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的发展与演绎

2020-11-21 21:17岳林凯
运动精品 2020年4期
关键词:侠士佩剑战争

岳林凯 秦 铃

古剑的发展与演绎

岳林凯 秦 铃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剑作为中华武器库中的一种重要兵器,剑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石器时期、青铜时期和铁器时期直至今日,剑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经研究发现,剑由生产工具到战争中的武器,再到具有文化蕴含的一种器物,已脱离了器具功能的单一作用,逐渐发展为具有文化内涵的象征物,如代表身份、地位、权利等,甚至被作为祭祀的法器。

剑文化;发展;演绎

剑自古到今都被视为圣品,故皆以持之为荣。剑在青铜时期和铁器时期的初期乃是军事战争中的主要武器,见证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分分合合。直至汉代环首刀的出现,其军事使用价值才逐渐丧失。在之后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剑逐渐被政客礼化、被术士神化、被文人诗意化,剑已经不仅仅是功能单一的兵器,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属性。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剑特有的侠义内涵,是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代表,更是一种心态和审美的表达。如今,剑在中华儿女心中的崇高地位依然是其他兵器所无法比拟的,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力也从来没有减弱过。

1 剑型制的发展

剑的产生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密不可分的,在距今4400年前,在今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的广大区域内居住着大汶口文化的居民,他们过着原始的耕作生活,短石剑便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不仅用于生产劳动,也用作与同类或者野兽搏斗的工具。江苏邳州市大墩子出土了一件21厘米的石剑,用整块岫岩磨制而成,柄部挖空成环形,剑身过渡尖细,有规整的尖峰和剑刃,该石剑应该是剑最初的形态。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大约在这个时候也进入了青铜时期。《越绝书》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由此,剑进入了青铜剑时代。有出土的文物显示,青铜剑的发展经历了由短及长的过程,从山西柳林高红出土的商晚期青铜剑长23.5厘米,到吴越青铜剑兴起时的58.3厘米(以吴王夫差剑为例),这应该是青铜剑发展的必然过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战争实际需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冶炼水平和青铜材质决定的。随着冶炼水平的不断进步,铁器开始流行,铁剑的使用使得剑的长度进一步增加,如湖南益阳赫山庙出土一把78厘米的铁剑。铁剑的广泛使用是中国兵器史上巨大的进步,虽然其型制与青铜剑大致相同,都是扁茎、折肩加剑首,其剑格或有或无,但是其长度的提升使得剑的攻击效果增加,提高了实战能力。汉代的铁剑更是达到了1米以上,如河北定县北庄出土的铁剑长度达到112厘米。至东汉时期,随着军事战争中作战技术和经验的不断提高和积累,环首刀的出现逐渐改变了剑在战争中重要地位,剑也因此逐渐退出军事舞台。但是退出军事领域的剑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宫廷在民间大放异彩。

2 剑的技术发展

众所周知,至春秋晚期,战争愈演愈烈,规模急剧膨胀,作战地域空前扩大并且复杂化,因此车战开始衰落,步战逐渐兴盛。进入战国后,步战战争成为主要方式,作战方式的改变为剑在战争中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剑成为军事格斗中的主要武器,剑的实用性剑技也得到巨大提升。

剑在军事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在民间更是受到武艺家们的青睐。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技击性和对抗性质的击剑活动。击剑主要是两人持剑对峙相搏,具有一定的规则,是一种提高剑术水平的实战演练。剑的招式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1]。在冷兵器时代,击剑活动十分常见,从仗剑而斗到以木代剑相较,说明击剑活动在发展过程具有了健身娱乐的性质。明代俞大猷著有《剑经》,其中包含击剑的战略以及战术法则,对之后的剑术攻防套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一种则是更具娱乐性的剑舞,剑舞分为单人、双人和多人等多种形式,其特点是刚柔并济、矫健优美。剑舞较早的记载来自《孔子家语》:“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说明剑舞在发展初期主要具有攻防积极的特点[2]。在唐代,这两种形式的剑活动都颇为盛行,玄宗时有将军裴旻,擅习刀剑,剑舞甚绝。据唐人所撰《独异志》载,裴旻剑舞极为惊心动魄,临结束时,常“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惧。”[3]可见,裴旻剑舞实际上融合了剑术和杂技的因素,不仅仅是合着音乐的拍节旋转进退,而且有高难度的技巧表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情的需要,剑的技击性已经逐渐消失,作为竞技体育项目的击剑和武术套路中剑术仍在发展,这是新时代剑技的发展趋势,其更多的具有健身性和娱乐性。

3 剑是权利地位的象征

青铜剑时期,剑是军事战争中重要的兵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剑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制作精美、佩戴方便的剑开始成为贵族佩戴之物,以彰显其身份和地位,由此开始出现由特殊材质和工艺制造而成的宝剑,为贵族们所青睐。古时候,剑更是被看作是龙的化身,成为帝王的象征。秦汉以后,剑更是成为帝王授命之时的重要器具,因此许多宝剑为帝王们所拥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冶铁业水平的提高,铁剑开始逐渐流行,剑开始逐渐普遍化。据《晋书》记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剑成为区分阶级和等级的载体。据《隋书·礼仪志》记述,不同官品只能佩戴相应的配剑,不能越级佩戴,其舆服制度规定:“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佩剑的不同材质和长短也标志着佩剑人的身份[4]。在封建王朝,有一种特殊的剑叫尚方宝剑。尚方宝剑其实是古代帝王收藏在“尚方”的剑,乃帝王的御用之剑。汉代时尚方制作的剑被称作“尚方斩马剑”;到元代时已经执行隆重的授剑仪式;臣子携尚方剑代君之事,建立尚方剑制度并赋予其专断权利,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至清代皇帝不愿将这种权利交于臣子,至此尚方宝剑停止铸造。

4 剑是正义的表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剑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剑作为正义和侠义的象征仍被现代人所推崇。最初剑是侠士的佩戴之物,在急人所难时以剑示人,以武力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在春秋战国时,佩剑而行、仗剑远游是侠士们常见之事,正因此,剑逐渐被赋予除暴安良的正义之气,成为正义的象征。另外,剑与道家的结合,成为道士手中的法器,具有了辟邪的作用,使剑披上了灵性的外衣,成为行使法力的载体。

5 剑器内化成人们心理价值追求的表征

古代佩剑既是一种身份的表达,同时又是侠义举动的体现。韩非言侠:“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他将侠士称为带剑者,说明剑对于侠士的重要性。因犯五官之禁,行行侠仗义之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视国家的法规,汉之后便被国家所不容,这种仗剑行侠的侠士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剑成为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修心正性和寄托情怀的物品。“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是李白诗剑情怀的表达;“拔剑欲与龙虎斗”是杜甫仗剑浪迹天涯的豪情壮语。他们挟剑而诗,以诗托情,以剑寄志。贾岛《剑客》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更是将自己出众才华与宏大理想融入刃白如霜、寒光闪烁的利剑形象,其才不可测、其志不可挡的人格形象凸现无遗,以剑来彰显自己高洁的人格理想[5]。南宋爱国将领辛弃疾更是剑指三秦,其爱国情怀仍是当代人学习的榜样。如今的剑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革命先烈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亮剑,敢于拼搏,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亮剑精神成为革命家们意志和精神的寄托,激奋着共产党员们不断取得胜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佩剑已经成为保家卫国的代名词。新型的战机、国产航母等一次次执行护卫国家安全的任务,他们成为实现中国梦新的“佩剑”。

6 结语

剑从最开始的生产工具走向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它见证了人类逐渐走向文明的过程,又从作为战争中的主要武器到文人腰间的佩剑、道士手中的法宝乃至悬挂于庙堂之上,在不同使用者的不同使用方式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剑已经超出了武器的范畴,是侠士行侠仗义的武器,是仁人志士修身正己的寄托,是文人体现情感节操、实现宏图大志的表达,是爱国将领英雄气概的展现,是新时代保家卫国的代名词。它从一件器具转化为一种象征,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如今,剑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丰富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弘扬和继承中国剑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王志远.剑术之寻真(上)[J].武当,2005(11):27-28.

[2]邢金善.“剑文化”散议[J].东方收藏,2013(1):69-71.

[3]杜国友,蔺志华.对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一些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88-90.

[4]乔媛媛.古代剑文化的历史寻绎[J].辽宁体育科技,2016,38(6):102-105.

[5]李馨.古典诗词中剑文化特质之管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4):4-6,12.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cient Sword

YUE Linkai , etal.

(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China)

岳林凯(1990—),硕士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侠士佩剑战争
我国女子佩剑技战术打法特征及发展趋势探究
《剑网3缘起》休闲玩法一览
从戎赞
他们的战争
试论《琅琊榜》中所蕴含的侠士文化
翻洗酒坛(下)
战争催生的武器
邱雨玟&张肇达时装发布在京举行
击剑体验课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