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强化过程、善用网络、课程交叉
——本科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优化探析

2020-11-21 05:10陈惠芳
世界建筑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作业课程设计

陈惠芳

本科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是处于从一年级的认知入门阶段向三年级的深化提高阶段过渡的一个承上启下、夯实设计基础的中间阶段。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因为是初次接触一定规模的建筑设计任务,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第一个设计一草的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构思停留在口头上的时间会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拖慢了整个设计进度;(2)良好的设计习惯亟待养成,有些学生方案存在一点问题就弃之不用,甚至到了中期之后还推翻重来,必然最终的成果达不到应有的深度;(3)设计课程的理论讲授部分——“设计原理”学生普遍把握不好,在草图阶段经常会反复问一些课上讲过的知识点,占用课堂交流方案的时间,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影响到最后的正图不尽人意。(4)其他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结合不够紧密,前沿的理论知识成果不能及时应用在设计方案里。

针对上述问题,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使整个教学系统更加完善。

1 邻里之间“私密-半私密-半开放-开放”的空间序列(图片来源:笔者所指导的学生作业)

1 由浅入深、激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对于二年级第一个设计任务的教学安排要立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什么一开始大多数学生的构思老是停留在口头上,迟迟不愿下笔?究其原因就是有畏难情绪:毕竟第一个设计,没有经验可循。这时候,在课堂上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引导学生较为容易地画出来比较重要。结合第一个设计题目独院式住宅,在原理课之后的第一次课上布置学生一个小题目“我的家”作为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按比例绘制各家的平面图,同时把家具、门窗也要绘制出来。因为学生对自己家的平面布局都非常熟悉,有亲切感,能很快大致画出来,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敢于上手画图的目的;而略微增加了按比例这一点点难度,则促使学生考虑住宅设计中涉及的各种尺度:人体、家具、空间、并且门窗的绘制,让学生思考一个舒适度高的空间所必需的采光、朝向、通风等等要素。除了绘图,还要求学生列出自家所处的地域,了解不同气候环境对住宅设计的影响,以及各自家人对住宅的居住体验,包括使用过程中感受到的各种优点和缺点。

对于“我的家”课堂作业,学生绘制普遍认真,通常两三节课的时间能够全部完成,最后笔者挑出有代表性的例子集体点评一下,着重强调在方案构思中需注意空间尺度和影响空间环境的各类要素,对学生们后面的住宅单体设计有所启发。通过“我的家”作业,一是从浅处着手,让学生快速启动,上手画图,进入状态;二是促使学生去思考设计是为谁服务?被服务者在意哪些设计要素?三是使学生思考设计之初调研的重要性?有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只有在设计前期对使用者进行充分的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方能在以后的设计中予以避免,让使用者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完成“我的家”作业之后,学生就开始进入构思“独院式住宅”的草图阶段,如何把设计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笔者引导学生可以假设为未来的自己设计独院式住宅,结合“我的家”作业,思考设计出什么样的空间来满足自己作为使用者的居住体验?学生们首先对自己未来的家庭人口构成、职业和兴趣爱好进行了充分的畅想,然后把任务书进一步细化,就紧接着进入了草图阶段,开始大胆地在草图纸上进行初步构思并积极与老师同学们交流。

为未来的自己设计独院式住宅——由于目标具有直接的利己性,学生们的积极性普遍较高,然而大学培养未来建筑师的职业责任显然不仅于此:建筑师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塑造舒适的空间环境,引领更具人性化的生活方式,同时自己也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间接获益者。这一点,大学生们显然还意识不到。如何切入社会因素呢?笔者在这个题目基础之上,做了进一步的改变——增加了院宅之间围合而成的邻里共享组团院落设计,以满足目前独院式住宅邻里交往的需求。通过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优化社区居住环境,塑造具有活力的社区氛围,同时对当前新农宅的建设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模式。这样一来,题目的要求就从单纯的关注独立式住宅进一步提升到了兼顾邻里需求。通过采用由己推人的方法,结合设计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初步赋予学生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方式上采用了组队的形式,同学们自由选择队友,假设队友之间毗邻而居,在设计的过程中相互商量彼此设计的对话关系,并且共同设计共享院落,初步培养建筑师必备的团队意识。

学生最终的设计作业通过在空间设计上采用一系列的层层递进方法,形成利于邻里交往的私密-半私密-半开放-开放的空间序列(图1),以期改变当前独院式住宅相对封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实现“在生活中自然地交往”[1]。2016 年教改的成果1):“邻里共享——小住宅组合设计教案”获得了“2016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教案奖”,“纽带——独栋式住宅组合设计”获“优秀作业奖”。

当今社会日趋开放与多元,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再也不应该封闭自赏于周边环境,怎样设计能最大化提高建筑内外部空间的使用效率,使建筑能提供全时段为民众所用的空间,是目前我国建筑师在设计中亟待强化的理念。鉴于此,在二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上笔者做了一些相应的改变:上面列举的第一个设计是引导学生关注住宅的近邻共享交往空间,第三个设计则在社区图书馆这类学生能够经常接触也比较熟悉的公共建筑为题目的基础之上做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希望引导学生探讨建筑的开放性设计:建筑除了提供图书馆的功能之外,其开放空间还可以作为居民晨练、儿童轮滑、老人下棋闲聊、社区交流分享会等多功能复合使用的场所。在一草阶段的场地设计中就要求学生必须重视建筑实体所限定出的外部开放空间“虚体”——这个虚体是怎样围合限定的?如何考虑周边小气候比如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和日照等等对虚体与实体的相对位置的影响?尺度怎样做能达到适宜的公共尺度?如何吸引人去使用这个虚体?以及这个开放的虚体接下来如何跟实体进行相互关联,甚至做到一体化设计?

2.3 建筑的开放性设计

学生最终的设计作业通过在设计上充分运用体块出挑、跌落与分割,界面下沉、围合与限定等等方法,创造出实体与虚体,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开放互动的场所氛围。例如,把体块进行分割,留出供居民穿越场地的捷径,为吸引人流进入场地创造条件;建筑体块有意设计成依次升起的台地形状,形成跌落有致的可上人屋面,并通过坡道连接至庭院下沉剧场,塑造出了吸引到访者的高度开放性的立体户外空间;层层屋面和下沉剧场还可以提供夜晚和周末社区纳凉、观演和集会之用,提高了建筑和其外部空间的使用效率(图2)。

在现实中,每个建筑都必定会有特定的使用人群,在使用者中尤其老人、儿童甚至包括女性等都可以视为特殊人群,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特殊行为和心理,所以在每一个设计前期都应该先立足于现实,通过调研对使用者进行定位,了解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特点。设计的立意必须建立在未来能否满足特定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上。第一个设计题目跟这个题目正好相反:院宅使用者主要是自己,只需侧重自身的需求;而图书馆使用者是他人,必须侧重满足其他使用者的要求。所以这个设计就不能以己度人,强加自己的喜好给使用者,避免范斯沃斯住宅2)这种因为信息不对称遭到业主强烈反对的情况再现。怎样引导学生去关注特定使用者呢?使用者的行为特点通过什么方法去把握呢?由于地块所在社区是高校退休教师住区,用地一路之隔就是附属小学和幼儿园。于是,在任务书里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关爱老人和儿童的主题,希望借此强化学生在设计中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并且要求学生在动笔之前必须先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老人和儿童的行为特点,使设计真正做到有据可依。

学生通过翻阅资料以及对社区居民亲身进行走访、问卷、观察等多种形式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接下来的设计开展有积极作用,这些都体现在了作业中。例如:考虑到老年人和儿童的使用特点,使二者活动的空间能够做到彼此之间视线无碍通畅,便于老人看护儿童,保护儿童安全感;书架靠近交通部分且高度设计得当,缩短老人取书动线并便于老人操作;方案的中心庭院利用台阶结合下沉广场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户外空间,并且出于儿童安全的考虑,用高差加强了场地与周边区域的边界限定,防止儿童突然跑到车行道路上(图3)。2013 年教改的成果3):“面向老人与儿童的社区图书馆设计教案”获得了“2013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教案奖”,3 份作业均获优秀作业奖。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人分配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4)这段话充分表明了兴趣产生动力。作为二年级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专业兴趣,然后更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设计任务的兴趣,这往往是最后作业能否理想的关键。

二年级的设计任务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赋予学生相应的责任:从侧重个人到近邻再到社区居民甚至老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责任一步一步被扩大,获得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多,建筑师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被逐渐地潜移默化,生发出身为建筑师的职业自豪感,进而对这一职业产生浓厚兴趣,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

2 路径清晰、强化过程

二年级学生在做方案的过程中暴露出来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良好的设计习惯还没有养成:有些学生方案存在一点问题就立刻弃之不用,甚至到了中期之后还推翻重来,导致最终的成果必然来不及做到应有的深度,并且习惯养成后这类学生对以后任何一个方案始终处于浅尝辄止,不能一以贯之,一开始的立意灵感被消磨殆尽,导致最终的方案乏善可陈。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本来设计就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做方案的过程就是解决各种矛盾的综合思考过程,其中需要平衡各种要素,尽量争取综合做到最优。不能老是因为一些缺憾就全盘否定,应该尝试在此基础之上不断优化。比如:在总图布局上有的学生偏好集中式,有的偏好分散式,过于集中的布局影响到了采光通风等物理要素则必须进行适当分散,过于分散的布局影响到了流线联系等应该进行适当集中,对集中或分散的“度”的把握是下一步要优化的方向。再比如:在形式选择上有些学生对某类形状情有独钟,但这个形状后续会带来各种功能上的不合理,这时就要鼓励学生在以这类形式为原型或母题基础上进行不断修改以达到优化。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和强化学生这种习惯呢?笔者采取让学生保留一草二草阶段的模型和草图,在三草阶段进行班级展示和交流,大家互相学习交流方案一步步优化的过程和方法。以二年级第二个设计题目幼儿园与亲子中心设计为例:作业一,学生灵感来源于散落在果盘中的糖果,打算以此作为立意,但是又不知能否继续?笔者分析认为糖果可以设计为各分班活动单元体,果盘可以作为整合要素使分散的糖果造型得到形式上的统一,糖果体块之间的空间还可以作为院落,这种类似聚落式布局的方案在造型上天然具有既变化又统一的形式美感,在空间层次上也丰富有趣,能满足儿童爱好自然、自由的天性。方案以此立意为目标继续推进,后续经过不断地推敲空间尺度、交通流线、教室朝向、房间采光通风等等问题,最终从一草到定稿方案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成图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学生也从中掌握了如何修改和推进方案的方法(图4)。作业二,学生灵感来源于北斗星,欲以北斗星形状为平面形式,一开始的布局呈现出内部空间单调,交通流线联系不便,大量均质空间和线性交通缺少集中式综合空间,造型琐碎且构图不均衡等等问题,笔者引导她将体块叠加简化并突出主从关系,增加集中式门厅综合空间和交通流线上的节点空间,在节点之间增加连廊以加强体块之间的交通联系。经过多轮调整,最终方案内部空间较为丰富有趣并且外观保持住了北斗星的原型,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图5)。作业三,学生尚没有明确想法,但出于对某种多边形的喜好,按各功能区面积把大小不等的多边形体块进行并置。一草时方案呈现较多的问题,交通不便、空间不舒适、造型无形式美可言等等。笔者建议她进行体块布局的调整,经过从“过于密集—过于松散—松散适度”这一系列调整的过程,最终改正了之前出现的诸多问题,使基本的功能、空间和造型符合要求,学生对设计的认识和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图6)。

4-6 各阶段草图模型演变过程(2-6图片来源:笔者所指导的学生作业)

通过强化过程的方式引导学生之间对比并分享各自一草、二草和三草各阶段模型,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同学的方案是如何一步步推进的,既锻炼了自己修改方案的动手能力,又开阔了思路和眼界,减少当前较为多见的“眼低手低”和“眼高手低”情况,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习惯,得到较为全面的锻炼。当前互联网信息的发达,设计作业出现的抄袭现象日趋增多,令老师防不胜防,而方案的路径清晰就可以使来源可溯,有效避免设计作业出现抄袭行为。

3 善用网络、提高效率

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采取理论讲授结合草图辅导的形式,以往都在课堂进行。其中理论部分即设计原理安排在第一次课上统一讲授,因为二年级的大部分题目具有一定稳定性,教师每年对原理部分的讲授基本上进行的是重复性的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原理的部分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通过一次课的讲解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有些学生课堂反应较慢,接受能力有一定差异;个别学生因为种种原因缺席了这次原理课,还无法弥补。以上几种情况都导致草图辅导阶段在学生草图中出现很多有悖基本设计原理的问题,教师不得不在辅导课上又费时间反复强调,另外有些学生还要反复问教师一些在原理课已讲过的知识点,这些都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既然我们在草图辅导阶段可以实现一对一个性化教学,在原理讲授部分也应该让个性化教学得到最大化实现。笔者经过研究和实践发现借鉴翻转课堂5)形式能够有效应对。

以二年级第3 个设计题目社区图书馆为例,笔者把理论部分讲授做成了网络视频:在形式上按知识点分章节制作成微视频,方便学生按知识点进行学习,也便于以后教师进行该知识点的更新替换;利用网络教学信息量大的优势,在内容上力求全面,除了讲授图书馆的基本设计原理,还包括对二年级设计课的总体概括、目标、要求、设计方法和正图范例的介绍,另外还通过列举优秀案例并结合其未来发展趋势,强化学生以历史的角度看待图书馆的设计发展演变,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设计方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视频在2017 年上线,笔者通过3年来线上反馈的相关数据图示发现:在要求进行网络观看课程的日期前后观看人数逐渐达到高峰,之后有部分学生回看,课程从2 月底或3 月初开始一直到5 月初课程结束都有回看现象,反映出部分学生在后续做方案过程中又进行了反复观看(图7);学生的观看时间不尽相同,各时间段均有分布,反映出学生们根据各自的情况对观看时间做出了灵活的安排(图8);观看设备从2017 年的电脑网页版为主到2019 年的移动客户端居多,反映出当前学生不再愿意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希望可以随时随地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趋势(图8);针对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能随时看到每一位学生的观看详情和反刍比(图9),某个知识点学生反刍比高则表达出学生对这部分比较感兴趣或者理解有一定难度,有利于教师以后根据进一步了解的情况进行优化。网络课程除了提供教师的授课视频,还提供了资料平台,后续教师如果有最新的案例资料可以随时以多种格式发布在资料平台,供学生查阅参考。

自从设计课实行了翻转课堂形式,课堂效率得到提高,课堂交流不再停留在基础的原理等问题上,因为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网络课堂在课外已自主学习掌握,课堂上老师同学之间交流的就是立意构思、与周边环境关系处理、如何优化布局与流线、如何丰富内外部空间和造型以及相应的技术策略等等更高层次的问题。课堂效率的提高也体现在学生最终的正图成绩上,图10 所示的是近7 年来图书馆作业(题目在个别内容或者地形方面每隔几年会有所调整,评价标准和评图教师基本稳定)成绩统计,通过这7 年的成绩对比可以发现自2017 年实行翻转课堂后学生成绩有非常明显的进步,2017-2019年成绩在80 分以下的学生大幅减少,2019 年达到没有学生低于70 分,成绩体现出实行翻转课堂后绝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基本空间环境等问题都能达到较为合理的解决。

4 课程交叉、反刍作业

建筑学是一门跨自然、人文、艺术和社会等诸多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内容庞杂,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瞬息万变,建筑教学在课程安排上也必须与时俱进。近几年来,在继续保留传统的理论课程之外,又相继增开了建筑节能技术、智能建筑、建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城市更新理论、建筑遗产保护等一系列理论课程,除此之外,各种专业辅助绘图与分析软件也不断推陈出新。在这种日益增多的课业压力下,一方面,学生疲于应付各种作业;另一方面,因为大部分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使原本设想的通过理论来指导设计的想法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怎样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二年级的设计课教学中,跟同步开课的建筑构造教师达成一致,要求学生在设计正图里结合自己的方案绘制出细部构造,既作为设计课程的作业,又作为构造课的作业(图11)。这样,促使学生把构造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方案里,调动了构造课学习的积极性,密切了构造课程与设计课程的联系,也减少了学生构造课程的作业负担。其他的理论课程也可以采用这种“理论+设计”的交叉方式进行统筹安排,选择合适的设计题目进行匹配,作业形式可以不拘一格,采用诸如调研报告、分析图、设计说明书等等形式把理论课作业融入学生的设计作业里,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和前沿的技术策略能够及时应用在设计方案里。

7-9 线上反馈的学生网络课程学习情况(图片来源:中国矿业大学网络在线教学平台)

10 图书馆设计作业近7年来成绩统计图表(绘制:陈惠芳)

设计课程除了与理论课程可以进行交叉,与实践课程也可以进行交叉。比如学生的认识实习课程,组织学生利用二年级暑期走出课堂,实地体验优秀建筑,开阔眼界。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对优秀建筑的参观体验,反思并优化自己二年级的某一个设计作业作为实习的成果(图12)。通过这种反刍作业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给予学生找出自己以往设计的薄弱点进行改进的机会,为后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毕竟学习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阶段性地反刍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

5 小结

二年级面对着初次接触设计的学生,重点在于激发专业兴趣,培养发散思维和养成良好设计习惯,达到引领学生初步入门的目的。4 个设计任务除了在题目选择上由简单到复杂之外,在每个任务的具体内容安排上也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逐渐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面需要我们思考:对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兴趣有没有激发出来?对信息社会带来的课堂变化有没有及时调整?对日益繁重的学生课业压力和熬夜常态化这些现象有没有关注?如何使其他课程的学习成果及时融入设计课程,实现效率最大化?怎样引导学生成为未来的公民建筑师6)?

对学生专业兴趣的保护是建筑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一个不规范的从业市场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会带来极大损害。当前阶段,建筑学专业从以前转专业学生净转入的“香饽饽”专业到近年来不时出现的包括著名建筑院系在内的学生转出去的专业,这一现象固然跟建设市场起伏波动有一定关系,但更大程度上与社会反馈的从业负面信息有关。政府需要对本行业从业市场进行规范,既要防止同行之间恶意压价竞争,也要限制甲方部分权力,比如肆意压缩设计人员创作时间、方案唯甲方是从等等,使市场有序发展,从而有力杜绝庸俗甚至恶俗的建筑,为本专业创造一个健康的从业环境,使建筑学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下去。□

11 结合构造课的设计课程作业

12 结合设计课的实践课程作业 (11.12图片来源:笔者所指导的学生作业)

注释

1)获奖教案与作业。详见:参考文献[4]。

2)范斯沃斯住宅是密斯1945年为美国单身女医师范斯沃斯设计的一栋住宅,造型类似于一个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盒子,外观简洁明净,高雅别致。但在居住者看来,这是让居住成为一种公众性、缺乏隐私的行为。范斯沃斯曾这样描述:“事实上在这座四面都是玻璃的住宅中,我感觉我就像是一个徘徊的动物,永远处于警惕的状态。即使在晚上我也不能安眠。我感觉每天都处于警备状态,几乎不能放松和休息……”范斯沃斯住宅也因而备受争议。

3)获奖教案与作业。详见:参考文献[5]。

4)这句话出自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英文原文为:If you want to build a ship, don't drum up people to collect wood and don't assign them tasks and work, but rather long for the endless immensity of sea.

5)翻转课堂: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 开始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讲解声音上传到网络,以此为缺席的学生补课。不久他们进行了更具开创性的尝试——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在课堂上,老师主要进行问题辅导,或者对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的方法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通常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一般都短小精悍,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查找起来比较方便;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自主学习,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数据统计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6)公民建筑师:具有公民意识的新时代建筑师,设计立足于开放、平等、共享等思想,为社会提供更多开放交流空间或场所,促进公民积极进行交流与分享,其作品具有公民社会理想,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猜你喜欢
作业课程设计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