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卫翔 杨光朝 祁金峰 沈文英
1.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深圳 518108; 2.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沙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超声科,广东深圳 518104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具有病情凶险、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1]。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中有一定价值,但既往手术多在胃镜下判断静脉曲张程度,凭借医师经验选择治疗方法,再出血及复发风险较高[2-3]。故临床选择新型有效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指导方法,以实现精准治疗,降低再出血率、复发率等问题,改善患者预后。近年来,超声内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疗中的应用,便于医师清晰观察消化道管壁结构、曲张静脉等,且能对曲张静脉周围静脉直径、血流量等进行观察[4]。研究发现,超声内镜不仅能及时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黏膜下曲张静脉,还能发现侧支静脉等,利于指导静脉穿刺、黏膜下穿刺等操作[5]。但目前临床就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中指导作用分析仍较少。本研究选取本院6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重点分析超声内镜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的指导意义,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已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纳入标准:(1)经胃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肝功能等检查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需急诊止血及二级预防;(2)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心肺疾病、肾脏疾病;(2)患有脑部功能障碍;(3)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恶性肿瘤;(4)存在凝血系统、内分泌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5)既往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史。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0~72岁,平均(51.3±3.7)岁;肝炎后肝硬化17例,酒精性肝硬化8例,原发性肝癌5例。研究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1~70岁,平均(51.4±3.6)岁;肝炎后肝硬化16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原发性肝癌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行普通电子胃镜(日本Olympus公司TGIF-260,2TGIF260电子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经普通电子胃镜明确静脉曲张范围,选择注射点,进行注射剂量预估。左侧卧位,局麻,吸氧,心电监护。采用聚桂醇、组织胶、聚桂醇三明治夹心法对曲张静脉、交通支进行多点少量注射。根据普通电子胃镜显示静脉曲张程度,明确组织胶用量。先注入聚桂醇4~6mL,接着迅速注入组织胶0.5~1.0mL,再注入聚桂醇4~6mL。
研究组行超声内镜(日本Olympus,主机为EU-ME2,扇扫GF-UCT260)引导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左侧卧位,局麻,吸氧,心电监护。检查胃底曲张静脉,了解血流情况及静脉曲张程度,并尽量观察侧支静脉、穿通支静脉,详细记录血管情况。采用聚桂醇、组织胶、聚桂醇三明治夹心法对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交通支进行多点少量注射,方法同对照组。完成治疗后,再次行超声内镜检查,若观察术前低回声区消失或缩小,则为有效;若观察治疗后仍存在黏膜下层较粗大低回声区,需再次治疗。
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处理,包括抗感染、利尿、保肝、抑酸等治疗方法;术后均随访12个月,指导患者每隔3个月入院复查1次。
(1)比较两组止血成功率与曲张静脉消失率。止血成功标准:治疗后72h内血压、心率恢复稳定,呕血症状消失,排暗红色血便减少或消失;反之为失败。(2) 统计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3)治疗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随访结束时复发率与病死率。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曲张静脉消失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与曲张静脉消失率比较[n(%)]
研究组无一例出现相关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一例出现两种或以上并发症。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随访12个月,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复发率与病死率比较[n(%)]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导致此类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6]。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为该病常用治疗方法,可经由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来源血管、去路血管进行精准判断,在来源血管内多点少量注射组织胶进行封堵,不仅可发挥即时止血作用,还能有效预防出血,减少续惯治疗的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但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期间也可出现较多并发症,如注射部位穿孔、坏死、肺栓塞等,影响康复效果[7-8]。而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期间,借助有效辅助手段,确保将组织胶精准注入曲张静脉,对并发症控制、疗效改善有积极作用。既往临床多在普通电子胃镜辅助下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可经胃镜观察扩张黏膜下血管,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普通电子胃镜无法观察管壁深层、管壁外血管情况等[9-10]。
近年来,临床开始更多地关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疗中超声内镜技术的应用,认为该技术不仅能对机体消化道管壁结构、管壁外结构进行清晰显示,判断静脉曲张,还能对普通内镜检查无法及时发现的黏膜表面下病变进行显示,效果显著[11-12]。研究发现,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中,超声内镜不仅可以发现黏膜下曲张静脉,同时还可以发现侧支静脉、穿通支静脉,更利于医师明确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13]。还有研究发现,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中的应用,便于医师准确将组织胶注射至曲张静脉内,且利于评估治疗后静脉闭塞情况,以判断效果[14]。Jeong等[15]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中实施超声内镜引导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发现该方法可切实降低复发率、再出血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本研究选取6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重点比较普通电子胃镜及超声内镜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的指导意义。调查发现,研究组止血成功率、曲张静脉消失率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所选样本量较小有关,但也可说明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中具有一定指导作用,能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促进曲张静脉消失。原因在于相较于普通电子胃镜,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中的应用,可更好地显示黏膜下曲张静脉、侧支静脉、穿通支静脉等,便于医师更为准确地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来源血管及去路血管进行判断、选择,实现组织胶精准注射,以改善止血效果,促进曲张静脉消失。此外,研究组治疗期间无一例出现相关并发症,对照组出现2例继发感染,1例穿孔,1例异位栓塞,2例再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达2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中应用超声内镜的价值较高,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且超声内镜下操作术野开阔,能实现精准治疗,减少损伤,预防相关并发症。此外,随访12个月,研究组复发率、病死率也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所选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短等因素有关,也说明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控制复发率、病死率。原因在于,与普通电子胃镜相比,超声内镜可更全面、清晰地显示曲张静脉,且胃底静脉曲张在黏膜较厚时,普通电子胃镜检查易误诊为其他病变,导致治疗遗漏,可能造成复发,而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病变,便于指导组织胶注射及治疗;治疗结束后还可经超声内镜检查评估效果,无效时再次治疗,可保障治疗有效性,减少复发,控制病死率。
本研究局限之处在于所选样本量较少,且研究指标不够完善,随访时间短。故今后仍需加大样本量,完善研究指标,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明确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中的价值。
综上所述,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中具有较好指导作用,能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促进曲张静脉消失,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复发率、病死率,值得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