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受助生职业能力提升帮扶研究*

2020-11-20 02:07任维燕韦小双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个体精准院校

任维燕 , 韦小双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a.学生工作处; b.纪委办公室, 江苏 南京 21003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的受助生人数不断上升,目前已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20%左右。受助生群体一直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其就业问题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提出了教育专项精准扶贫计划。所谓“精准扶贫”,即主要针对贫困群体,通过采取精准的治贫方式或渠道帮助其脱贫致富。教育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物质经济方面的扶助,更重要的是精神和能力方面的帮扶。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受助生帮扶机制,尤其是在受助生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但是,对于受助生,除了培养其从事岗位的专业能力,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及时了解受助生在职业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从教育精准扶贫的视角探索受助生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对于受助生本人及其家庭实现脱贫意义重大。

一、受助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内涵

1.职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个体将自身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在一定的职业工作或情景活动中进行类化迁移,并不断发展和整合,形成完成某项职业任务的综合能力。它是个体从事职业的显性及隐性多种能力元素的集合体[1]25-27。学界对于职业能力概念的研究很多,本文的职业能力概念框架主要基于张弛的研究界定:根据个体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的发展轨迹,将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生存能力、职业生长能力和职业生成能力三个维度(参见图1)。这是一个需要个体在职业活动中不断发展与实现的过程性概念[2]22-24。其中,职业生存能力即个体在职业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岗位基本能力,是个体职业能力的基础生长点,包括所在行业的通用能力和自己岗位的专业能力,具体通过个体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显现出来;职业生长能力即适用于多种职业或岗位的能力,是个体在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适应产业升级、行业变更、岗位轮换以及应对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等情况的综合性、发展性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交流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等等;职业生成能力是个体职业能力的最高层级,它是个体基于自身职业生存能力和职业生长能力不断形成的职业价值观和思维态度,实质上是个体从“职业人”发展为“完人”的一大体现,主要表现为形成追求真善美价值取向的职业人格,具有“求真”“向善”“审美”的思维态度和价值观念。

图1 职业能力结构图

2.高职受助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本质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各种专业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3]38-41,侧重实务知识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升高职院校受助生的职业能力,应着重对其进行未来职业生存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几年的职业教育,使他们能胜任一定的职业活动,符合岗位的实际需求。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本质特征是高教性,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出发,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使其“成人”,即从自然的人转变成社会的人,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价值观,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4]70-78。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高职院校受助生职业能力提升不仅仅是其专门化的职业生存能力的提升,也包含其职业生长能力和职业生成能力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受助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本质在于把握受助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践行能力、个人价值追求以及自我实现的发展轨迹,据此精准识别受助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从而精准确定帮扶内容。

二、高职受助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困境

提升受助生职业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帮助受助生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当前,高职院校已将提升受助生职业能力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影响,高职院校的受助生职业能力发展工作存在一定的困境。本文主要选取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受助生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来了解受助生在职业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职业认知相对保守 调查发现,受助生的职业目标总体是比较明确的,接近七成的受助生表示毕业后会直接工作,只有少数人明确表示毕业后会继续深造。与非受助生相比,他们的职业选择相对保守,如职业选择时很少将个人兴趣作为择业优先考虑的因素。不少受助生在选择学校及专业时,听取了老师、家长或亲朋好友的意见,主要是从未来是否好就业这个角度去考虑。因此,多数受助生表示,毕业后会直接工作。选择就业单位时受助生更倾向于稳定型的单位,对发展前景好、挑战性大的工作或单位接纳度不高,选择创业的更少。同时,受现实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为了毕业后尽快顺利就业,受助生的学习目的性很强,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会付出更多努力;另一方面,为了急于摆脱现有的生活状态,部分受助生只是将工作作为谋生或改变生活状态的工具,从而忽略了个人兴趣及个人发展的长远规划,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受助生也会受周边人的影响,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缺少其他方面(职业生长能力、职业生成能力)的考虑,表现出一定的从众性、短见性和保守性[5]5-10。

2.职业行为选择存在误区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应用性、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不少受助生选择高职院校,一方面是因为个人成绩达不到本科标准;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毕业后好找工作的考虑。受访中,有部分学生反映:尽管自己的高考成绩超过了本科分数线,但出于铁路院校好就业的考虑,还是选择了本校。受助生入学后,会尽快适应校内外环境,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他们会对自己的专业及未来职业发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但是,对于如何尽快地改变自身当前的经济状况,往往是不少受助生首要考虑的焦点问题。于是,有部分学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外出兼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一半以上有兼职经历。为了兼职,他们放弃了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的机会,甚至放弃了可以提升自己职业技能的职业大赛机会,等等。他们认为,兼职就是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但却忽略了自身所学专业职业技能的长效发展,影响了后期职业发展的动力和上升空间。

3.正负心理矛盾并存 与普通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受助生的就业心理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性: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并存[6]52-54。调查发现:(1)自信心理与自卑心理并存。受助生被家庭寄予厚望,学习勤奋,吃苦耐劳,做事有准备,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就业自信心。但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他们的内心潜藏着自卑。一旦就业过程受挫,就容易对自我能力进行否定,消极应对就业竞争,甚至逃避就业选择。(2)独立心理与依赖心理并存。受助生的职业目标相对明确,他们深知自身可利用资源有限,必须通过自我努力、自立自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但长久的受助状态易让他们强化“弱者角色”,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依赖心理,更期待直接的、现成的就业扶助。(3)乐观心理与焦虑心理并存。在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与关爱下,受助生怀有感恩之心,易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他们对国家政策、就业前景等持有乐观肯定的态度。但一些现实因素,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毕业生人数增多”等导致的就业问题,也容易诱发受助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4.职业梦想践行相对乏力 调查中,有不到一成的受助生表示,自己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以及梦想来选择未来的职业。大部分受助生则表示,出于现实情况考虑,他们会结合专业以及市场需求,先找到工作再说。尽管有部分受助生曾经有过创业的想法,但是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毕业后他们往往先不会考虑创业。受助生这样的选择也实属正常:一方面,他们的社会关系单一、社会资源贫乏,身边多数亲友从事“一般劳动”,无法为他们在就业信息获取、就业扶持政策解读以及就业机会推荐等方面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他们的职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状况的禁锢,他们对自身职业能力缺乏信心,其职业梦想在现实面前践行起来自觉乏力,创业、从事新兴行业等在他们眼里都成了高挑战性选择,他们对通过践行职业梦想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缺乏一定的自信和勇气。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受助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建议

通常情况下,一旦提到“精准扶贫”,人们首先会想到对扶贫对象进行经济(资金)支持,帮助其提高收入水平,解决其物质层面的困难。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治贫方式,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识别,然后对其进行精确帮扶,并实行精确管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帮助扶贫对象更好地提高生存、生活、生长的能力。因此,对于受助生,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解决更深层次的弱势问题,更好地提升其职业能力。

1.高职院校应强化励志感恩教育,激励受助生坚定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个体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定位和追求。科学的职业理想可以为个体在选择职业时提供正确导向,为个体取得职业成功、事业成功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受助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只是在现实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一些职业理想被隐藏起来了。因此,学校应该强化励志感恩教育,通过选树励志成才典型,激励受助生正视自己的职业理想,让他们在认识并逐步深入了解职业世界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认知自我、探索自我,厘清自己对未来从事职业或岗位的真实态度;引导受助生知恩、感恩、报恩,更加主动地了解在职业岗位中如何将自己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在合理的期望值范围内,结合自己的职业理想设定最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回报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

2.高职院校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推动受助生提升职业技能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基于自身个性特点,结合对主客观环境因素的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人生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个体找到理想职业的重要基础,既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又要体现规划者自身的发展需求,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才能激发其内在动力。因此,我们要引导高职院校的受助生将学业、实践与未来职业发展联系起来,不盲目、不从众、不短见,根据未来发展做出理性职业规划。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对受助生进行职业倾向性测试,综合分析他们的兴趣、特点及能力;同时,基于行业和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预测职业发展走向和趋势,通过比对分析,将受助生定位在最能发挥他们特长的位置上(即最佳职业奋斗目标),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事业,并为之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引导他们把业余时间用在自己设定的职业领域,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职业技能,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自助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3.高职院校应立足心理脱贫帮扶,引导受助生增强职业自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开创脱贫攻坚工作新局面要坚持对症下药,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提升受助生职业能力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方式,对受助生进行心理脱贫帮扶,而且,这种帮扶应该是提升其职业能力发展的重点。高职院校要有专人(辅导员或职业指导教师)与受助生加强情感交流,了解并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态:(1)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受助生从思想和心理上先淡化“贫困意识”,鼓励他们树立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的职业信心。(2)通过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受助生改变错误认知,尤其是职业发展方面的消极心理,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和精神上的贫困才是未来职业发展中最大的困境。(3)通过教育引导,转变受助生求短期高薪、求稳定的择业心态,让他们基于未来发展看待择业问题,减少择业束缚。(4)通过制定激励措施,帮助受助生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学习职业能力提升技能,树立自觉“脱贫”意识。(5)还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挫折教育,帮助受助生增强职业挫折承受能力。总之,可以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受助生增强内生动力,提高职业自信,使贫困生帮扶工作达到既“输血”又“造血”的效果。

4.高职院校应通过就业创业帮带,助力受助生实现职业梦想 受助生渴望毕业后尽快就业,以改变贫困处境;也渴望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以增加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的勇气。高职院校应通过就业创业帮带助力受助生提升生存能力、生长能力和生成能力,具体可以采取:(1)实时创新职业指导课程,通过对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实务、创业指导等内容进行模块化讲解,丰富受助生的职业理论知识基础。(2)开拓实践锻炼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开展产学研校企合作项目、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以及就创业能力专项培训等,让受助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有意义的活动上,让他们在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信息处理、组织管理及团队合作等能力方面都得到锻炼,熟悉并掌握通用的职场技巧和职业技能。(3)加大受助生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完善受助生的就创业优惠政策。对于创业的受助生,政府和学校可联合设立专门的受助生创新创业基金,在创业前期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场地支持、担保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总之,应该通过就业创业帮带,提升受助生职业能力,助力他们实现职业梦想。

总之,高职院校受助生占比不低、人数众多,提升其职业能力不仅对受助生个人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更长远的意义。因此,基于精准扶贫视角,高职院校在物质方面保障受助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帮助受助生提升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尤其是他们的职业生长能力和生成能力提升,通过精准培养和管理,为受助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帮扶,以期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猜你喜欢
个体精准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