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华 , 任红民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 浙江 杭州 311402)
近年来,高职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用户的信息需求与行为已发生了许多变化。2019年1月24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职改方案”)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相继出台,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职图书馆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应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适应,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
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开设地方职业大学,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2006年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到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高职教育实现了从规模增长到内涵建设的转变,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前,国家正面临着新一轮产业革命,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对各种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职教育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国务院2019年年初印发的“职改方案”明确提出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同时也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如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1]。“双高计划”是对“职改方案”的补充与细化,从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院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2]。
高职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应正视服务内容、载体、形式的变化,挖掘用户信息行为的新痛点。图书馆的服务归根到底是能力问题,图书馆转型升级本质上就是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服务体系的重新构建。通过调研归纳,笔者认为,目前高职图书馆还存在以下不足:
高职院校天然具备“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然而,在实际管理模式、岗位设置、业务内容等方面,高职图书馆大多直接套用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做法,对自身的“职业性”思考不充分,对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特征研究不深入;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考虑不足;对教师的服务只是提供基本的文献服务,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及实操技能等资源提供不足,对教师个人的阅读需求也有所忽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图书馆几乎很少将企业作为服务对象,行业资讯、前沿技术等资源服务涉及较少。
高职院校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对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普遍有待提升,不少学校甚至将图书馆作为安置其他人员的福利区。这导致馆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具备专业背景的馆员比例较低,馆员的整体心态与职业认同度相对较低,馆员的职业发展不明确,服务内容相对初级,主动服务的意识较弱。“双高计划”全面实施后,高职图书馆必须提供更为高质量的服务内容。而服务质量的高低,本质上就是馆员能力的强弱。馆员专业技能不足,会导致服务流于形式,难以有效、深入地开展,难以为学校师生提供应有的文献服务、知识服务和情报服务。
高职图书馆属于高等学校图书馆范畴,应当有学术机构的定位。但是,事实上,其学术研究成果是不尽人意的。目前,有关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1)从馆员能力角度阐述服务能力体系建设,如构建阅读推广人、学科馆员等制度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3]70-72。(2)以具体业务为切入点,探索相关服务体系的构建,如不同学者从学科服务、信息素养培养、阅读服务、信息服务、空间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探讨服务水平的提升。(3)从图书馆的价值与职能出发,分析图书馆的服务内涵,构建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及评价标准[4]4-9。但是,大多数高职图书馆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并不深入,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让后续服务质量的提升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要构建科学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必须明确“为谁服务”“服务什么”以及“如何服务”这三个问题。要依据政策文件,明确培养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并以此作为服务对象;要依据政策的具体内容,明确各项服务的范围、层次与要求,以政策为导向开展具体服务;要依据服务内容,有针对性地完善管理、制度、技术支撑等,为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扎实基础。本课题组构建的高职图书馆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参见图1)。
图1 基于“用户层—服务层—保障层”的高职图书馆服务体系图示
“双高计划”中提到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合作的企业及社会人群等。据此,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生 图书馆服务的学生群体有两类:(1)文件中明确提到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图书馆应该结合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服务和信息素养服务,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第二课堂”,以阅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以信息素养课堂提升学生的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层次的提升。(2)为留学生提供相应的文献及相关服务。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与周边各国间的合作与联系,不少高校顺应形势,与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才培养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图书馆也应该具备国际视野,主动把握文化传承共融的契机,开展阅读沙龙、讲座等文化活动,向留学生展示中国优秀传统与历史文化。
2.教师 高职图书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促进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1)为教师提升专业技能提供学科和信息素养等服务。图书馆应主动深入各个二级学院,追踪教师培养基地培训进展,了解教师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文献信息需求,为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文献资源;同时,应结合各学院专业特色及师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利用馆内创客空间等活动区域,为师生课堂外教学活动提供场地,促进师生在馆内开展实践交流活动。(2)以阅读服务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自身修养。应根据教师自身情况与专业背景,针对他们的阅读需求与信息需求等相关问题,为教师提供精准的个性化阅读服务,并定期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推荐书目。
3.学院及学校 高职教育应该为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而,高职图书馆也应为学院、学校提供支撑国家及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信息服务。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就意味着图书馆应该把新工艺、新技术等多元载体文献进行有效整合,为各学院提供专业建设所需的文献资源支撑。
4.企业 为实现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高职图书馆应主动走向企业,深入沟通了解行业企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盲点,提供国内外领先技术、专利成果、最新科研成果及转化情况、行业专家等信息,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情报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智库作用,提高校企合作的粘合度。
5.社会人员 高职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是其社会职能的体现,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为此,图书馆应该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逐步扩大向社会开放的程度,为农民、职工、社区人员等社会人士提供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公众终身学习的习惯[5]1-5。
依据上述服务对象与政策要求,为适应“双高计划”建设的需要,高职图书馆应开展阅读服务、信息素养服务、学科服务、行业信息服务、文化空间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服务。
1.开展精准阅读服务 (1)明确用户需求。高职图书馆应根据用户专业、兴趣爱好等数据,建立阅读画像,定期进行读者阅读数据、检索数据、评论留言等情况分析,追踪读者阅读偏好,掌握用户动态阅读行为数据。(2)做好馆藏资源分类。将纸电资源分为专业文献、休闲阅读文献、技能考试资源等,将合适的资源推荐给需要的用户,以节约用户查找文献的时间,提高资源的利用率。(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拓展信息素养服务内容 传统信息素养课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技能、信息应用能力等。图书馆应关注师生分析、运用、展示信息的能力,从信息运用角度重新审视信息素养服务。(1)向用户及时宣传现代技术与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不断提高用户的信息意识和移动终端深度阅读能力。(2)加强用户信息美感培养,将数据可视化、思维导图等提升信息展示能力的元素纳入信息素养服务,提高师生的信息时代审美力。(3)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理智对待网络信息。
3.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学科服务流程 高职院校的学科服务应兼顾学术研究与行业发展,根据学校专业设置、重点学科、科研项目等的分布情况,以及科研、教学、生产、实训、技能考证等的应用实际,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中外文科研数据库、行业信息库,挖掘行业前沿技术、领军人物等内容。应建立全程跟踪的专业学科馆员制度,提供主动、交互、深入的专业信息服务,将学科服务、行业信息服务嵌入科研、教学、产学研的各个环节。
4.创新以行业信息为主的信息服务 传统参考咨询服务大多基于馆内纸电文献开展,对行业信息的关注度不高。图书馆应定期到各企业、各学院走访,畅通咨询渠道,借助资源与专业优势,向企业与学院提供国内外发展前沿、竞争环境变化、科研成果、市场跟踪、专利信息等情报咨询服务,为学院专业建设、学校发展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并在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情报服务产品与服务体系,由浅入深地逐步完善信息服务内容。
5.深化文化空间服务 信息环境下,多元资源载体往往会引发读者的分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职图书馆应增加不经常到馆用户与文献资源的“曝光机会”,将图书馆空间服务分为馆内和馆外两部分,同时兼顾新技术与文化两方面元素。馆内空间设计应将用户多元信息需求与本校历史文化元素、校训校风精神等元素相结合,强调本校职业教育的文化特色,从环境建设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根据馆藏特色和用户入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重新布局。馆外空间建设应积极向用户靠拢,在实训基地、教室、宿舍等人流集中地带设立阅读角、阅读屏,推广掌上移动图书馆APP,设置自助借还机等,不定期到宿舍、办公室等地宣传推广优质馆藏资源,提高用户阅读意识。
6.持续推进社会服务 图书馆应逐步拓展社会服务面,不断将服务从校内向校外延展。(1)将服务渗透到本校非在编人员。在他们的休息时间开展图书推荐、信息技术体验、阅读沙龙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2)向周围居民开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信息服务。积极开展知识下乡活动,打造品牌讲座栏目,与当地图书室合作,开通资源共建共享,向当地推送最新的职业技能、农业技术、科学技术知识等资源。(3)面向企事业职工,开展技能再培训教育。邀请学院专业教师开设短期培训班,优化掌上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软件,促进职业技能学习,畅通咨询渠道,及时解决职业技能学习疑问。
1.以馆员能力保障服务质量 高职图书馆应构建完善的馆员培训体系,结合图情专业开设课程,将培训内容分为通识课与专业课,为不同专业背景的馆员制定相匹配的培训方案;根据业务内容开展阶梯式认证制度,提升馆员的荣誉感与认可度;优化内部激励机制,提升馆员素质,增加馆员凝聚力与活力;培养馆员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提高服务质量。
2.以资源建设稳固服务之本 在资源载体上,高职图书馆要做好“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的馆藏体系,将馆藏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盘活馆内资源;整合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文献元数据,为实现“纸电”资源同步使用奠定基础。在资源内容上,馆藏体系应突出学校专业特色、满足师生阅读需求、彰显校园文化精神与地域文化特色。
3.以数据思维搭建技术支撑 在硬件设施上,应优化现有设备,引进人工智能机器人,开设先进设备体验区;在应用技术上,应升级更新网络架构、图书馆管理系统、图书馆官网、移动图书馆终端等系统软件,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应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功能,深入分析读者信息行为、阅读行为,精准定位需求,提升服务体验。
4.以制度建设保障服务品质 应构建灵活、联动、弹性的多部门馆员渗透机制,并把它纳入部门综合绩效考核,全面、清晰、客观地评价高职图书馆服务,促进其良性发展。应注重用户评价与反馈,做好服务过程中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监督, 保证服务流程各环节的资源得到充分共享,提高服务质量。
总之,“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图书馆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创新服务体系,深化服务内容,才能在新一轮的变革中找准自己的发力点。希望本研究构建的“用户层—服务层—保障层”三维一体服务体系,能够为解决目前高职图书馆服务能力较低的问题,对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模式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