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祯
中央感召全国支援深圳建设,全国热烈响应。20世纪70年代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派出了以孙筱祥教授为主的三代人组成的队伍参加园林设计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深圳。40多年前的交通条件,从广州到深圳要走一天。跋山涉水,汽车要坐轮渡。在深圳住的是最便宜的小宾馆,伙食普通,经常买大面包充饥,虽艰苦条件但更激发了工作的潜能。一块图板,一把丁字尺,随处架设,画到离开时满脑子都是图。没有苦感,只有乐。
我们的工作是在深圳市领导指导下工作的。那时梁湘同志负责直接听取汇报和作指示,规划局也大力支持。那时只有城市总体规划,没有绿地系统规划。他们采纳了意见,留了大量的规划预用地,后来大多转为绿地,才有今日绿意盎然之生动面目。深圳市园林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刘更生经常在报上写诗赞美我们,冯良才科长发挥了“当地和尚”所长,帮我们选定植物园址,兰伟业副科长主动承担许多繁杂的事务工作。有“外来和尚”和“当地和尚”的合作,一切工作才能如人意地实现。
那时全国都来支援深圳,出现的景物无奇不有。有些地方用外名翻译过来的中文名,山水用“金银”“香蜜”。我看见用扑克牌做景窗,似乎要以光怪陆离取胜。我们则坚持中国园林传统的特色和循时代而创新的发展。中国有中国现代化的园林意境和形象,要把这种发展传统的思想落实到现代建设项目中去。
战略是绿地系统规划,战术是抓重大项目深圳植物园。孙筱祥先生有鉴于在邻近的广州市也有以科研科普为主的全面完善的华南植物园,没必要再造同样一个。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文化游览休息的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风景植物园的新概念。要以中国特色的植物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据“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理念,他反对植物园原选址,规划局支持并由冯良才同志选得孙先生同意的梧桐山脚的园址。此地为上选的山林地,有终年不涸的山泉,又有丰富的地形和适地的地方植物。有了科学的定性,并有合宜园址,遵循传统理法,在地宜中创新发展,谱写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植物园新篇。植物园的建设是从一座山亭开始的,甲方自当要审核乙方的设计能力。此亭所在的小山岗,由此可下到湖区,亦可上山区,为山湖分界,焦景所在。其独一无二的地宜,上可仰望梧桐山山顶,下可俯瞰深圳水库碧波,因地因境取得景名“两宜亭”。“仰秀”“俯虚”的诗意自然而出。安重檐亭于岗根,由亭出廊,循山岗斜出。亭面岗,背处引山道盘旋而上,因环境空间尺度而确定亭的尺度。亭起后,环境焕然而新。甲方满意了,我们心也定了。两宜亭施工设计者为同济大学毕业调来北林工作的建筑老师洪宛华女士,经验较丰富。
园林综合效益是综合的,但永远的核心是文化艺术。美学家李泽厚说:“中国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指引下,人尊敬和臣服自然,但不是追求朴素的自然美,而是寓社会美入自然美的园林艺术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景以境出,但境由心造。景物因人成胜概。景物不能言,我们是景物的代言人。“诗言志”,把综合效益诗化,首先景名诗化。诗是文,故要“以文载道”,满足游人赏心悦目的要求。从布局而言则要“化整为零,集零为整”。要找出园景的中心。梧桐山向陆面大谷壑低处原有大山塘积水。就大山塘因山扩水,形成仙湖。孙先生有鉴于梧桐山为新安镇山,梧桐山为新安八景之一,有“凤凰栖于梧桐,仙女嬉于天池”的记载,因此定名仙湖①,响亮而又有住世瀛壶意。不涸山泉建坝拦水便可按设计的常水位形成自然多致、以山抱水的仙湖。湖南北狭长,分出东、西岸。东岸由山腰陡下至临水的一片平原,芦竹丛生,高下相衔,自成仙湖中心点。据此引溪穿旁并起人工岛药洲相傍。不忘初想,广东最早园林即“九曜园”,又称“药洲”。药洲即仙药之洲,植物园有药材植物。岛形自然若有头腹尾灵动的变化。浅岸入水,有飘逸神态,飘飘若仙。岛上小石坊请汪雪楣老先生撰了两幅楹联。正面为:梧山园影葱茏在,海浪宵声断续来。背面为:一望尧天舜地,四围水色山光。
1 深圳仙湖植物园Shenzhen Fairy Lake Botanical Garden
那时我还不长于撰联,故特请给我讲《园冶》的老先生撰写,因境生情,引人入境。鉴于此处水岸丛生芦苇,山谷竹林茂盛,借“竹深留客”问名“竹苇深处”。锁龙桥跨溪引进,低廊向水院外,庭院内景物深深。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视线开阔,容人量大。邓小平同志和杨尚昆同志种的纪念树也在浅草坡地上。浓荫匝地,余荫子孙。
其余景点也基于因借顺理成章。南码头留恋乡情,名“芦汀乡渡”。北码头名“山塘仙渡”。取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意。仙湖东岸最北,山谷曲折幽邃,用以为水生植物园,定名“曲港汇芳”。港中荫下,逆水泊舟,是为供冷餐、茶饮之所,定名“山塘野航”,传承创新之石舫。
东岸深处有呈丫字形谷壑,三谷交汇后向西延展为山包大壑,自然空间十分幽静,而且向阳面光线充足,是为盆景园佳址。以往盆景园都标以“凝固的诗,无声的画”。这与园林分不开,实际上是尺度的差别。园林身游、盆景神游。宜名“咫尺神游”,或言“盎然情趣”。引上游水穿谷而下,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学习避暑山庄山区造园“因山构室”之法,组成互为对景合为一体的山地盆景园。自然光线好的一面做树桩盆景展室,名“缩龙成寸”。相对另一面作为名曰“卷山勺水”的山水盆景展室,精品展馆名“萃锦堂”。宾主分明、高下相属、穿岩延水、爬山廊跌宕或成坡,是为一所山林气氛十分浓厚的山林盆景园。反映岭南地带性植物特色,除了进门后傍崖临壑的大花乔木区外,棕榈科植物也是很重要的。有低岗向湖倾斜的缓坡地带,水边有零星棕榈植物点缀。由水至山逐渐加密,在疏朗的自然地形上散植棕榈科乔木的树丛和树群,展示其枝叶潇洒、清风徐来、婆娑多姿的清丽景观。在树丛组成前置框景的画面中兴建具有棕榈科植物特色的“棕风阁”高踞岗上。岗下安“蓑亭”作为陪衬,皆为借棕成景,涵“蓑衣棕风”意。《园冶》所谓:“花木情缘意逗,园林意味深求。”由我主持总体设计,白日新先生为建筑设计师,黄金锜先生为结构工程师。可巧我们三人都崇敬中国传统园林,有志于有所创新。此园被评为全国三等奖,1993年深圳市设计一等奖,2018年中国最佳植物园“封怀奖”(图1)。
2 深圳市老干部中心庭园(红云圃)Garden of Shenzhen Veteran Cadre Center (Red Cloud Garden)
3 深圳“锦绣中华”Shenzhen “Splendid China”
亚热带初夏的水果荔枝,好品种在全国分布很稀少,珠江口是一重要产区,深圳南山等地都有名产。在邻近原市政府西侧有一处老荔枝园,因为用地定性为老年退休干部活动点,所以不满足于果园而要求增设文化游览休息的设施。这里不仅满园皆荔枝,而且树龄老,因水肥条件好,结果时老枝横空、红云满天,情缘意逗,因之问名“红云圃”(图2)。根据现状有空地之地宜,确定做一个自然山水园。水体平面设计以不破坏一株老荔枝为原则,因退让果树而自然曲折,水之三远“阔远、深远、迷远”因地而成。聚则辽阔,散则潆洄。风弄水影,变化无穷。加之鸟语花香、宜人流连。掘池之土在水边林间堆筑土岗、土阜。自然地势之高下,峰回路转之情趣自生。其中有一口直径约6 m的机井,地下水源丰富而地面景物与环境不协调的反差大。当时有3种意见:一是填井;二是井上盖一个立体花台;我的意见是保留井的使用功能,改井为景观。印象中苏州留园五峰仙馆西侧有一处建筑名曰“汲古得绠处”,即要汲取古代文化须有井绳。白日新先生很赞成此意见并补充“修绠汲深泉”,井绳越长汲的水越深。于是将井口缩小成常态,正六方石井墙高出地面,白先生手书“修绠汲深泉”镌刻于井墙上,加以老荔斜枝、红荔吸睛。情不自禁地得出“古荔深泉”的景名。既可插管汲水,又俨然成景。
另一处是音乐厅,由于用地有限,吴肇钊君设计的建筑小巧精致,而背面空地仅5 m进深,要我做相应的假山设计,并由当时广州最好的假山师傅两兄弟负责施工。他俩多年施工经验,深谙山石纹理和结构,很想与我合作交流。音乐厅的功能既要室内共鸣又要室外吸音而减少对外干扰,于是出现空山的构思。视线焦点所在设计一个形体巨大、空灵、深远而又层次丰富的山石水“岫”。旁接自高处顺势而下的幽谷。方格网控制平面图,并用聚苯乙烯脂烫制了模型。石材为花岗岩的表层,白中带黄,块体顽夯。这两位师傅因材掇山,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日子一久,白石变灰黑。区区小地,却显示小巧精致、深远空灵。因时久而不见接缝,真如之作。
园林自然也有跟风、赶时髦之说。当时正是世界上出现微缩园林之时。有一次正准备收工返京之际,偶尔上华侨城参观,遇见王金波经理热情,急切地要我们留一段时间为之做微缩园林。盛情难却,白先生、黄先生和我答应给他出一个总体设计方案,把行装和图板运到建好尚未细装修的居民楼中紧张地抓紧工作。微缩园林就如同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小人国。常人可一目收览平常不可能尽收目中的景致。首先三人一致同意做中国风景园林的微缩园,意取“锦绣中华”(图3)。除了提出要切实保护所在园址的红树林,100 m宽的红树林可减弱10 m高浪的破坏,其地宜也因内陆外海符合中国的地理环境。我们凑了一下欲建的景点,三人把以往游历过的风景园林择其要者编成名单,根据用地的方向和高低结合景物特点,寻相宜之地面为之。另一重要问题就是游览的视线要避免与正常尺度的景物相干扰。白先生总揽三位的意见主笔出了一张总体设计平面图,几经修改方得大家比较满意的方案。为了彰显服务区的特色,决定采用和现时此地现代建筑反差较大的苏州园林建筑。若干年后,王经理陪我们游园。在服务区用午餐,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深圳任务告一段落后,我们大批人马要返校,特地留下一粒种子—第3代传承者何昉作承前启后的发展工作。初时有黄金锜教授的辅助,在经历了不少困难后终于成立了“北林苑”园林设计院。成员从数十人发展到300多人,继而又以最大毅力申办《风景园林》杂志,最后要中央有关领导批准。从此中国有了2本园林的一级刊物。
回忆这40年,是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我们师生成长的40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仙湖风景植物园时说:“这里的风景真优美。”这是对致力于仙湖植物园全体人员辛勤劳动的肯定和鼓励。我们当继续投入改革开放,争取圆了美丽的中国梦。数十年前的助教现为博导教授,40年前的年轻设计代表,现在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阳光雨露和深圳特区建设培养了人才。特区也是我们产学研的重要基地。
注释(Note):
① 初名仙湖风景植物园,后更名仙湖植物园,下文简称仙湖。
图片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图1、3由陈卫国拍摄;图2由白日新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