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申遗时代体育类非遗项目发展路径研究

2020-11-22 05:21宋相川
武术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体育类洛阳市申报

宋相川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1 前言

2001 年5月中国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中国宣布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自此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范围不同阶层中掀起了热潮。但是,随着非遗保护的进行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事情。于是有学者提出了“非遗后”时代的概念,人们不仅要问“非遗”究竟应该保护什么,如何保护,特别是在申遗的轰动效应过后如何使“非遗”保护获得可持续性,已成为文化发展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中国底层民众群体自觉坚守民族文化,保持中华文化历史连续性的日常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找寻集体认同提供了指向,为所属“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类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活动的产物,其生成时受特定时期的自然、历史、经济以及人文价值等多因素的影响。社会历经漫长的发展,整个社会大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因此,如果我们用固有的观点来观察特定时代生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合时宜。我们要将非遗项目放置于当前这一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考察,以探究非遗项目在申遗成功后的适宜发展路径问题。

2 洛阳地区非遗类体育项目发展现状特点

2.1 洛阳地区体育类非遗项目等级较低,缺少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

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县、市、省、国家的四级申报制度,并逐步构建了以“代表作项目”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洛阳地区的体育非遗类项目进行整理,发现该区域内体育类非遗项目的等级相对较低。体育非遗项目主要集中于县、市两个级别,省级项目只有7个项目,而直属于体育类别的只有宋氏通背拳和南无拳两个项目,而其它项目只是包含有体育因素而已。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的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播范围太小,影响力不足。以南无拳为例,南无拳为道教全真道南无派掌门道长、洛阳人谭处端所创,至今已有830多年。起始,南无拳只在全真道南无派内部口传身授,不立文字,因此极具神秘色彩。[10]由于历史原因,传到近代,南无拳已成单传。不难看出,南无拳虽有800多年的流传史,但是没有文字记录,传播对象仅仅局限于道教南无派内部,流传范围太小。南无拳传播特点决定了南无拳的社会影响力。

2.2 体育类非遗项目传承乏力,应激发后劲

体育类非遗项目在时代的变迁过程中,受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及自然环境的多重影响,许多项目由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传承乏力,后劲不足,频临灭绝的地步。如洛阳市省级项目“孙氏十六挂转秋”,存在造型浩大,花费较多、用工多、拆后不易保存等特点,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若不能长久保存就会显得得不偿失。在旧时,若是风调雨顺、收成较好,集宗族之力进行搭建还好办,但若遇到灾年就搭建不起。孙氏祖人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也同时使秋艺保持传承,决定十六年搭建“转秋”一次。可想而知,如果一件事情间隔16年才有一次呈现的机会,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自然就谈不上深刻,加上拆装不易,耗资较高,也会造成传播范围较小,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人们对之失去兴趣。同样,洛阳市级非遗项目“跑阵”,同样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跑阵”本是伊川县鸦岭乡樊店村的祭祀活动,直至申遗之前,跑阵几近失传。2008年的“非遗”普查中发现已83岁高龄的王德斌老人是樊店村唯一表演过跑阵的老艺人。[11]不仅传承人年纪偏大,即使后来组建的“跑阵”队员年龄也普遍偏高,平均年龄60多岁,老年人的体力已不足于承受每次接近半个小时的表演。

2.3 体育类非遗项目申报趋势逐渐放缓

自我国2004年加入《非遗公约》以来,已经过去了15年的时间,在各级政府的强势宣传下,乡村、城镇不同区域的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普通人身边的事情,和普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15年间,非遗的申报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非遗的申报初期,申报主体往往以政府官员为主,这些人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同时掌握众多的社会资源,为非遗的申报可以创造众多的便利条件,如果申报成功也可以成为当地的主管部门政绩。但是,随着人们对非遗认识的深入,对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非遗申报成功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必然会对非遗资源的持有者造成很大的吸引力。众多的体育类非遗项目长期在底层群众中流传,被视为草根文化,难登大雅之堂。但是,一旦申遗成功,将会给原来的非遗资源带上一个耀眼的光辉,从而摘掉草根属性,变成了“高大上”的项目。众多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化被动为主动,承担起了申报非遗的主要工作。经过10多年的宣传和挖掘,还未申报非遗的体育来项目日渐稀少,所以申报非遗必然将会从总体上呈现放缓的趋势。

2.4 体育类非遗项目归属分类不清

对非遗名录的整理归纳发现,洛阳市体育非遗项目的申报较为混乱,主要涉及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舞蹈、民俗和体育舞蹈4个门类,主要表现为归属混乱、申报途径混乱等两个方面。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存在这种现象。非遗资源项目繁多,且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弄村,资源持有者多为农民,受自身文化、学识及见识的局限,对于非遗项目的归属,其自身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判断。不仅如此,即使是作为当地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这些项目的归属也很难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项目归属之所以会出现混乱的原因了。

在管理体制上,洛阳市非遗保护工作的管理机构主要设置在文化部门。由于职权的关系,体育部门自然很少参与非遗管理工作,导致体育部门在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中处于边缘化状态。[2]

2.5 体育类非遗项目保护途径多样

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洛阳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进行非遗普查和资料采集,建立非遗档案室、实物展厅和数据库。二是完善各级名录体系建设,积极争取项目经费。三是组织开展传承活动,建立传习所、社会传承基地,开办传习班、培训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四是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和研究。利用春节元宵节、牡丹文化节、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庆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出版专著。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洛阳市最富盛名的以旅游为主题的节日,在国内外有着重大的影响。该文化节时间跨度长,从每年4月上旬开始,至5月初结束,时间长达一个月。游客众多,且主要以外地游客为主。游客在赏花的同时,如果能同时领略到河洛地区体育非遗项目的风采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对外宣传洛阳的窗口。春节期间的庙会活动及洛阳文化遗产日等时间也是体育非遗项目向外界进行自我展示的重要事件节点。春节期间,洛阳市各地的庙会活动十分丰富,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是庙会的必备节目,往往也是非常受欢迎的项目。过节之余,带着家人逛庙会就成了许多本地人家的选择。在休闲身心的同时,还能领略到洛阳传统体育的魅力,对于提升普通市民的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作用。洛阳市的不同县区,每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都会进行系列宣传和庆祝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成果进行展示,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6 体育类非遗网站建设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资源是当前人们获取资料的最重要途径,是研究者在非面对面的情况下获取研究资料的主要手段。但是就洛阳市体育类非遗项目网站的建设情况来看,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获取洛阳市体育类非遗项目资源的网络途径主要来自于4个方面:洛阳市文化网、洛阳市文化馆的网站、河南省非遗网及河南省档案信息网。但是这些网站所能查到的信息非常有限,且项目类型主要以省、市两级为主;县级项目的资料普遍缺失,很难在这些网站查询得到。并且,缺少以体育类非遗项目为主打内容的专业网站。

3 后申遗时代体育类非遗项目的适宜发展路径分析

3.1 加强地方立法保护

想让非遗项目实现活态传承,离不开政策支持。用立法的形式进行保护,对非遗传承将大有好处。法律的功能在于运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来发现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法律通过使权利人获得法律救济、义务人明了自己的行为限度的规则机制而实现法律的正义。[8]在地方非遗立法方面,洛阳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6年3月,洛阳市就将《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作为本年度立法项目。并于2016年11月2日洛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2016年11月18日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2017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13]是全国暨苏州之后第二部地市级非遗保护专项条例。该条例中,对专项经费申报制度的设计、对传承人的保护办法及传承人的义务责任、对不正当竞争的条款设定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规定。非遗传承人或者相关单位不仅享受非遗带来的利益,还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权利、义务清晰明确并保持平等,才能促进非遗的良性发展。比如,该条例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每二年对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情况进行评估。经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或者保护单位,无正当理由未履行义务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13]

3.2 积极向上一级申报,争取更多支持

如前所述,随着非遗10多年的宣传和持续申报,已经对区域内的非遗项目有了较大的挖掘,按照4级申报体系的要求,县级的申报数量必然会呈现放缓的趋势。随着非遗申报热潮的冷却,无论是传承主体还是保护主体都应该进行理性思考。无论作为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者,还是对非遗抱有热情的研究者,都应该进一步挖掘有代表性项目的文化内涵,研究其内在的潜有价值,扩大体育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向更高级别的非遗项目进行申报,争取社会各界的更多支持。

3.3 转变传统思维,更改传承方式

众多研究都认为《文化多样性世界宣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背景与全球一体化有密切关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造成强烈冲击,一些弱小的、民族的、处于边缘地位的传统文化频临解体的趋势。传承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固守原地。改变思维视角,在变与不变中传承体育非遗项目。传统体育项目也好,其它文化类型也罢,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从事这些技艺、表演的传承人在继承中都会根据自己的体会、经验改变其中的某些东西,“变”是某种文化得以持续传承的根本因素。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当前面临的另一个难题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难题。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当下的年轻人对非遗项目缺少热情是多数非遗项目的共性问题。好在传承人普遍认识到问题所在,撇开门户偏见,改变传授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继无人的难题。如省级项目“南无拳”传承到现代更是变成了单传的形式。

3.4 合理分级,区别对待,分类进行保护

非遗项目众多,面临不同的处境。有的项目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受众广泛;有的项目小众化,生存苦难。所以针对不同的体育非遗项目必须采取分类保护、区别对待的原则。一是对部分发展状况较好的生产性项目,积极推介和指导。二是对有重要文化价值和影响的项目,积极向上一级申报。三是对优秀的、传承困难、濒危的项目,积极申请上级的保护经费。市级非遗项目“跑阵”的传承人代秀岚就曾经提到:“由于经费有限,“跑阵”大多数演出都是义务表演,仅仅靠着演员们的热情难以持久,也不利于吸引年轻人加入团队”。[12]“孙氏十六挂秋”同样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孙氏十六挂秋”搭建复杂,所用物品不易保存,造假较高,所以孙氏族人曾做出16年搭建一次的决定。在成为非遗项目在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3.5 结合时代要求,引进现代元素,积极探索展现方式

传统体育项目在展演时应该适时的引进现代元素,改变展演方式。比如在服装改造上就大有可为,一些传体育项目在表演时所穿服饰已远远的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观。红、黄、白是当前传统体育项目普遍采用的颜色,但是做工粗糙、用料不好,样式单一,并不能给人留下美感,只能给人留下“土”的印象,不容易吸纳年轻人的参与。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降低一些非遗项目的难度。“跑阵”的传承人代秀岚、郑玉香正在尝试根据现有演员特点,将月牙阵、龙摆尾阵等较为复杂的阵式进行简易化修改,使其更适合老年人表演,符合现代人审美。[12]

3.6 在各级学校中普及推广体育非遗项目

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和鼓励中小学校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建立社会传承基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在中小学普及推广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应该紧密结合阳光体育活动,如洛阳市瀍河区教育局邀请专业人士设立民间传统体育运动智库,选择合适内容。通过与武术协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优秀传承人、代表人进校园,实行全员普及与精品培育。

3.7 从自在到自觉:传统体育源自生活应重新回归日常

细究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轨迹,大多来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商贸集会、节庆祭祀、信仰崇拜等民俗处处都能发现传统体育的影子,它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缩影,产生于自在的生活过程当中,而并非刻意为之。当非遗申报的热度过去之后,对于大多数的非遗传承者或者实践者来说,我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非遗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笔者认为,大多数传统体育项目都是来自日常生活,来自该项目产生的文化环境,因此也应该回归该环境。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是在一种没有宣言没有旗帜的不自觉的情况下的营造与运行。[9]但是如果施加外部影响和政策导向,使之真正变成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将会更好的传承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类洛阳市申报
2022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三中学
2021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洛阳市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洛阳市
洛阳市建设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