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滩 王娟娟
【摘 要】目的:通过比较痛风发作和未发作的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帮助临床上早期识别并减少此类人群痛风发作。方法:收集消化性溃疡并出血伴痛风患者76例,根据是否有痛风急性发作分为发作组和未发作组,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用药。结果:76例患者中,男74例,女2例,平均年龄(57.73±13.08)岁,平均病程(7.23±5.91)年。其中痛风急性发作44例,未发作32例。发作组与未发作组在性别、年龄、消化性溃疡类型及是否合并肾功能不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痛风发作组消化道出血时血尿酸增高患者比例高于未发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09% vs 34.38%,χ2 = 4.530,P < 0.05);76例患者中,使用埃索美拉唑48例,泮托拉唑21例,使用埃索美拉唑抑制胃酸的患者发作比例高于使用泮托拉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67% vs 38.10%,χ2 = 4.900,P < 0.05)。结论:对于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时血尿酸升高的痛风患者更应注意出现痛风发作的可能;相较于艾索美拉唑,泮托拉唑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伴痛风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 痛风;消化性溃疡;出血;泮托拉唑;艾索美拉唑
我国痛风的患病率约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临床上可见为数不少的痛风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这部分患者多数是因为长期不规范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激素类药物止痛所致。既往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NSAIDs发生消化性溃疡的概率为15%[2]。伴痛风的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因为血容量减少致血尿酸增高、血红蛋白在胃肠道重吸收及使用制酸药等因素易出现痛风急性发作,但也有部分患者并未出现痛风发作。本文拟通过研究比较痛风发作和未发作的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能帮助临床上早期识别并减少此类人群痛风发作,尽量避免发作后进入两难的治疗选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伴痛风患者76例,消化性溃疡均行电子胃镜诊断,痛风符合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3],同时排除合并感染性疾病者。根据痛风是否发作分为发作组和未发作组。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76例患者中,男74例,女2例,平均年龄(57.73±13.08)岁,出现消化道出血时痛风平均病程(7.23±5.91)年。其中出现痛风急性发作者44例(发作组),未出现急性发作者32例(未发作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2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 76例患者中,十二指肠溃疡(DU)37例,胃溃疡(GU)29例,复合溃疡(DU + GU)10例;肾功能不全患者21例,肾功能正常患者57例;发作组与未发作组在消化性溃疡类型及是否合并肾功能不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痛风发作组消化道出血时血尿酸增高患者的比例高于未发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发作组出现痛风发作距离出血的平均时间为(5.01±2.91)d。59.09%(26/44)的痛风发作患者出现发热,出现发热距离出血平均(4.10±2.91)d。
2.3 辅助检查与治疗 76例患者中,使用埃索美拉唑48例,泮托拉唑21例,余7例使用兰索拉唑、奥美拉唑或雷贝拉唑;使用埃索美拉唑制酸发作比例为66.67%(32/48),高于使用泮托拉唑的38.10%(8/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1 < 0.05)。
3 讨 论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出现痛风急性发作时,治疗常常棘手[4-5]。国内外并没有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可搜索到的文献也多为个案报道或样本量较少的研究,临床上多根据经验进行治疗。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痛风发作与未发作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于临床早期识别并避免痛风发作。
本研究收集76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伴痛风患者,男女比例为74∶2,与痛风患者多累及男性相符[6];2例女性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期间并未出现痛风急性发作,女性相对于男性是否比较不容易出现发作仍有待大样本的研究。痛风起病一般在40岁以后,本研究7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7.73±13.08)岁,出现消化道出血时痛风的平均病程为(7.23±5.91)年。有报道显示,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多在1个月内[7],这明显比本研究所示的痛风病程要短,其原因可能与多数患者常常在发作时服药,未发作时停药有关;此外有学者发现部分痛风患者的胃粘膜上有尿酸盐的沉积[8],因此消化道出血可能与痛风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病程的延长,沉积的尿酸盐逐步增多,对黏膜造成损伤,出现溃疡出血,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消化性溃疡并出血伴痛风的病程较长;但目前相关报道较少,痛风本身是否对胃肠道造成损害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本研究發现发作组的痛风病程长于未发作组,病程长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时比病程短的患者更有可能伴有痛风发作,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值较小(P = 0.081),提示仍可能存在差异,是否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发作组出现痛风发作距离消化道出血的平均时间为(5.01±2.91)d。这与赵建秋等[9]的研究显示发作时间在2~7 d相近。59.09%的痛风发作患者出现发热;提醒我们痛风急性发作时出现发热的比率较高,且不少患者表现为高热,临床上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