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闽南文化的根与魂

2020-11-20 02:03朱向青
福建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闽南漳州文化遗产

朱向青

常常想,公元前2000年甚至更远古的历史星空下,闽南先民生活的情形会是什么样子呢?《山海经》称“闽在海中”,那时候的大海簇拥着远古的大山,远古的大山里定会冒出袅袅炊烟。先民们以洞穴为庐,垒石为炉,钻木取火。咕咕烧开的水泡,干净柔软的茅草,挂在穴壁上的石矛与长戈,还有浓烈的酒香,流溢于原始古朴的画面上。男人捕鱼或捕食鸟兽蛇虫,劳作归来。女人在屋里织布忙碌。红泥炉炭上,涌动的火苗舔着粗拙的釉陶器皿。闽南先民古百越族以渔猎和捕捞为主、农业为辅。生活在山区丘陵的被后人称为山畲,生活在江海之滨以捕鱼为生的被称为疍民。

考古发现,闽南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万至5万年的以漳州莲花池山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时期,而后在新石器、三皇五帝的更迭沿革中,闽南先民创建了丰茂隽永的历史文化。自秦统一中国后,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漳州平原已沐受中原文化浸润。

总章二年(669),大唐将军陈政奉朝廷之命总领岭南军事,与其子陈元光率府兵来漳州平定“獠蛮啸聚”。一江清流载着两岸的碧树绿叶逶迤东去,在两条支流汇合处,江水清浊纹理分明,率众渡于云霄江上的陈政指着江水对随行人员和当地父老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于是这条大江从那时起便称为“漳江”,唐垂拱二年(686),建置州郡也因此命为“漳州”。从此陈元光开发漳州,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兴办教育,传播汉文化,促进了土著与汉族的融合,使漳江、九龙江流域成为富庶安乐之土。

歷经130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政区沿革,漳州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侨乡和台胞祖居地,中原的农耕文化与当地的海商文化相互交融,荟萃形成了带有闽南特色的漳州地域文化。漳州现有人口500多万,其中闽南人占90%以上,漳州百姓对闽南文化的喜爱源自血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见于生活。作为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漳州对闽南特色建筑、语言、音乐、戏曲、艺术、技艺、风俗等文化元素的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历久弥坚。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广袤隽永的古迹遗存,标志着漳州具有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地域风貌。

行走漳州,无论古邑老街,还是乡间村际,那些像燕尾一般的屋脊作为漳州古厝精致而重要的细节已然成为梦里侨乡的一抹剪影,深深印刻在闽南百姓的心里。

漳州素有“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之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5个。拥有8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5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漳州大地留存许多古厝、古桥、古街、古树、古牌坊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各县区的百年以上的牌坊近90处,古街80多条,古桥60多座,古厝120多座,古树7000多棵。这些历经时间长河保存下来的牌坊、街、桥、厝和周边的老树,构筑成一部立体的生动的漳州文化长卷。

众多牌坊桥廊、殿阁土楼、宗祠寺庙如漳州石牌坊、江东桥、漳州府文庙、漳浦赵家堡、华安二宜楼、南靖田螺坑土楼群、林氏宗祠等,犹如一颗颗珍珠遍布漳州各县区。漳州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34个点、第三次文物普查点4731个,数不胜数。也许不经意间,你就走进了一户古建筑;也许一不留神,你就翻开了一段历史。漳州古建筑可算一部部厚重磅礴的“无字之书”,红砖青瓦、骑楼燕脊,无不在静默中诉说着一段段悠远的老城旧事。

衡量一个城市的历史价值,除了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更大的内涵或许就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质朴而沧桑的古厝里堆叠着原住民浅显的历史知识和朴素的信仰认识,以活态的“博物馆”的方式承载着闽南漳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

漳州古城是漳州人的历史记忆,国家级“非遗”歌仔戏(芗剧)、布袋戏、锦歌、木偶头雕刻、片仔癀制作、木版年画、八宝印泥、蔡福美制鼓技艺等,都是在古城诞生并延续在市井巷陌之中。古城还是民俗用品和传统戏曲、灯谜、庙会等民间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深受百姓喜爱的府埕小广场从古至今演绎着车水马龙、商旅往来的繁华景象。

漳州目前已逐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个、省级66个、市级135个。漳浦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包括漳州布袋木偶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传承保护队伍持续壮大。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4人、省级74人、市级238人。

人是万物的灵长。人的传承,在“非遗”传承中是最关键的一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专业化,再加上喜爱、勤勉和执着,造就了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话。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某项技能,并且从不厌倦,每天仍能为重复的工作或突发的创意感到欣喜,这也许就是漳州剪纸、木偶头雕刻、八宝印泥制作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动人的秘密。将一门技术变成一门艺术,达到“极简的纯粹”,这就是传承人一生向往的境界。

正如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一样,文化传承的保护,离不开对其滋养的土地的保护。2007年,厚植于闽南大地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由文化部批准设立了。2019年12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议名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跻身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漳州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它的成立标志着漳州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一个整体、活态保护的新阶段。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应运而生。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岂是互不相干的?漳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得益彰、水乳交融。有了土楼营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建造福建土楼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有了华安玉,才会产生华安玉雕“非遗”项目。漳州的族群生产生活方式演变出高山族拉手舞、客家山歌等歌舞;漳州人的感恩精神衍生出诸如三坪祖师、白礁慈济宫保生大帝、开漳圣王等信俗;漳州的闽南方言,使芗剧、潮剧、锦歌传承得原汁原味。它们相依相存,融为一体,于是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市区新“三馆”、九十九湾闽南建筑示范段、南湖文化生态园等相继建起来了,漳州古城非遗综合陈列馆、漳州灯谜艺术馆、漳州传统技艺专题馆、漳浦县剪纸艺术馆、长泰龙人古琴展示馆等也一个个建起来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已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目前全市已有非遗综合展示馆及专题馆12个、项目传习所或传习中心105个。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一批濒危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得以抢救,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文献及音像得以出版。漳州古城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持续提升。

文化遗产又岂能只是静态保护?漳州在加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同时,注重营造全社会保护文化生态的氛围。因为“非遗”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非遗”传承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才艺和创造力的生动实践。于是一个开放式的闽南文化展示区域——漳州历史街区保护示范园区规划建设起来了,漳州木版年画、八宝印泥、锦歌等七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都有活态展示场地,这里分布着漳州木版年画传习所、漳浦剪纸传习所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并复活漳绣、漳州棉花画等原有传统技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特色街。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创新发展,芗剧《保婴记》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芗剧现代戏《谷文昌》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及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非遗”不断融入现代生活、文创产业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传统民俗节庆、文化圩日等活动愈加精彩,优秀戏曲进乡村、“非遗”项目进社区校园展示展演渐渐成为市民文化生活常态。

每周末“非遗”圩日活动在市区府埕非遗馆举办,重现老漳州旧圩场的繁华景象,让漳州“非遗”不再只是挂在墙上的“遗产”。文化圩日还移到人气更旺的南湖文化生态园,以“漳州大文化”为主题,融合“非遗”“闽南文化”“传统民俗”“国学”“漳州现代社区文化”等多种元素,依托南湖文化生态园休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闽南旧圩场和百姓大舞台形式,为公众提供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娱乐交融的多元化漳州文化展示平台。多项“非遗”纷纷亮相。绣架前,“非遗”漳绣技艺传承人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飞针走线,细小的银针一上一下在光滑的软缎上绘织出美丽的图案;“非遗”剪纸技艺传承人则边剪边唱,让“剪纸的静态艺术”与“歌唱的动态激情”相得益彰,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漫步圩日,人们发现,“非遗”原来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遍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首届古城文化节也隆重开幕了。这是漳州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游人徜徉于漳州古城,体悟两岸民俗巡游、探花巡街、学子诵读、闽南语歌会、摄影展、长街宴等颇具古城特色、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再次感受别具闽南特色的文化之旅。“非遗”产业化发展也充满活力。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和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中国青梅之乡诏安县省级“非遗”“黄金兴”咸金枣、梅灵丹传统制作技艺等带动该县梅农贫困户脱贫致富,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文旅融合将以更多样更新颖的方式走入我们的生活。

一直就想,“人”和“人的生活”才是装在古城古厝众多特色建筑中的灵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所要保护的正是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融入百姓生活中的原真性的文化狀态。其实,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难,因为文化遗产本来就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是人们世代传承、与时俱进创新的文化精华,是可以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文化与自然的物质精品,人们怎么会远离它们呢?

漳州的“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之路肯定能走得更快更远,肯定会拥有更大的传播空间。海峡对岸的台湾,同漳州的渊源深厚而久远,两岸人民在年节习俗等多方面同根同源。“漳州老街,一街连两岸”已成八闽大地上一个地域符号。漳州又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相结合的路子。漳州与金门互设文创和文旅体验驿站,年年举办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关帝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节及寻根谒祖、族谱对接等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漳州成为两岸漳州籍同胞共有的精神家园。

回想数百年前,海商从漳州月港出发,用漳州窑瓷器等中国商品,换回了当时占世界50%以上的白银等外国商品。而今,蔚蓝的大海上,一艘艘轮船,鼓满风帆,满载着一批批将漳州本土文化元素与漳窑工艺相结合而生产的漳窑新品,在海风的吹拂下驶向世界各地。贸易盛景重现。如今,以芗剧、锦歌、木偶戏、南音、潮剧、剪纸等民间艺术为重点的闽南漳州文化对外交流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四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正积极参与、推进“海丝”申遗工作。

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无数的历史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闽南文化始终闪耀着亘古不变的光辉,描绘着漳州人民精神家园的历史图卷。

时光荏苒,白云苍狗。岁月能让江河改道,山川易形,而这块土地所孕育出的生灵之气却恒久永存,最终积淀成闽南文化的根与魂。千百年来,漳州人民的生存遗迹、情绪记忆、风物人情汇成一条文化的长河,日夜奔腾不息。这道河流不仅承载了闽南文化的轨迹,也必将照亮闽南文化的未来。

责任编辑林东涵

猜你喜欢
闽南漳州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闽南文化传承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