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背景下企业税负对创新的影响研究

2020-11-20 11:35:16邓力平王智烜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税收政策税负市场化

邓力平 何 巧 王智烜

(1.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2.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进入新时代。以全面“营改增”为代表的结构性减税降费、以“六税两费”减免为代表的普惠性减税降费以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的减税降费相继出台。这些都是党中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统筹全局做出的重大制度安排。应当看到,在保证必要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税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扭曲,降低对企业和个人等市场微观主体的整体税负,这体现了新时代“为民轻税”的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税收上的最新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经历着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发展,必须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中的主体,要利用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促使其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2020年我国将落实2.5万亿元的减税降费规模,这将有效降低企业税负水平,提振企业利润,为企业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三个方面:一是考虑税负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二是研究企业税负对不同类型专利产出的影响,三是讨论企业在异质性企业和不同地区市场化程度下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税收政策与企业创新

国内外关于税收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角度:一是针对研发(R&D)的税收激励或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如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二是研究单一税种或某几个税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如增值税转型或“营改增”、个人所得税、环境税等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观点分为税收政策促进论、抑制论和无关论。

从创新投入的角度来看,税收优惠能够降低企业的边际成本,激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实证研究表明税收优惠和税收抵免能够激励研发投入(Guceri等,2017[1];Hall等,2000[2];王玺等,2015[3];陈远燕等,2017[4]),与未享受R&D税收优惠的相似特征企业进行比较,享受优惠企业的R&D支出费用或支出增长率更高(Yang等,2012[5];李娟,2014[6])。从创新产出的角度来看,税收抵免可以带来额外的创新产出、开发出新的生产工艺(Czarnitzki等,2011[7];Cappelen等,2012[8]),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拥有更多的专利、新产品和科技奖励(兰贵良等,2018)[9],但同时也有研究发现税收抵免并没有以市场上的新产品或获得专利的形式促进创新(Cappelen等,2012)[8]。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异质性,包括规模异质性、产权异质性、行业异质性、税种异质性等(Freitas等,2015[10];李林木等,2014[11];吴锦明,2015[12]),但是研究关于流转税减免和所得税减免激励作用大小的结论并不一致。

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创新投入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李维安等,2016)[13],但税收优惠政策能否通过增加企业研发投入有效促进企业创新仍存在争议。相比用因税收优惠而结余的现金来增加创新投入,一些企业更加倾向于投资厂房类固定资产和设备类固定资产来扩大自身生产,而不是投资于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研发活动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魏紫等,2018)[14]。此外,各项支出的重新标记、R&D税收优惠导致的研发投入成本增加、税收优惠激励政策所扶持的研发项目边际生产率低等削弱了税收优惠应带来的高研发产出,创新成果能否转化具有很大的风险(周华伟,2015)[15]。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创新产出分为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只有实质性创新能够带来企业价值的提高,但税收政策显然导致了更多的策略性创新(黎文靖,2016)[16]。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强化了企业避税的激励,避税激励导致企业报告的研发投入强度偏离真实研发投入水平(吴祖光等,2013)[17],税收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企业的“税盾”(李维安等,2016)[13],一些企业甚至存在研发操纵的行为——这些企业通过“一刀切”的税收政策进行研发操纵,且研发操纵的企业研发投入与未来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数量的正相关性更弱(杨国超等,2017)[18]。

(二)税收负担与企业创新

当前对于税收政策如税收优惠、税收减免以及“营改增”、所得税改革等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已经较多,单独研究企业税负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较少,但是实证研究中,关于税收政策影响的研究通常采用企业税收负担来衡量税收优惠强度,这导致税收负担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和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交叉和重叠。

较高的税收负担不仅会通过减少企业的留存收益和自由现金流等内源性融资的方式,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形成负面影响,还会通过降低企业经营利润率与研发项目投资回报率的方式导致企业削减研发投入(林志帆,2017)[19]。有研究表明较高的公司税在降低创新激励和抑制冒险方面有促进作用(Mukherjee,2017)[20],税收负担对企业研发投资存在挤出效应(吴祖光等,2013)[17]。但也有学者认为税负高会促进企业创新,如果研发费用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被认定为可抵扣的费用,税收可能就不会从负面影响企业创新,由于研发费用的“税盾”作用,更重的税收负担会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研发进行避税(林志帆,2017)[19]。

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同、与政府关系的差异等原因,税负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体现出异质性特征。对于不同规模和不同成长性的企业来说,其战略、资源、成长能力等均存在差异,大规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强,同时注重长期高质量发展,税收政策会产生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激励效果。对不同地区的企业来说,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不平衡、文化与市场竞争意识存在差异、企业创新意愿意识不同,税收政策的激励效果也不同(袁建国,2016)[21]。此外,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影响也存在差异(黎文靖,2016)[16]。

在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背景之下,迈向创新驱动国家需要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创新活动中来;同时,对创新有影响的税收优惠不仅局限于针对研发创新,其他税收的减少也会影响企业决策。因此,对于企业总体税收负担与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越来越重要。

(三)税负对创新的影响机制

第一,现金流和融资约束角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离不开大量资金、设备和人员投入,其中最主要的是资金,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可以代表其可自由支配的资金状况,现金流越充裕,企业越有能力和意愿进行创新活动。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相当于直接给企业节省了当期现金流,也就意味着企业当期现金流和可支配自由现金增加。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创新活动资金基础,同时税收政策(如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鼓励企业购买技术设备、引进技术人员和新技术等于技术创新活动中,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数量和质量。

相反,企业资金限制会导致企业创新活动不足。创新所需的资金不仅要充足,还要持续且稳定,一旦资金受限,创新活动很可能中断甚至停止。创新活动因其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高融资成本和高调整成本,企业创新受到严重的外部融资约束,因此企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部融资(Hall,2000)[2]。营运资本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平滑作用,且融资约束越大,营运资本的平滑作用越明显(鞠晓生等,2013)[22],适度减税可以减弱企业内部资金的波动,有助于稳定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

但创新如果仅仅依赖于内部融资,将减弱其稳定性、提高其风险性,因此拓展外部融资渠道也极为重要。作为政府支持形式之一的税收激励发挥其信号作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或者风险投资者发送信号,减少信贷软约束、吸引风险投资等进入企业,缓解创新活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一来,金融市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增强,企业能够通过外部融资渠道的拓展突破其技术创新的资金瓶颈(刘放,2016)[23]。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减税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依赖外部融资即融资约束得到缓解的上市公司投入更多于创新活动之中,并获得更多的专利产出,实证研究也证实融券等方式促进了企业创新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郝项超,2018)[24];且金融市场的支持和风险投资的进入,对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和增加创新产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

第二,成本和收益角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成本包含购买技术设备、研发新技术、引进和培养技术人员等,包含创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实际成本支出和未来潜在成本。在企业所得税中,涉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职工教育经费部分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优惠力度越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资本使用成本就越小。在增值税中,由于增值税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即征即退、免征技术转让等增值税、进项税额加计抵减、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免征增值税、税率下调等税收优惠,全面降低了各个环节的成本,增加预期收益。

创新的不确定性存在于创新研究、开发、生产、成果转化等各个阶段,创新的方向、进度、市场化程度等均难以预料,可能导致企业无法获得预期收益。此外,由于创新存在正外部性,创新成果外溢,企业难以获得因创新成果带来的全部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手段能够为企业减少不确定性:一方面,通过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为企业承担一部分技术创新风险,减少企业创新成本,在能够预期到风险补偿的情况下,企业承担风险的意愿会随之增加;另一方面,通过对创新成果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政府放弃部分税收收入让渡给企业,增加企业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提高投资回报率,激励企业追加在长周期、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项目上的投资,企业创新活动得以扩张。

图1 税收负担对企业创新作用机制

第三,寻租和研发操纵角度。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其导向性会引导企业将资源投入到政府扶持的项目当中,但这不一定是企业自身想要进行的研发项目或者市场需求的研发项目,导致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资源错配。此外,在减税的政策激励下,企业有动机进行研发操纵或者“寻租”行为(杨国超,2017)[18],导致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研究假设:

假设1:税负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减税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

假设2:税负对不同企业性质、地区市场化程度等企业存在异质性,即减税对非国有企业、处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的企业的激励效果更显著。

假设3:减税对创新产出的质量影响有差别,对价值贡献、技术含量更低的非发明专利激励效果更显著。

三、我国企业税负与创新的实证研究

(一)实证模型与变量设定

通过文献回顾,在理论研究层面和实证研究层面考虑控制变量的选择,建立本文的基本模型如下:

回归方程(1)中,i表示企业,t表示年份,被解释变量INNOi,t为创新衡量指标,根据研究的不同,分为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其中创新投入包含研发费用自然对数(RD),创新产出包括总专利申请数量(Patent)、发明专利申请数量(Patent_i)、非发明专利申请数量(Patent_u);解释变量为Taxburdeni,t,即企业税收负担,参照刘骏(2014)[25]方法,用支付的各项税费和收到的税收返还的差值与营业收入的比值来衡量;Xi,t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财务杠杆(Lev)、企业规模(Size)、无形资产比重(IAR)、盈利能力(ROA)、高管研发背景(RDB)、政府补助(ln Subsidy)、企业年龄(ln Age)、股权集中度(OS)等(具体定义见表1),β表示这些控制变量的系数。μ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ω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个体和时间而改变的随机扰动项。本文样本为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2-2018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Wind、CASMAR和CNRDS,部分缺失数据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手动录入。对原始数据进行以下处理(见表2):第一,剔除ST、∗ST等样本和期间退市样本;第二,剔除金融和房地产行业样本;第三,剔除IPO效应;第四,剔除核心财务数据不完整的企业;第五,对数据进行1%和99%的缩尾处理。

表1 变量定义

(二)税负变化对创新的影响

表3报告了企业税收负担对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结果。列(1)为企业税负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列(2)为企业税负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从控制变量上来看,企业规模、高管研发背景和政府补助均对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企业规模越大、高管中有研发背景的人员占比越高、获得的政府补助越多,企业越倾向于投入研发资金并获得专利产出;从主要解释变量企业税收负担来看,企业税负与创新投入和产出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显著,可见,企业税负的降低有助于促进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为进一步研究税负变化对不同专利的影响,参照黎文靖(2016)[16]的做法,将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和非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相比较而言,发明专利的审查方式更严格、审查标准更高,因而技术含量也更高。发明专利和非发明专利的结果分别列示在列(3)(4),企业税负与非发明专利在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对发明专利的影响并不显著。结果表明,在减税背景下,企业税负的降低有利于创新产出数量的增加。但在追求数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质量的提高,这与我国企业在基础领域等关键技术行业存在一定短板的现实相符。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3 企业税收负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三)异质性分析

1.按企业产权性质分组回归

企业由于自身产权性质的不同,其面临的市场环境、资源条件、政治关联、融资约束等存在差异,税负变化敏感度和税收政策激励作用会有所不同。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和融资约束,更加需要通过长期的技术创新来获得发展动力(袁建国,2016)[21],表4报告了按企业性质进行分组的回归结果,从结果来看,企业性质确实影响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税负降低能够显著增加国企的专利产出和非国企的研发支出。

表4 按企业性质分组:企业税负与技术创新

2.按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分组回归

参照李建标(2016)[26]的做法,将企业按照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将总样本分为高、中和低三组,地区市场化程度依据(王小鲁,2018)[27]的做法,按省份将2012-2017年市场化程度平均值进行分类。表5报告了按照地区市场化程度进行分组的回归结果,税负降低能够显著促进所在地地区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和产出,而对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处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税负降低对其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大。

表5 按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分组:企业税负与技术创新

(四)稳健性检验

第一,企业的税负降低对企业技术创新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性。企业税收发生变化后,利润总额的时滞期为一年(张安永,2018)[28],如果上述结论成立,则税负下降,企业的收益存在时滞性,那么企业能够用来进行技术创新的资金也将存在相应的滞后期。将解释变量替换为滞后一期的企业税负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稳健性检验(税负滞后)

企业滞后一期的税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显著为负,且与表3、4、5的结果基本一致,即税负对创新的影响确实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比表3中列(1)(2),方向和显著性结果一致,且显著性有所提高,而税负对创新产出影响的显著性减小,但仍是显著的,因此,企业税负的下降有助于增加创新投入和产出,且存在滞后性,尤其是显著影响了研发资金的投入。对分组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对比表4,国企和非国企的税负对研发投入的结果一致;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上显著性结果有所不同,国企由在1%水平上显著变为不显著,非国企由不显著变为在10%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企业税负下降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但对于国企和非国企的影响存在时间的差异,说明国企能够比非国企更快地获得政策信号并做出创新决策、提高创新产出。对比表5,显著性水平及方向基本一致,企业税负显著影响所在地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对市场化程度更低的企业创新影响不显著。

第二,更换创新产出变量。考虑到企业申请的专利不一定都能够获得授权,或一个项目申请多次,获得数量则能够确保企业已经获得专利授权,因此将变量专利申请替换为专利获得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其中Patnet1表示专利获得数量(ln(专利获得数+1)),Patent1_i表示发明专利获得数量,Patent1_u表示非发明专利获得数量。

表7 稳健性检验(专利获得)

由结果可知,企业税收负担和创新产出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存在滞后性,将专利分发明专利和非发明专利来看,企业税负对非发明专利影响显著,对发明专利影响不显著。对比表3,显著性和方向一致,与专利申请和获得的关系也是一致的。

第三,由于上一期的创新投入和产出可能会影响当期的创新水平,同时企业税负和技术创新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采用系统GMM进行回归,模型如下:

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由列(1)(2)可知,企业税负与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显著;由列(3)(4)可知,税负对非发明专利产出的影响比发明专利更为显著。与表3进行比较,其显著性和方向基本一致。从动态效应来看,企业税负动态效应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中;而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前期的投入和产出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即前期的创新投入和产出会激励企业后期的创新活动,反映了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正向效应,当然这种正向作用明显小于1,代表前期创新正向作用是逐步衰减的。

表8 系统GMM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当前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之下,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2-2018年的企业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具体结论和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以本轮减税降费为契机推进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税负与创新投入和产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税负降低有助于促进企业增加研发资金等创新投入,并增加专利等创新产出。而且税负变化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对资金投入的滞后作用尤为明显。减轻企业税负是激励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举措。在本轮减税降费过程中,应抓住机遇,找准重点方向,为企业降成本、增活力,不断提高市场化水平,以确保企业有意愿也有能力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来。

第二,应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和不同的市场化程度实施更有效的税收政策。分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对税收负担变化的敏感度更低,非国有企业对税收变化的敏感度更高,税负降低能显著促进非国企的创新投入和产出,而对国企的创新投入影响不显著。分地区市场化程度来看,税负降低显著促进处于地区市场化成程度高的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和产出。税收政策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企业本身,还取决于当地营商环境。因此,创造更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税收营商环境,让税收与其他政策形成协同作用共同激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创新与活力。

第三,在实施税收政策过程中,要认清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本研究表明,企业高管的研发背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和能力有显著影响,如何利用税收政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内生性有待后续研究的跟进。

猜你喜欢
税收政策税负市场化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草原歌声(2019年3期)2019-10-17 02:20:08
“营改增”条件下建筑企业如何降低税负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新农业(2017年2期)2017-11-06 01:02:2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交通运输类快递业营改增税负比较及对策
中国适度税负水平的估计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企业税负、就业税盾与就业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