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探索*

2020-11-21 19:03王红震
运动精品 2020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质量质量

王红震

应用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探索*

王红震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生命线,要创办有特色的大学,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通过对广东省应用型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调研,提出探索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现状及举措,为转型期应用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应用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部分本科院校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应用型大学转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立身之本”。2007年初,教育部同财政部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后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提高教学质量”成了高校当时乃至现阶段的重要工作,并被定义为行政行为。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一,是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有效途径。因此,结合应用型大学特点,对身心健康类通识必修课教学质量提升进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1 探索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意义

1.1 有利于加快高校教师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目标,加快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进程

正当各级高校如火如荼的进行改革之时,当人文素养被提到如此高的地位之时,当面对全省甚至全国学生体质下降的窘境之时,大学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作为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还是被置于边缘地带,取而代之的则是各大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大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消息。通过对广东省14所高校调研,发现体育课作为应用型高校教育中的公共必修课,各所学校都有对应的学分要求,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这些大学体育课程主要以体育实践课为主,对于体育人文价值挖掘较为薄弱,对学生未能形成长期、持久的影响。因此,以提升身心健康类通识必修课教学质量为切入点,发掘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身心健康类通识课程,有利于广东省应用型高校的学科建设,通过认真学习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目标,加快推进应用型高校的建设进程。

1.2 对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现状已逐步凸显。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广东省各高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令人堪忧,学生们谈“测”色变,体质测试过程时出现呕吐、昏厥、骨折、突发性疾病的情况仍然相当多。

通过提升应用型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对于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良好的体能保障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顺利完成体育课的需要。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阶段,需要完成课外实习和学业的双重压力,良好的体能是保障。第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由于金融类相关的行业的属性,要求具有良好的体能去应对高强度的压力。

1.3 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推动全面健身活动

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围绕“知识”、“技能”和“观念”三个维度。不单是要促进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健康观念,养成能够终身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而这种正确观念的形成也恰恰需要高校体育在目标导向上体现出来,并落实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去。现代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倡导的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将这种体育价值观落实好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几种意识:一是体育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落实终身体育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关键,是学生在参与中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发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集体价值观,树立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积极进取的观念,促进身心健康。二是自我锻炼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的落实奠定基础。三是自我监测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养成积极的自我监测意识,掌握基本的应急医疗、保健及运动损伤等基础理论知识,在运动过程中合理保护机体,为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供条件。四是体育欣赏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对“运动美学”欣赏,结合体育文化和体育艺术,激发体育兴趣,从不同角度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魅力与价值。五是体育娱乐意识。使学生充分享受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特别是通过努力和拼搏,以及克服困难和惰性后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

因此,通过对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行探讨,不仅可以传授大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训练的知识,而且还使其树立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与意识,让他们毕业后既能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又可以影响身边的其他社会成员参与体育活动。

2 应用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研究现状

2.1 当前国内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2.1.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上课制”,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以课程教材为中介围绕特定的目标和内容所进行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基本环节。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效果的体现,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高等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是高等学校特色、品牌的根本体现。

2.1.2 国内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虽致力于体育课程改革,在体育课程建设和效果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呈现出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多样化、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正逐步地向“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多维性、体育教学模式具有针对性、教学评价的双向性等特点和发展方向。但总体上看效果不甚理想,最直接的体现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此外,周红萍(2001)、杨建平,张秋艳(2008)、殷飞(2014)、曹永跃(2014)、李雨樽(2015)等专家对高校体育存在问题进行研究,认为高校体育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理念并没有真正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中重结果轻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重技能传授轻观念培养、有关现代体育本质及理念的内容不够、教学内容上存在固化现象、粗放式教学仍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流、心理健康和德育的重视不足等等。

2.2 当前我国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与研究

当前我国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实践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从影响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由于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课程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而当前大部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在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质不高、教师课堂教学责任意识不足、学校对课堂教学重视不够。因此,就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且构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赵堃,孙立海(2006)、孟丽(2008)、刘志斌(2012)、黄群娇(2015)等专家的研究都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而在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的实践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师、学生和课程改革来开展。

客观地讲,这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路是我国高校传统办学模式下最为常规的方法,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因为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简单割裂为3个方面,就无法区分主次矛盾、抓住关键问题,更没有探讨这3个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应用型高校的各级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这3个主体很难就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升达成有效一致的认识,课堂教学效果依然难有较好的改善。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构建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起,各高校开始运用书面化的学生评价表鉴定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到21世纪初,基本上建立了网络化的学生评教系统。2004年,教育部在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的标准中又增加了“学生满意”的内容。这样,当前各应用型大学通过以学生网上评教为主、以学生信息员反馈和教学督导等方式为辅构建了一套相对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李立平,曾石山,刘志宏(2008)、朱安安(2014)、马金凤(2014)、张文波,赵利(2015)、刘殿金(2016)等人的研究相对较为充分地论述了这个问题。

理性地分析,这种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虽然对应用型高校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效果也不明显,甚至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作用。因为这种系统将教师与教学质量监控者之间视为一种监控与被监控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与督导员的监控对象。体育运动本身就是磨练意志、自我突破的过程,客观上“严格”、“认真”的教师反而得不到认可,相反得到的多半是声誉上的损害,由此学生也很难从教师的课堂知识传授活动中获取更多的学习利益。

2.3 提高应用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2.3.1 认真学习“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围绕体育教学特点,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目标

当前处于转型期的应用型高校的工作重点是推进学校向应用型转变,所以有必要将学校定位、目标、理念、方向和具体要求等落实到每位教师身上,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方面。

为加快学校教师准确理解“应用型高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把握通识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及规律、国内外应用型高校发展历程及特点、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内涵以及发展的必然性和特点、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规律、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及规律以及我校建设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的必然性等思想,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目标,努力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应用型高校的目标建设。

2.3.2 培养教学团队成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能力

提升应用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特色、品牌的根本体现。因为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基本环节。通过培养教学团队成员执教能力,结合最新文件政策和体育发展方向,围绕内容创新、教材创新和体系创新,借鉴国内高校的成功案例,如“三自主”教学模式、“俱乐部”模式、“主附项兼修”模式、“一体化”模式等等,努力探索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水平,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不但能吸引学生到课堂上听课,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受益。此外,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中应注重人文素质培养,通过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身心健康的意识,使学生终身受益。

3 结论

总体上看,应用型高校对大学体育课程落实上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情况,在校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完全体现。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仍存在固化现象,主要以基本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培养为主,在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难以唤醒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心理现象,更难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在教育体系上忽视了体育教学各阶段各层次的内在联系与衔接,导致了当前注重技能传授而忽视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事实上,课程层次的简单、重复成为体育课层次发展的“瓶颈”,与“终身体育”的理念严重脱节。因此,进一步探索应用型高校体育教育规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

[1]周红萍.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综述[J].体育与科学,2001(1):71-73.

[2]杨建平,张秋艳.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79-80.

[3]殷飞.关于制约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瓶颈的调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90-93.

[4]曹永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62-65.

[5]李雨樽.大众化后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破”与“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1):122-125.

Exploration on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PE Classroom Teatching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Hongzhen

(Guangdong Institute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21, Guangdong, China)

2017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应用型大学身心健康类通识必修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探索,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18]1号。

王红震(1987—),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应用型教学质量质量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