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畔 赵丽娟 刘立娜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2.黑龙江省产权交易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3.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持续创新能力是企业存亡之道(许庆瑞等,2013[1];沈国兵、袁征宇,2020[2]),核心技术匮乏,原创能力不足,致使追赶企业无法真正实现“跨越”(李坤等,2014)[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发展经历了“埋头苦干”的封闭式创新向全球化、开放式创新的转变,如何通过跨界知识搜寻与整合,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是新时代本土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表明跨界知识搜索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张红等,2010)[4]。Katlia(2002)[5]基于不同时间维度搜索的研究,发现新旧知识搜索促进企业创新的机理不同。张文红等(2013)[6]通过对跨地理维度的创新搜索的研究,发现地理跨界搜索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张文红等(2014)[7]研究了跨技术边界和跨市场边界搜索对产品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跨界搜索与市场跨界搜索都显著推动了企业产品创新。胡畔等(2017)[8][9]研究了企业技术追赶进程中,利用跨界搜索和本地搜索实现企业竞争优势重构与创新绩效提升的路径。奉小斌(2017)[10]基于搜索时机视角,揭示了平行搜索(parallel search)对集群新创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以往的研究从时间-空间、技术-市场、本地-跨界以及搜索时机等角度研究了知识搜索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有几方面问题没有得到系统回答:一是后发追赶情境下,落后企业通过平行搜索提升创新绩效的机理有待进一步揭示。后发企业通过跨界知识搜索提升创新绩效的方式有何不同?二是平行搜索影响企业创新的完整路径仍待进一步探明。平行搜索的两种主要方式跟随搜索和领先搜索,对于创新绩效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还是有所侧重的?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在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中起到何种作用?三是平行搜索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路径的动态演化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明晰。部分研究已表明,企业能力成长是分阶段动态演化过程(朱晓红等,2019[11];许庆瑞等,2013[1]),对于后发追赶企业,从起步到实现跨越的过程中,其知识搜索、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间关系及其路径如何发生演化?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证检验。
基于知识基础观的“知识战略-内部能力-绩效结果”的理论范式,旨在分析领先搜索和跟随搜索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并尝试揭示突破性创新能力在平行搜索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揭示在技术跨越过程中这一路径如何演化。
Katila和Chen(2008)[12]基于组织学习理论,研究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搜索时机,并提出了两种搜索时机竞赛,即同步搜索或非同步搜索。按照他们的观点,企业可以采取同步搜索,也可以采取追赶搜索和领先搜索等非同步搜索。奉小斌(2016)[13]进一步把同步搜索和非同步搜索定义为平行搜索,平行搜索是指竞争主体间,为解决相似的创新问题而进行的竞争性知识搜索。按照奉小斌的定义平行搜索包括跟随搜索和领先搜索两类,其中,跟随搜索是指企业追赶或同步于竞争企业,对现有知识领域、产品和技术采取追随性搜索,以获取成熟产品及技术知识为目的的搜索策略;而领先搜索则是指企业先于竞争企业开展独立的探索性搜索,以获取新知识及新技术的搜索策略。
领先搜索使企业可以更快捕捉技术机会,获得先动优势(Yang和Li,2011)[14]。企业通过异质性资源的引入和复杂知识的获取,与自有知识和技术相结合,使之快速转化为新颖性产品,通过“进入者规则效应”,使产品赢得竞争优势(Yoo和 Reed,2015)[15]。领先搜索还使企业先于在位企业进行新的市场定位和细分市场目标,更快获取新的市场机会,率先占领稀缺资源,锁定消费者群体,实现对资源和顾客的掌控(Lieberman和 Montgomery,1988)[16]。
跟随搜索对企业技术创新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跟从领先企业的搜索路径,可以使后发企业省时省力的获取技术资源,较快掌握技术信息市场动态。这种跟随搜索战略,使企业获得后发优势,在搜索过程中通过搭乘创新“便车”,以较低成本取得成熟技术,使研发的不确定性得到极大降低(奉小斌,2016)[13]。对领先者成功经验、组织常规和应用技术的模仿,也可以取长补短,避开可能失败的技术和实践,从而更有效,更直接的进行创新并取得成功。
基于以上论述,得出如下假设:
H1:平行搜索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H1a:跟随搜索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领先搜索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领先搜索能为企业提供更多异质性知识,促进突破性创新。追赶企业为实现技术跨越,需要突破现有的知识域,进行更多主动性搜索。这些领先于对手的搜索活动,能率先获取新技术和潜在客户偏好,并快速将搜索到的异质性知识用于创造更具新颖性的产品,率先实施突破性创新(Abebe和Angriawan,2014)[17]。领先也会使企业面临较大风险。而跟随搜索则可以通过模仿和复制领先企业的技术及成功的经验,以较低成本获取较为成熟的技术知识,又可以从其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以更有效、更可靠的方式完成创新,减少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和创新带来的冲击。以追随的方式进行信息搜索,可以通过搭“便车”的方式,获取后发优势,以较低成本进入领先企业已开拓的市场(奉小斌,2016)[13]。
基于以上论述,得出如下假设:
H2:平行搜索对突破性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H2a:跟随搜索对突破性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领先搜索对突破性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突破性创新能力是有效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打破常规,研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或开发新市场的能力(杨晓娜等,2018)[18]。突破性创新往往采取非传统的创新模式,另辟蹊径,具有“非线性”和“革命性”特征,它不是对企业原有能力的修补,而是实现企业现有技术基础的颠覆式发展,使企业快速赶超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实现技术跨越,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徐建中等,2015[19];张可、高庆昆,2013[20])。与渐进性创新能力相比较,突破性创新能力需要整合的资源更多、牵涉的主体更广,需要积累的知识、技术基础更坚实。一旦企业掌握某种突破性创新能力,就会形成实现产品性能指标的巨大跃迁,对旧产业的竞争态势、市场规则、产业版图等产生重大贡献,使企业在技术、市场、产品等方面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全面提升企业绩效(眭纪刚等,2013[21];宋铁波、沈征宇,2014[22])。
因此,做出如下假设:
H3:突破性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后发追赶背景下,企业为快速提高企业绩效,实现技术跨越,一方面要立足于资源搜索,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能力成长,二者缺一不可。创新能力培养与资源获取相结合,才能更有效推进资源向现实创新成果的转化。因而,创新能力建设,特别是突破式创新能力构建是资源搜索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中介(胡畔,2017)[8]。
与对现有知识和技术原理进行“温和”改良的渐进式创新不同,突破性创新致力于颠覆传统认知,对新科学原理和知识领域进行革新,能够对平行搜索知识资源进行更高层级的转化和利用,彻底改变现有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使资源迅速、有效转化为创新成果,更大程度的加强企业竞争优势(眭纪刚等,2013)[21]。平行搜索通过对现有知识的搜寻和新兴知识的探索,增加知识库,扩大技术集,能够提升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企业创新绩效的全面提升。一方面,领先搜索对新知识域和新科技资源的搜索,通过与颠覆式创新能力相结合,加速新知识向突破性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动企业研发不断“上台阶”,实现技术轨道跃迁,颠覆原有的技术范式和市场模式,能使企业快速获取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绩效;另一方面,跟随搜索能获取同行竞争者的知识和技术,减少创新活动中不确定性风险,提升搜索和研发活动的目标性和指向性。跟随搜索也能吸收领先企业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使企业少走弯路,这为后发企业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帮助。通过对现有知识和技术的大量累积,也能为突破性创新提供稳健动力,从而颠覆原有创新模式,推动企业产生革命性、非连续性创新成果,推动企业成长和创新绩效提升。
因此,做出如下假设:
H4:突破性创新能力在平行搜索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H4a:突破性创新能力在跟随搜索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H4b:突破性创新能力在领先搜索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技术跨越是后发企业跳过发达国家企业发展路径的某阶段,实现技术轨道跃迁,甚至创造全新技术范式的过程(陈德智,2006)[23]。后发企业技术跨越进程一般要经过技术起步、技术追随、技术同步和技术领先四个阶段(胡畔,2016[9];Bell,2003[24])。根据相对于领先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位势,可以把技术跨越进程分为包括技术起步和技术追随的技术跨越前期和包含技术同步和技术领先的技术跨越后期两个主要阶段。这两个阶段具有明显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胡畔,2016)[9]。
跟随搜索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随着企业处于技术跨越不同阶段而发展演化。技术跨越前期后发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市场竞争中也处于不利地位,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渐进式的技术能力积累时期,如通过技术引进、合资、OEM等方式接近跨国企业的技术,这种因循既定的发展路径逐渐向前推进的方式,能更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跟随搜索使后发企业能以更低成本使用领先企业现有技术、产品和市场,提升新产品的效率,也能相应减少因不确定性等原因出现的错误,大大降低纠错成本。这为企业实现突破性创新积累大量知识和技术资源,极大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在技术跨越后期,企业技术基础已经奠定,逐步形成对于领先者超越的态势,此时,若想全面实现创新超越,完成突破性创新,就要在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开拓新市场,创造新产品,复制领先者经验,跟随搜索使企业受到“认知锁定”的限制(Wu和Wei,2013)[25],对外在市场和顾客偏好的急剧变化的感知变得弱化,难于突破现有的知识集,因此,技术跨越后期,跟随于领先企业进行的搜索对企业创新能力发展作用已经被大大弱化。
在技术跨越的不同阶段,领先搜索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发展的作用也会发生变化。领先搜索可以先于对手进行异质性知识搜寻,突破现有的技术集,对新技术进行扫描,使企业率先进入尚未涉足的细分市场,以取得先动优势(Yang和 Li,2011[13];Abebe和 Angriawan,2014[17])。但在技术跨越前期,领先搜索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提升的积极影响是有限的,这是由于企业在追赶早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对技术机会的把握和市场动向的预测能力有限,企业面临失败的风险较大。同时,过于超前的搜寻模式,使企业搜索目标无法聚焦,而漫天撒网的搜寻方式无异于大海捞针,极大降低了知识搜寻效率,产生较大资源浪费,容易使企业湮没在大量的信息之中,这些表现大大削弱了领先搜索在技术跨越前期的积极影响。而到了技术跨越后期,后发企业已经完成了早期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开始接近技术的前沿,甚至形成对领先企业技术的技术跨越态势(吴先明、苏志文,2014)[26]。此时,企业为实现赶超,需要主动搜索新知识,更快推出新产品。突破现有视阈,通过超前于竞争对手的知识搜索,搜寻并引入大量异质性知识,吸纳更多更新的资源,抢夺市场高地,这些资源的获取与能力整合,极大提升了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
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5:技术跨越进程调节着平行搜索与突破性创新能力间关系。
H5a:技术跨越进程调节着跟随搜索与突破性创新能力间关系。技术跨越后期,跟随搜索对突破性创新的正向影响显著小于技术跨越前期。
H5b:技术跨越进程调节着领先搜索与突破性创新能力间关系。技术跨越后期,领先搜索对突破性创新的正向影响显著大于技术跨越前期。
基于上述理论,平行搜索、突破性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问卷发放对象为创新比较活跃的制造企业,利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MBA和EMBA的学员进行分发,问卷除了覆盖了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企业,也涵盖了北京、上海等创新比较活跃的地区的样本,以全面反映不同地区的创新情况。此外,问卷尽可能的覆盖主要的制造行业,既包括石油化工等传统行业,也包括通信电子等创新型产业,既包括专业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包括食品、纺织等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以体现分析结果的全面性。调研先后共计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38.7%。问卷主要向熟悉公司技术战略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发放,当发放对象为基层经理或其他技术人员时,要求受访者对企业创新活动和技术状况足够了解。问卷发放前先进行了预调研,并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为了控制同源性偏误,问卷隐去了各组调研题项的主题,打乱了问卷原有逻辑顺序。对先期回收的208份问卷与后期回收的82份问卷进行独立性卡方检验表明,问卷不存在显著的同源性偏差。
样本行业分布方面,样本最集中的行业为医药及生物制品(12.07%)、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10.69%)和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66%),样本最少的行业为仪器仪表制造业(4.83%)。样本企业规模方面,500人以下占38.28%,501-2000人占33.45%,2001-5000人占22.41%,5000人以上占5.86%。企业年龄方面,5年以下的占14.83%,6-10年占30.34%,11-15年占12.76%,16-20年的占27.93%,21年以上的占14.14%。
调研问卷借鉴国内外现有成熟量表,采用7点式李克特量表,具体测量如下所述。
1.平行搜索
借鉴奉小斌(2016)[13]、Aron等(2014)[27]的研究,对于领先搜索和跟随搜索各采取4个题项。领先搜索测量题项包括:“在新市场和新顾客群体中发现新机会”“开发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产品特征”“发现满足顾客需求的新方式”“发现对手不具备的产品开发新工艺”;跟随搜索的测量题项包括:“加强公司现有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追随对手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效率”“追随对手改进现有产品的质量”“追随对手改进现有产品的开发过程”。
2.突破性创新能力
采用Kevin和Caroline(2012)[28]的量表,采用3个题项:“创造或引入新产品(服务)的能力”“引进新技术的能力”和“开发或进入新市场的能力”。
3.创新绩效
借鉴Zhang和Li[29]以及Chen等[30]的量表,采用多指标相对绩效法来测度,采用6个题项:“新产品的新颖程度更好”“新产品数量更多”“推出新产品的速度更快”“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的比重更高”“新产品附加值和创新利润率更高”“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高”。
4.技术跨越阶段
要求企业受访者判断本企业技术水平所处的发展阶段(起步、追随、同步、领先)以及技术能力发展阶段(简单仿制为主、模仿创新为主、集成创新为主和原始创新为主)。根据两项平均分判断企业所处的阶段(用字母D表示):1≤D<2为起步阶段;2≤D<3为追随阶段;3≤D<4为同步阶段;D=4为领先阶段。然后确定为前后两个技术跨越阶段,技术跨越前期包括起步和追随两个阶段,技术跨越后期包括同步和领先两阶段。控制变量方面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年龄。
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90(见表1),表明各变量的测量具有较高信度。
采用AMOS21.0对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所有测量项目的载荷因子(Factor Loading)都高于0.8;各变量的组成信度(CR)值都大于0.8,且平均方差萃取量AVE都大于0.6,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Hair等,2009)[31]。并且每个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取量(AVE)之平方根值均大于皮尔森相关系数,因而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Fornell和 Larcker,1981)[32],相应载荷因子,CR值和AVE值和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和表2。
1.整体拟合度检验
采用Hair等(2009)[31]的方法,绝对适配度指标方面,χ2/df=1.911,GFI=0.873,AGFI=0.852,RMESE=0.062;增量适配度指标方面,NFI=0.913,CFI=0.914,IFI=0.932,RFI=0.909;简约适配度指标方面,PNFI=0.802,PGFI=0.703,PCFI=0.821,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
表1 变量的信度与效度
表2 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图2 变量间的路径分析结果
2.路径系数检验
如表3所示,跟随搜索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23,p<0.01),领先搜索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14,p<0.01),假设1得到验证。跟随搜索对突破性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β=0.206,p<0.05),领先搜索对突破性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β=0.251,p<0.001),假设2得到验证。突破性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β=0.575,p<0.01),假设3得到验证。结果还表明,无论是从显著性水平还是从路径系数看,领先搜索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更大。
3.中介效应检验
采取Mackinnon(2008)[33]推荐的方法检验突破性创新能力在创新搜索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Bia-corrected percentile方法和Percentile方法的检验结果(见表3)表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因而跟随搜索和领先搜索的中介效应存在且显著,假设4得到支持。
表3 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4.调节效应检验
技术跨越阶段的调节作用检验结果见表4,其中,R2的F检验结果显著。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技术跨越阶段对跟随搜索与突破性创新能力间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β=-0.213,p<0.01),这表明:在技术跨越前期,跟随搜索对突破性创新能力有更大的正向影响(β=0.504,p<0.001);而技术跨越后期,这种正向影响弱化了(β=0.291,p<0.01)。技术跨越阶段对领先搜索与突破性创新能力间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β=0.311,p<0.001),这表明:在技术跨越前期,领先搜索对突破性创新能力有较小的正向影响(β=0.204,p<0.05);而技术跨越后期,这种正向影响加强了(β=0.515,p<0.05),假设5得到支持。不同技术跨越阶段的跟随搜索和领先搜索对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如图3和图4所示。
1.基于突破性创新视角揭示了平行搜索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及技术跨越进程对这一路径的调节作用,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发现
第一,平行搜索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其中直接影响占73.7%,间接影响占26.3%。这表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平行搜索的直接作用路径实现的,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如奉小斌(2016[13]、2017[10])等均认为跟随搜索和领先搜索均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的、显著的影响。第二,跟随搜索和领先搜索都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其中,跟随搜索的影响为42.3%,领先搜索的影响为25.1%。因此,对于后发追赶型企业,采取跟随搜索策略,通过逆向工程、模仿创新进行技术学习和追赶似乎是一种更有效的途径(胡畔等,2017)[9]。第三,在利用平行知识搜索推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突破性创新能力仍是不可忽视的关键中介。平行搜索通过影响突破性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这进一步证明了企业能力观,即简单的知识堆积并不必然导致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的提升(Eisenhardt和Martin,2000[34];眭纪刚、张芳,2015[21])。特别是对于已进入技术跨越后期的企业,应更多关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仅仅关心创新绩效本身(贺俊等,2018[35];胡畔、于渤,2017[36]),对搜索得到的知识加以整合、集成,并转化为企业创新能力,能创造更好的绩效。第四,平行搜索影响突破性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受到技术跨越进程的调节,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对于跟随搜索来说,在技术跨越前期,跟随搜索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为0.504,在技术跨越后期,这种影响弱化到0.291;对于领先搜索来说,在技术跨越前期,领先搜索对企业突破性创
新能力的影响为0.204,在技术跨越后期,这种影响增强为0.515。这表明:在技术跨越前期,由于企业知识存量少,创新水平低,能力基础薄弱,因循领先企业的能力成长路径,进行渐进式知识积累,更有利于企业快速提升创新能力;而到了技术跨越后期,由于企业知识储备大量增加,基本能力不断强化,打破现有知识域的领先搜索,更有利于提升突破性创新能力。
图3 不同技术跨越阶段跟随搜索对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图4 不同技术跨越阶段领先搜索对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表4 技术跨越进程的调节效用检验结果
2.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技术追赶、知识搜索和创新能力等相关理论
第一,弥补了跨界资源搜索研究的不足。以往研究都未能揭示后发追赶情境下,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特殊规律。研究发现,追赶企业的平行搜索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间接两条路径,以复制、模仿为主要手段的跟随搜索,通过识别和捕获主流市场机会,通过资源“巧”配,进行渐进式创新,对产品进行差异化改良(许晖、单宇,2019)[37],能产生大于领先搜索的直接绩效;而领先搜索对突破性创新能力的贡献更大,进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间接作用更大。从短期看,跟随搜索能产生更直观的创新效益;但从长期看,领先搜索更有利于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成长,从而会产生更大的创新效益。
第二,研究揭示了突破性创新能力在跨界搜索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发现了突破性创新能力是桥接资源搜索和创新绩效的关键中介,揭示出平行搜索影响企业创新的完整路径,为动态能力理论做出增量贡献。研究表明,跨界知识搜索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不会毕其功于一役,知识搜索不仅可以直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也可以通过增强突破性创新能力间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对企业创新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追赶企业既要积极获取知识和信息,巩固发展资源基础(张文红、赵亚普,2013)[6],也需要不断强化创新能力,取得长期竞争优势(Lavie,2006[38];雷家骕,2020[39])。
第三,探讨了搜索时机与企业技术跨越进程间的关系,研究了在不同技术跨越阶段,跟随搜索和领先搜索对突破性创新能力影响路径的演化,丰富了技术跨越、跨界搜索和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技术创新是一种复杂性活动,创新能力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复杂学习,影响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也随时间而变化(路风,2019)[40]。跟随和领先两种搜索策略对突破性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处于技术跨越早期和后期,由于面对的知识基础、技术条件和市场地位不同,跟随搜索和领先搜索战略的影响也在发展变化。
研究结论对创新型企业管理实践具有重要启示。第一,提示企业管理者,在对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进行开放式搜索过程中,要处理好跟随战略和领先战略的关系。整体看来,跟随同行和领先发展都很重要,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二者不可偏废;但是二者也各有侧重,跟随搜索能产生更直接的创新成果,而领先搜索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贡献更大,对未来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的作用更大。第二,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知识获取与能力发展同等重要。一方面,企业要不断瞄准技术和市场,不断获取新的知识资源,实现开放式创新;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寻得知识与企业常规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使这些知识资源产生更大的作用。通过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提升,获取长期绩效(张凤兵、王会宗,2019)[41]。第三,在探讨企业知识获取与能力开发过程中,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进程同样重要,不可忽视。在技术跨越前期,企业要重点进行跟随搜索,紧盯领先企业,吸收、复制、模仿领先者经验,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在技术跨越后期,企业要重点发展领先搜索,大胆突破现有的知识域,克服“认知锁定”,发掘新技术、争夺新资源、抢占新市场,全面提升突破性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
研究揭示了平行搜索促进企业创新的路径,但仍存在部分研究局限。第一,仅采用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后续可采用面板数据;第二,企业创新能力可以包括突破性创新能力和渐进性创新能力,这项研究并未考虑后者,未来的研究中将把这一变量同时引入模型,来考量平行搜索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完整路径;第三,技术跨越共分四个阶段,目前的研究只就前期和后期两个主要阶段进行探讨,未来的研究将对起步、追随、同步、领先四个阶段的资源搜索、能力优化和创新提升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