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沂蒙红嫂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

2020-11-22 01:59张晓洁山东省委党校沂蒙干部学校
长江丛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红嫂沂蒙敌人

■张晓洁/山东省委党校沂蒙干部学校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沂蒙红嫂”她们用质朴之情、血肉之躯注解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八个字的涵义,深刻的诠释了沂蒙人民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倾其所有支持人民军队,党群一心、军民一家。

上个世界六十年代初,作家刘知侠来到沂蒙山区深入生活,被当年沂蒙根据地广大妇女倾注深情、舍生忘死救护我军伤员的大量英雄事迹深深打动,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创作出了短篇小说《红嫂》。1964年,《红嫂》被改编为同名革命现代京剧。同年8月12日,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京剧《红嫂》后,亲切接见了剧组人员。毛主席十分赞赏地说:“《红嫂》这出戏是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国的‘新红嫂’。”之后,中央歌剧舞剧院又把“红嫂”故事改编成舞剧《沂蒙颂》,“蒙山高沂水长”的优美歌声一时传遍神州大地,自此“红嫂”这一光辉艺术形象,在各地引起了越来越强烈的反响,“红嫂”也成为沂蒙革命妇女的代名词。

一、沂蒙红嫂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形成了皇权、族权、神权、夫权等一系列制度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一系列封建礼教,迫使妇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以争取男女平等为目标的妇女运动也悄然兴起。一些思想先驱者开始反对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特别是太平天国革命,开启了妇女运动的先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对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发挥了启蒙作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妇女争取解放提供了广阔前景;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妇女运动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也为沂蒙红嫂先进群体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在沂蒙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我们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彻底打破禁锢在广大妇女身上的种种枷锁,使她们得到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沂蒙妇女则把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朴素的感激和热爱之情,一步步上升为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与革命的自觉。她们在思想上成为革命的坚定信仰者,在行动上成为党的重要骨干和得力助手。尽管那时一切支持共产党、八路军的言谈和行为,都要冒着被杀头甚至殃及全家的危险,但是她们从来没有犹豫退却,而是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沂蒙红嫂由此产生。

二、沂蒙红嫂的历史贡献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革命根据地涌现出一大批爱党拥军的红嫂。仅据解放战争时期的不完全统计,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20余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10万余烈士血洒疆场。

(一)红心向党,忠贞不移

在沂蒙根据地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都有红嫂们一马当先,走在前面。她们有的从十一二岁就担任儿童团长,然后又担任识字班班长、妇救会长、村长、乡长等。她们又像一面面红色旗帜和一条条红色纽带,把广大农村妇女和群众宣传发动、联系组织起来,使党所领导的群众力量,如同星星之火,一步步形成燎原之势。

沂水县诸葛镇的曾超,担任村里的妇救会长、抗联主任和村长,在她的组织领导下,村里十几名60多岁的老人和数十名妇女一夜行军五六十里路为八路军紧急转移七八千斤粮食;在她耐心的教育下,邻村最难做工作的老人都把孩子送上了前线。1945年,《鲁中大众》报专门发表了长篇通讯《向妇女抗联主任曾超学习》,称她是“模范的妇女干部、群众领袖,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新女性。”

沂南县马牧池乡万良庄村的郭凤(高五婶),1940年5月在日军“扫荡”中,一家人冒着生命危险救治八路军伤员、掩护北海银行财产,后因叛徒告密被捕,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宁死不屈,最终英勇牺牲。

在革命战争年代,选择共产党,翻身求解放,就意味着随时要经受生死考验,随时都会流血牺性。但是,红嫂们像一块块烈火中的真金,表现出“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以自己的生命实现了对党的诺言。

(二)拥军支前,鱼水情深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是持久战,胜负不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也是后勤补给的的竞赛。沂蒙地区的青壮年男性大都参军支前上了前线,沂蒙红嫂顶起了后方给养的全部。她们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坚韧,战胜了无数的困难,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换来了革命的胜利。

沂蒙山区本来就是贫困地区,加上旧社会反动阶级与军队的层层盘剥、日寇的烧杀抢掠,人民群众生活极为困苦。作为家庭主妇的红嫂们,常常面临着无米下炊、无布织衣的拮据境地。但是为了支援革命战争,她们宁可自己勒紧腰带、忍饥挨饿,宁可自己衣不御寒、食不果腹,也要用最后一粒米做军粮,用最后一尺布做军装。

临沫县的吴淑华是当时根据地有名的“支前”“劳动”双模范。1942年,为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她响应党和民主政府的号召,带领全家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采用歇人不歇机、轮流作业的方法,不分昼夜地劳作,创造出一昼夜织出80多尺粗布的最佳成绩,全家一年就织出粗布4万余尺,可做1300余套战士服装。同时,她还在村里带头成立了纺织生产合作社,常常忙得饭顾不上吃,觉顾不上睡。领导和同志们都劝她歇一歇,她说:“俺累点有什么?战士们在前方打仗多辛苦,俺不能让战士光着脊梁打鬼子!”莒南县曹家庄的张秀菊,为了给八路军重伤员治伤,迈着小脚,到荆棘遍地的山上挖草药熬水给伤员洗伤口;卖掉家里不多的粮食,买回鱼肉、鸡蛋给伤员增加营养。

(三)抚养后代,慈母情怀

战争时期,革命干部养育孩子面临着重重困难,部队要打仗,孩子的生命需要得到保障,成长中的孩子也不适宜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沂蒙根据地的红嫂们,为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抚养革命后代的责任。其事迹最突出的是沂南东辛庄的王换于,她是沂蒙红嫂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但是人们更习惯地尊称她为“沂蒙母亲”。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住在她们村里时,首长和同志们共有20多个孩子,大的只有七八岁,小的才刚出生几天,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干部,大人一忙起工作来,这些孩子就丢在一边无人照顾。王换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她这个妇救会长和副乡长,又主动承担起了托儿所所长的职责。她按村挨户地打听谁家的孩子夭亡了,给需要哺乳的部队孩子找奶母;又把稍大一点的孩子送给可靠人家照料,27个孩子全被安排了下来。她还领回自家抚养了几个,像罗荣桓的女儿罗琳,陈沂与马楠夫妇的孩子陈小聪等,后来又抚养了一位烈士的孤儿。这时她的二儿媳正值哺乳期,她便对二儿媳说:“他二嫂,把这个孩子拉扯着吧。这是烈士的后代,先让他吃奶,让咱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磕打死了你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了。”二儿媳听着婆婆一席话,含着泪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为了抚养这个孩子,二儿媳的头两个孩子因为缺少营养而不幸夭折,但是一家人无怨无悔,尽管那时斗争环境十分紧张,敌人三天两头来“扫荡”清剿,生活条件也极为艰苦,可由于王换于安排得周到组致,各家抚养的孩子一个也未发生意外,全部安全健康地成长起来。

战争年代,收养革命后代不仅要付出自己的巨大心血,还要冒着被敌人杀头的危险。平邑县的蒋怀秀收养了民主政府县长段忠厚的孩子,为了让孩子吃吃饱,夫妇二人实在没什么法子,最后把家里的地卖了一块,换了点米面让孩子吃。1948年,因坏人告密,蒋怀秀及数名村干部遭到敌人突袭被捕,她们誓死不向敌人交出孩子,在敌人准备将她活埋时,我们的队伍赶来解救了她们。

(四)出生入死,巾帼豪杰

在战争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和组织下,沂蒙红嫂还开展了侦查消息、传送情报、铲除汉奸、破坏敌人交通等形式多样的工作,成为了战场上的新生力量。

郊城县陈洪彩,是鲁南地地区威名远扬的女侦察员。1939年10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决定拔掉鲁南重镇马头的日伪据点,陈洪彩受命侦察,巧妙化装,潜入镇内,很快摸清并及时送出了情报,又接应东进支队人员提前潜入镇中隐蔽,里应外合,将敌人一举全见歼。1940年11月,她又化装深入戒备森严的郯城县城,摸清了敌人的兵力部署,配合东进支队胜利营教出了县抗日大队队长,并一举端掉郯城这座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老巢。

在对敌斗争中,红嫂们不仅表现出了英勇无畏,而且表现出了高度智慧。平邑县山荫村有个张大娘,在鬼子的一次“扫荡”中,家里被伪军抢走一口大锅,当她去索要自己的铁锅时,发现敌人正在吃饭,一旁架着“马大盖”枪。她灵机一动。上前吵着说,有人抢走了她家100块现大洋,为了争抢所谓“现大洋”,敌人立刻起了内江。趁着敌人乱哄哄打成一团时,张大娘悄悄抄走一支“马大盖”藏了起来。后来,张大娘拿着枪,又带着儿子,一起交给了党组织,说:“就让这支枪和我大儿子一起跟你们去吧,狠狠地消灭日本鬼子和汉奸,给咱老百姓报仇!”全国解放后,张大娘的事迹被收入在山东军事博物馆的展览中。

三、沂蒙红嫂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在那在那惨烈悲壮、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以“沂蒙红嫂”为代表的沂蒙儿女,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用自己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和无私奉献,用自己独特的拥军方式,展现了沂蒙儿女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沂蒙精神。在新时期,沂蒙红嫂激励、鞭策广大妇女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半边天作用。

红嫂精神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内涵在不断更新变化,补充丰富,始终呈现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健康态势。临沂市下岗职工朱呈镕,在97年下岗后,不抱怨不坐等,发扬沂蒙红嫂精神,拼着坚韧不拔的劲头,几经周折,历尽艰辛,创建了临沂市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几年来,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她先后拿出捐款给老红军、老红嫂、贫困大学生以及西部“爱心工程”,包饺子送去部队给战士们吃,在自己开辟的新时期拥军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

红嫂精神是沂蒙女性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沂蒙女性前行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红嫂精神作为一面旗帜,不断激励沂蒙女性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同民族振兴结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实现自身价值,展示时代风采。

猜你喜欢
红嫂沂蒙敌人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沂蒙壮歌》
“沂蒙红嫂”现象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稀奇古怪的敌人
红嫂
沂蒙山
遗忘的石头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