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超:老战士永葆奋斗底色

2020-11-21 05:54:22莫尔佳
关爱明天 2020年11期
关键词:简阳市西藏

文/图 本刊记者 莫尔佳

“记者同志,你好呀。”李书超扶了扶眼镜,伸手示意,“快坐下,快坐下。”他的语调和缓,既亲切又自然,人与人初次见面时的些微不自然瞬间被消融。

格子衬衫搭配套头毛线衣,外面罩上一件带毛领的厚绒呢大衣,深色的西裤。上了年纪之后,李书超的心血管不太好,冬日里手脚会有些畏寒。除此之外,年过古稀的他,看上去精神矍铄,身体硬朗。

这天清晨,因为有“受访任务”,李书超没像平日那样陪老伴到菜市场买菜,而是早早地到了简阳市关工委办公室。

“关工委的事儿呀,只要身体允许,我就干。工作起来,日子还更充实些。”他说。

李书超生于1949年,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曾在西藏地区度过了24年的军旅生涯,后转业回到家乡简阳。2011年,退休后不久的他,加入了简阳市关工委担任常务副主任,这一干,就是九个年头。

“有时候回忆往事,我觉得我这一生到现在吧,还是过得很充实的。”李书超抿了口茶,又笑道,“我很幸运,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一个越来越好的时代。”

清苦童年

李书超在办公室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李书超出生在简阳县(今简阳市)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家中除了父母,还有五个兄弟姊妹。“从我有记忆起,家中日子就过得很清苦。”回忆起童年,李书超笑得有些无奈。那时候,父亲在“大集体”性质的餐馆当厨师,每个月的工资有8元;母亲在家务农,也喂养一些小牲畜补贴家用,一家八口,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李书超的初小(注:初小是初级小学的简称。旧制小学为六年制。一至四年级为初小,五至六年级为高小。随着时代发展,初小高小之分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不存在了。)是在村里读的。“当时学校只有两个老师、四个班。学校没有课桌椅,我们读书的自己带小木凳去。书包则是母亲自己缝制的,染上色,每天提着去学校。”李书超说,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家里穷”的感觉在高小的时候更明显了。

在镇里读高小时,当时班里的男生大多穿中山装,只有李书超和另一个同学穿的是手工缝制的长衫。“领口这附近有一个圆纽扣,”他举起手,演示起六十年前穿长衫的动作来,“那时候我俩还被同学嘲笑‘你们像道士一样’。”说到这里,李书超面容上露出一丝坏笑,“我俩身形高,还在放学后把嘲笑我们的同学揍了一顿!”那时候,学生每天需要向学校缴纳2毛钱的伙食费,“我家这点钱都交不起啊,为这事,我就在家里哭。”后来,母亲将家里喂养的老母鸡下的蛋拿去卖了,勉强凑足了李书超的伙食费。

饿肚子的时候也是有的。“特别是三年特殊困难时期,”李书超说,那时候,家里甚至把枕头里谷糠取出来,“磨来吃了”。“本来拿来喂猪的干的红苕藤、花生苗,都磨了用水揉成‘坨坨’吃。”李书超说,“那时候过得真苦。”

1963年,李书超考入初中,到了离家10公里的贾家中学就读。“这么长的距离,都是走路。”怕磨损鞋,来去途中,他都把鞋放在书包里,一路打着赤脚走。

艰苦的生活环境没有影响李书超的学习,他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初中毕业时,原本想继续读书的他,因“文革”中断了求学生涯。“那时候到处都挺乱的,没办法,我就决定去当兵了。”1968年,李书超进了部队。

西藏岁月

参军后,因为“文化水平高”,李书超被分到了西藏军区的后勤部门。“我刚去时,我们新兵连170多号人,就只有两个初中生。我也算是个‘小知识分子’了。”李书超说,自己当时“脑子很简单,无忧无虑的,就想着怎样把上级安排的工作完成就是了。”他回忆,那时候为部队准备军需粮食,“把大米从仓库弄到汽车上,全靠肩扛。”一开始,自己连50斤大米都扛不动,到后来,一次能扛300斤。

两年后,李书超调到一个营级单位担任营部书记。营部书记是排级干部,一个月有72元工资。扣除18元伙食费后,还能有54元。“当时一下子补了我半年的工资,300多元,”李书超略微提高了一点声调,“我这辈子还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钱,硬是高兴惨了!”拿到这笔钱,李书超给父母和曾资助过自家的亲戚都寄了些去。“这之后,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渐宽裕了些。”

1971年上半年,营长安排李书超写一篇汇报材料,总结营里共青团的工作情况。这篇材料九易其稿。“后来报上去后,先是团政治处全团转发,后来西藏军区政治部又摘录部分转发到全区。”很快,李书超被调到团政治处当宣传干事。“这一当就是8年。”李书超说。

这8年里,有一年令他记忆犹新。那是在1976年,李书超被安排到一个生产公社当支农队队长。“给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群众,把粮食产量抓起来。”接到这个任务,李书超的压力很大。“在农业方面我就是外行嘛,所以很紧张。”那一年,李书超定期找生产队长开会,又邀请有经验的公社书记“常来看一看,做指导”。那时候,西藏的农产品主要是青稞。李书超带领藏民把牛羊粪便收集起来做底肥,粮食收割晒后,又严格督促每一个生产小组做到“颗粒归仓”。“最后过称,产量比上一年增加了几千斤,”李书超长舒一口气,“任务可算圆满完成了,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

1979年,李书超升任营教导员。第二年,又被调到西藏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宣传科当副科长。“一开始我还不敢去呢,”李书超接到调令后打听了一下,发现科里其他同事,“文化程度最低的,也是高中毕业。”他说,“我心里打鼓了,就给组织说我不去。后来呀,政委找我谈话,说命令都下了,让我必须去。‘边干边学。’”于是,李书超便“硬着头皮去了”。这一干倒也顺手,4年后,又被调到某团级单位担任政委,1992年转业回地方。后来的18年里,他历任简阳市武装部政委、简阳市委政研室主任等职,后又调至简阳市人大常委会,直至2010年退休。

“越来越好”

回忆起自己在部队的那些年,李书超将自己早年在西藏的生活概括为三句话: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物质生活极其匮乏,文化生活极其枯燥。

“当时交通不便,去很多地方都得靠步行。西藏的风沙又大,风沙吹起来,大伙儿满脸满身灰尘,又没有地方洗澡。就用冷水把脸洗一洗,用毛巾把身上的灰‘噼里啪啦’拍下来。”

“虽然米饭管够,一个星期能吃一次肉,但蔬菜极度缺乏。尤其是冬天,都是干菜。把脱水压缩后的青菜、红萝卜之类,用水泡发煮来吃。新鲜蔬菜几乎见不到。”

改革开放之后,一切都渐渐地好了起来。“饮食、交通、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李书超笑着说,“这些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啊。”末了,他总结道,“我这一生走到现在,无论是自己本人还是祖国的发展,都是一条向上发展的线条。”

他也羡慕现在的青少年,生长在了一个“更好的时代”。“但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使得这些孩子在精神层面缺失了不少我们那个年代有的好品质。”李书超说,在这方面,自己还是希望能继续为祖国的下一代做些什么。“虽然我已年过古稀,但仍可以去帮助更多的后来者——关爱和发展,都是绵延不绝的。”他说。

猜你喜欢
简阳市西藏
简阳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工作模式与成效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西部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简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们一起去西藏
民族音乐(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Reflec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神奇瑰丽的西藏
分数应用题算术解法探究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