一个静态的造型定姿,可以使这个动作看起来有一种进一步延伸的感觉”。由此可见,静态造型是舞蹈艺术中的一部分,也是延伸情感的重要方式。舞蹈艺术是一种融合了视觉与听觉的表演形式, 舞蹈演员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完成肢体动作, 以此来为观众展现舞蹈的主题与情感。在舞蹈艺术表演中,运用静态造型有利于加强观众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提升其舞蹈审美能力。舞蹈艺术中的静态造型通常被比喻为雕塑,原因是二者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形式美。在连续的动态舞蹈表演过程中,动态造型能够为观众带来十分震撼的视觉冲击。在欣赏持续性的动态舞蹈表演时,观众处于比较快的节奏当中,难以形成深层次的艺术思考与情感共鸣,而静态造型则可以为观众留出充分感受与回味的时间,让观众自主思考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审美层次由表层的视觉上升到思维层面,进而在艺术情感上实现与舞蹈演员的共鸣。
一般来说,完整的舞蹈表演通常是需要静态造型和动态表现结合而成的,单一连贯的动态表演并不能充分展现舞蹈的艺术美感,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才可以将舞蹈的魅力完整地释放出来。静态造型有利于让舞蹈演员将人物身上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使舞蹈表演过程更加充实、完整。在一些舞蹈节目中,演员会选择以静态造型作为表演的开端,也就是俗称的“亮相”。舞蹈演员可以通过各种静态造型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增强舞蹈整体的表现力。例如,在舞蹈《金山战鼓》中,舞蹈演员在出场时采用点步翻身的动作,接着进行转身亮相,表现出了静态造型,再加上灯光与音乐的配合,塑造出了一个英气勃发的抗金女英雄的形象,并将这一情感融入后续的表演当中。又如,在舞蹈《丝路花雨》中,英娘把静态造型“反弹琵琶”贯穿于表演始终,凸显了敦煌舞蹈的特色,表现了人物纯朴、天真的特点[2]。
静态造型的运用可以让舞蹈艺术的表演主题得到升华,要想进一步提升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呈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舞蹈表演者就必须要对静态造型的艺术价值形成深层次的理解。舞蹈是以肢体语言为主的艺术形式,而情感的表达主要由舞蹈动作来完成,静态造型是舞蹈动作的特写与定格,能够让其中的艺术情感放大、突出,引发观众的共鸣。例如,在舞蹈《农夫与蛇》的表演中,农夫在死亡的时候,手用力向前伸,并采用了“大二位”下蹲的静态造型,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农夫后悔的心情,也借此让观众明白了学会分辨善恶的重要性。又如舞剧《斯巴达克》,斯巴达克牺牲后,其他勇士把他的遗体高高举起,菲里吉娅将盾牌盖在了斯巴达克身上,并向着观众伸出双手,通过这种造型营造出了悲壮的氛围,展现了斯巴达克牺牲的伟大和奴隶解放事业的崇高,不仅深化了观众的印象,更升华了舞蹈表演的主题。
古典舞蹈主要通过营造意境的方式来展现独特的艺术美感。舞蹈演员会创造出一定的艺术情境,引导观众跟随舞蹈动作的变化与情节的发展而形成情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静态造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我国的古典舞蹈为例,在造型上具有“倾、圆、曲、拧”的特点,表演内容大多呈现出传统的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会在静态造型中融入多样化的舞蹈动作。例如,在《丝路花雨》中,舞蹈演员通过反弹琵琶以及“S”形的静态造型,展现了具有敦煌特色的艺术美感,很好地还原了莫高窟壁画中“飞天”的艺术造型。又如《千手观音》,以重叠多变的手势来展现静态造型,形成了极为雍容华贵的美感。在西方的古典舞蹈中,静态造型的运用侧重表现舞者的情感,以造型来表现台上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例如,在舞蹈《天鹅湖》中,舞蹈表演者一方面通过流畅明快的动态舞蹈来展现柔美的线条,另一方面通过瞬间定格的静态造型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精神与情感,以引起观众心理的共鸣[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舞蹈艺术风格。如傣族人民主要生活在山清水秀的环境当中,所以舞蹈风格偏向于灵秀,有“一边顺”“三道弯”等特色动作。如藏族的舞蹈动作以弓腰、舞袖、曲背等为主,舞蹈风格豪放热情,这与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青藏高原的空气较为稀薄,弓腰、曲背等动作可以减轻体力上的负担,逐渐成了他们的动作特点,所以藏族舞蹈中也融入了这些造型。又如蒙古族比较喜欢雄鹰、骏马,所以蒙古族舞蹈中有许多模仿雄鹰高飞、骏马奔腾的造型。静态造型在民族舞蹈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这些造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与情感。
总而言之,静态造型在舞蹈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有利于舞蹈形成独特的造型美、瞬间美与节奏美,通过与动态舞蹈的结合调整表演的整体节奏,为观众留出品味与思考的时间,增强舞蹈表演的美感,升华舞蹈艺术的主题,深化观众对于舞蹈内容的理解。静态造型在古典舞、民族舞中都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是提升舞蹈表演艺术美感与价值的重要方式,是舞蹈表演与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