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汪霜傲
摘 要: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需要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当前,科技创新存在前沿科技创新活力不足、创新人才匮乏、基础科研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政府、市场、社会、科研行业自身四个角度提出四个方向性对策,打好四张“创新牌”,以便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效率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0.10.07
Play the “Four CARD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Liu Yang1 Wang Shuang‘ao2
(1.National Institute of Metrology,Beijing,100029;2.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100088)
Abstract:In the new era and new development pattern,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vigorously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eds to start from the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uch as the lack of vitality of cutting-edg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lack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directional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four angles such as government market,socie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dustry,playing four “innovation cards”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alent cultiv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Innovation efficiency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制度是生产关系在科技领域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科技的创新离不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2020年9月12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正是在“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就显得尤为迫切。[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箭在弦上,任重道远。
一、科技创新的三个不足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自身发展的需要,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的逐渐提升,以及相应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日益增加,我国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超级计算、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我国科技稳步发展的基本态势下,有一些老问题却愈发凸出,有些新情况也逐渐显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不足:
第一,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不足。虽然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人均产出效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科技进步明显依赖于“人海战术”,高端创新型人才仍非常稀缺,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善。麦肯锡《新兴市场人才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工程和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全球化企业所要求的能力。由于缺乏创新型人才支撑,以IT服务行业为例,我国IT跨国服务总收入中有65%来源于附加值较低的日本市场,高附加值的跨国服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而印度的这一比例为75%。高端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中国创新的瓶颈。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我国排名靠前的几所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有很高比例会选择前往国外深造,并最终留在国外从事相关工作,因此吸引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回国是我国在发展科技创新领域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前沿科技创新活力不够。“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本来是常识,不是问题。”“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根据国家专利局的数据显示,尽管2019年我国申请专利数高达140.1万[3],但是在很多高科技领域,我国每年需要支付国外专利使用费仍然百亿美元,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中国专利报告,以2018年为例,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411.5亿美元[4]。中国在前沿研究方面却明显不如美国。最新发布的2019“Nature index”指数年度榜单显示,美国、中国和德国位居国家排行前三位[5],自然指数反应的是国家的前沿科技实力。然而,跻身全球100强的百家机构中就有43家是美國机构,中国机构仅有17家。除了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中国的贡献度超过美国之外,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突破基本上有8成来自美国,这些是我国必须正视的实力差距。
第三,基础科技创新投入不高。2017年,美国全年的研发支出占全球2.2万亿美元研发支出的25%,中国占23%。2019年的初步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的科研支出已经超过美国。加大科研投入是大势所趋。但考虑到我国科技人员的总数,平均科技创新投入实际上并不算高,而且在物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理论方面的科研支出比例与美国仍存在明显差距。基础科技创新投入不高的结果是我国具有的世界范围影响力大学、科研机构数量较少,缺乏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虽然中国大部分大学经费日益充足,但全球目前顶级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多数仍在美国。由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QS)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在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前1000名的大学,我国大陆地区只拥有41所。而因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我国还没有大规模涌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医药公司。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面临着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涉及到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前沿科技创新活力、基础科研创新投入不高。
二、科技创新的“四张牌”
为解决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上下功夫。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各类主体与各个事项。围绕同一个目标,政府、市场、社会、科研人员共同体等须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只有这样才能打好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四张牌”。
(一)打好“政府牌”:落实政策扶持
政策扶持是科技创新的保障。为了鼓励科技创新,政府要释放更多政策红利,尤其是要解决公司、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进行科技创新初期缺乏科研资金的问题。一方面,对于基础性的理论研究,由于缺乏即刻变现的可能,因此必须由政府来全力推动,由政府投入专项财政资金,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性基础研究,尤其是应当设置政府科研资金最低比例。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政策优惠措施,比如财政专项资金补贴、税收、金融利率等工具和手段,对科技企业创新进行补贴或者提供贷款,鼓励科技创新;设立风险补偿、风险代偿机制,为专注科研投入的金融机构进行“再保险”。
(二)打好“市场牌”:加大资金支持
资金支持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科技创新领域一直是投入高、风险大、研发时间长,因此,缺少资金的支持是所有创新企业面临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企业研发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支持不足,这成为限制其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亟须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各种形式的注入,对“卡脖子”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型产业进行投资[6]。社会资金对科研创新的支持,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设立基金、捐赠,或者参与政府设立的各类基金,成立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捐赠支出可视作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公益捐赠”,将获得部分抵消税费等优惠待遇。
(三)打好“社会牌”: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科技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如果不能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与奖励体系,就很难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我国必须进一步探索改革方案,扩大改革范围,深化改革层次,统筹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体制机制建设。1.以国家重大任务、重大攻关领域、重大平台打造为指南,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并培养有科技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让他们到关键岗位上接受锻炼,从而加快他们的成长,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与栋梁之材。2.要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切忌拘泥于门户之见,要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推动人才的培养环境、市场环节与科技创新环节的有机衔接,从而推动科教融合。3.建立健全适当的人才评价体制,积极引导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同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与职业幸福感。切实摒弃只看数量、帽子,不看能力、贡献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从而促进科研创新人才的良性竞争、有序流动。
(四)打好“行业牌”:建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创新的重点是生态建构。所谓“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以公司、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单位作为创新主体,以政府、金融投资公司、中介服务机构等提供服务支撑,形成一个不同主体之间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动态演化的完备的生态系统网络系统。培养创新的生态环境,需要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服务机构须各司其职,协助创新主体做好创新创造的相关服务工作,形成一个高效、协同、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培育创新的生态系统,需要做到以下三项:第一,营造和谐的科技创新的环境;第二,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第三,强化成果转化责任。
1.营造和谐科技创新环境,树立健康科技创新理念。包容试错的社会环境,能够为科研人员“松绑”,进而能够留住原有人员,使其没有后顾之忧,稳定科学创新的“基本盘”,也能够激发新生人员投入到科学创新之中。影响科研成功的客观因素较多,不确定性很大,决策的风险较高,导致科研人员往往害怕出错,害怕承担责任,在关键问题上瞻前顾后,抱着不做就不会出错的心态,做出的决策非常保守,这会导致科研单位错失发展良机。因此,有必要给科研人员“松绑”,给科研负责人“松绑”,鼓励他们履行勤勉尽职的义务,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只要决策者和负责人严格履行了尽职义务,决策者主观上没有恶意或客观上没有非法牟取利益,制度设计上应当为决策者和负责人“松绑”,可以不追究其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决策上的失误。允许失败的氛围,能使科学研究者勇于创新,决策者大胆突破条条框框。
2.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激活科技创新机制。具体而言,应当做到:(1)通过对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突出科技的应用性和需求强导向性,使科研机构能够加强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健全科技人才考评、激励、竞争机制,鼓励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2)建立健全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改革过去重过程的评估制度,以提升创新质量和能力为主线,建立全方位的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绩效评估制度[7]。(3)科技成果權益分配机制的核心就是产权边界的确定。科研单位可以适当考虑科研成果的占股比,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3.强化成果转化责任,提高科研创新效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是创新的最终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8]。这要求做到:(1)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专业化。比如,培育具有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允许科研成果价值动态变化,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证券化。(2)强化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责任。一方面完善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公开体系,确保科研信息公开透明,畅通技术信息获得渠道;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引入职业经理人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体系机制进行相应的创新。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打好“四张牌”:政府要打好科技创新政策扶持“牌”,市场要打好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牌”,社会要打好科技创新人才培養“牌”,行业自身要打好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构“牌”。
参考文献:
[1] 郭广生,任晓刚.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19-10-20(05).
[2] 任晓刚,夏勇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07):75-77.
[3] 环球网.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3位:华为、中石油、OPPO[EB/OL].(2020-01-15)[2020-09-20].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3wcmJc33baT.
[4] 贺化.2019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EB/OL].(2020-03-20)[2020-09-20].https://www.cnipa.gov.cn/module/download/down.jsp?i_ID=40213&colID=88.
[5] Nture Idex.Nature Index 2019 Annual tables[EB/OL].(2019-06-19)[2020-09-23].https://www.nature.com/collections/fbfjafhcbb/.
[6] 王涵,涂平.“十四五”时期北京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若干建议[J].科技中国,2020(08):47-51.
[7] 付连峰.市场化、体制庇护与科学建制——科技人员阶层认同问题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9,37(12): 2130-2140.
[8] 徐明波.如何畅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以一项技术专利成功转化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05):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