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路径探究

2020-11-20 02:02王铭
高教学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生命教育课程思政

王铭

摘  要:生命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实现个人健康全面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惑问题日趋严重,高校应将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基于课程思政的生命教育工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挖掘全课程潜力、加强生命教育传递能力及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等途径,引导学生明白生命有始有终、有苦有乐,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努力实现丰盈人生。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3-0173-04

Abstract: Life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orm a scientific view on life, realize health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t present, the life puzzle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life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carry out life education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rough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tapping potential of all courses, hoisting the transmission ability of life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home-school cooperation,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at life has beginning and end,pain and happiness,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life, then do best to enrich their live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effective path

引言

科學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深入推进,在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也使得现代人认知及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存在使思维情感正处于变化发展动荡期的大学生受到巨大冲击,一部分大学生出现困惑抑郁甚至心理严重失衡现象,自杀、伤人、吸毒等事件频繁出现,给家庭、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侵袭中国。在这场疫情中我们在赞扬国家领导人正确决策,白衣天使逆向而行、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同时,也看到了有些人因过于恐惧死亡以至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种种现象告诉我们,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生命教育,形成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学会面对生命和生死问题,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生命价值。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而生命、生死问题与人共存。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建立在生命教育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根本任务[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会议上,习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旨在建立“大思政”格局,其目的是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全课程”中来,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应以“课程思政”为载体,积极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充分挖掘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作用。

一、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及成因

大学生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不断提升生命质量,最终实现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大陆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2010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标志着生命教育正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工作有了一定进展,但至今诸多高校仍存在对生命教育认识不足、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生命教育能力薄弱等问题,大多数高校并未形成有效的生命教育实践路径。

(一)对生命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受社会环境、应试教育以及高校竞争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影响,在高校的发展规划中,往往围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开展工作。在课程体系及教学设计中,都将增加学生专业核心力、提升学生竞争能力摆在了首位,而将学生人格塑造、意志磨炼、心理承受力培养等工作放在了次要位置。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智轻德”现象,而处于德育教育体系中“隐形教育”的生命教育更是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生命教育在很多高校中变成了一项“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工作。同时也因为重视程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学生缺乏学习有关生命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导致生命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生无法获取完整的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多散见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心理咨询、卫生保健讲座等形式中,并未形成能够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的系统性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生命体验式教育更是处于空白状态。生命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构建科学的生命观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另外,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阐述,却忽略或更确切地说是不愿意谈及“死”的话题[3]。许多高校将生命教育局限在传授生命起源的科学知识或保护生命的卫生保健知识范畴内,缺乏针对性的生命危机意识教育,尤其缺乏关于死亡的教育。这种回避死亡话题的态度进一步加重了大学生对死亡的恐惧感。

(三)教师队伍生命教育能力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任务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教辅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未能有效参与生命教育任务,课程思政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处于被忽视状态。另外,高校中本应共同承担生命教育任务的专业课教师,在其上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命教育。在其毕业后入职,担任教师这一角色后,又缺乏学校层面开展的生命教育能力培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对生命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生命教育知识体系欠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教师往往只将精力聚焦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在生命教育传递、课程思政设计方面,能力明显不足,不能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意義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4]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对生死缺乏最基本的认知和思考,没有从生命层面上构建自我的价值世界。许多学生在面临严重的人生困境时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生命教育在唤醒大学生生命意识,促进其构建科学的生命观,实现个人健康全面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生命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生命观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生命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的根本,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这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生命观的客观需要。在生命教育中,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生命科学知识,让学生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更要培养学生具有维护生命安全的危机意识,提升生存能力。这样才会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直面挫折和灾难,勇敢地去战胜人生中的困难并不断提高个人生命品质。

(二)开展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情感变化发展的动荡期,在和社会交融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错误思想的影响,引发心理矛盾和行为失范。另外,当代大学生面临多重价值体系影响,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甚至会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个别生命感知薄弱、人生观还不够成熟的学生便有可能做出自杀或伤害他人举动。大学生生命教育以人为本,通过从心理、生理和伦理等各个层面给予大学生以关怀,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塑造和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明辨是非,避免错误思想的干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我的健康全面成长。

(三)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缓冲期。生命教育是围绕“人”开展的教育,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孤立存在,个人的生命价值也需要在社会中得以实现。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品质观、超越观和责任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密不可分。通过生命教育的人文涵养,学生能够充分地认清自己,明确个人的社会责任,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关心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社会责任面前,不逃避,不推诿。在踏入社会后才能快速地在社会上找准角色定位,通过发挥个人最大价值创造出更多社会价值,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基于课程思政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作用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而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都是基于“人”的需求而开展的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需要,引导生命发展,激发生命活力,提升生命价值,这些也恰好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从教育目标达成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不可分割。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两者之间相融相通、协同发展。

(一)基于课程思政开展生命教育,可增强生命教育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不可能依靠一门或几门课程,一个或几个老师就实现教育目的。生命教育是当前中国大多数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中的生命教育大多零散的出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或卫生保健知识讲座中,其他课程涉及极少。这种散兵游勇式的生命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难以引起大学生对生命教育意义的共鸣,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课程思政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正确思路。课程思政将原来的单一思政课程育人模式变为全课程育人模式,思想政治工作也由原来的专职专岗负责变为全员负责。基于课程思政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通过课程思政的“三全”立体化育人模式,能将生命教育“润物细无声”般渗透到人才培养中去,增强生命教育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基于课程思政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这不仅是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举。

(二)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可增强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和生动性

生命教育历来是德育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构建科学生命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基于对这一种责任的认识,高校课程思政只有从教育客体即当代大学生特点出发,紧密结合大学生生命个体的现实需要,深入他们的心灵,循序渐进,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偏向超越性,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投入关注较多,却忽略了生命个体的发展规律,加之部分教师脱离学生生活,单纯强调理论知识体系学习,课程思政的生动性不足,学生学习兴趣欠缺。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生死问题是人类的永恒话题,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相对于单纯的思政话题而言,生命的神秘性使学生更乐于接触生命教育话题。另外,生命与人、自然、社会密不可分,生命教育的素材取之不竭,生命教育设计及开展方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这些都使生命教育充满了活力。基于课程思政开展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元素充分融入到课程思政中,能够促使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在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教育的人性化和個性化。

四、基于课程思政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路径探索

(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方案体系

课程思政开展时间并不长,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这对基于课程思政的生命建设来说是挑战但更多的是机会,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将课程思政和生命教育整体规划,协调推进。目前,多数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没有明确要求,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要将课程思政和生命教育相结合,实现基于课程思政的生命教育,学校层面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工作。首先应该深入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相关文件精神,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明确分工,专人专责,实现有效领导;其次,应结合大学生发展特征和学科专业特点,对融入了生命教育元素的课程思政实施统一设计,合理规划生命教育内容;再次,应加强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水平,提高教师“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

(二)挖掘全课程潜力,充实生命教育内容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在生命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向学生传授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告诉学生生命的真实面貌,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引导树立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积极追求人生中的真善美,不断提升生命质量。

二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生命教育资源,实现生命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效渗透。生命教育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最直接手段[5]。在具体实施时应全面考虑生命教育内容体系,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生命教育的无缝对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生命教育落实到具体课程中,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是加强理实结合,丰富生命教育内容。生命需要体验,只有用心体验,才能真正感悟生命。在生命教育中,通过实践类课程将生命教育体验环节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促使生命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虚拟走向现实。在社会实践类课程中,通过参观戒毒所、看守所、烈士陵园等让学生反思生命尊严,体验生命价值并增加社会责任感。在专业类实践如专业认识实习中,通过观看未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引起的事故录像,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通过到殡仪馆体验生命瞬间等开展死亡教育,通过体验式的观察与反思,让学生明白有生必有死,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三)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增强生命教育传递能力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既能教学又能育人。“立德树人”不是简单的一门课、一个讲座或一场活动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所有教师共下一盘棋,共奏一首曲,形成全员育人合力。这就要求所有教师都具有较强的课程思政与生命教育意识和教学设计能力,并积极参与和落实生命教育。

对新入职教师,学校应为其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加强新入职教师对生命教育认识的深度,并将课程思政设计能力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一环来做。对于思想政治教师及专业教师,可通过学习交流、专题培训等各种形式,提高教师生命教育和课程思政设计能力,并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师及专业教师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机制,整合思政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增强“大思政”一体化研究和设计能力。

此外,应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辅导员直接管理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学习状况有着更准确的把握,同时也更容易走近学生的心灵。辅导员队伍要发挥引领作用,通过班会、讲座以及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四)加强家校联动,构建一体化生命教育体系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作产生的结果。家庭伴随着人的一生,家庭教育是终身性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传递给子女良好的精神品质,并促使子女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进入大学阶段后,虽然大学生的活动场所发生了转移,但仍然与家庭密不可分,在其假期、大学毕业后仍然要回归家庭。家庭环境和家长对生命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家长热爱生命、乐观向上,子女就会模仿或学习到正确的生活态度;相反,家长漠视生命、消极懈怠,也会影响到子女对生命的认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开展基于课程思政的生命教育,除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外,还应充分发挥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作用,形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家校一体化教育体系。学校应该通过问卷调查,家庭回访等方式,尽可能多的了解大学生家庭对生命教育的态度,并通过辅导员队伍对有可能存在问题的家庭的学生加强关怀,真正将生命教育落实到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中来。在进行课程思政规划时,可将部分生命教育内容安排在假期进行。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开展家长学生共上一堂课的生命教育活动或在线生命教育家庭讲座,加强父母对其子女生命教育的认知与关注[6],促使形成相对完善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家庭教育基础,构建家校联动的一体化生命教育体系。

五、结束语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途径,高校生命教育研究工作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实现生命价值,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重合之处。开展生命教育应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通过基于课程思政的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于无声中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大限度上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真谛,实现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叶紫,张宁霞,刘婵娟.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策略[J].医学争鸣,2018(2):72-75.

[2]杨聚鹏.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思想的变迁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政策文本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9(03):25-31.

[3]曹坤明.终身教育视域下我国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165-167.

[4]冯建军.生命化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孙方.生命教育与多元生命课程构建[J].教育研究,2015(11):145-148.

[6]孙建中.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探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81-183.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生命教育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实证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