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力丽
高邑县第三中学
做为一名基层的中学语文老师,我对学生的习作水平较为关注,在日常教学中也给予了一定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这里结合我的教学体会,特别从作文评改的方面,谈一点我的看法:
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教学安排上,每周都安排有两节的作文课。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是,隔周安排作文写作,隔周安排作文讲评。因为我们老师需要用一周的时间来批阅学生的作品。这也是讲评前必须做的一步。否则,我们的讲评就缺少针对性。
但恰恰是这种传统的沿续到今天的作文写作与讲评方式,严重制约的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为我们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了一个人对几十名学生的作品的“指手画脚”。
试想:作文是一个人内心真实感情的表达与表露,作为一个老师怎么可能能够准确洞察每一名学生的内心世界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受到他所接受的成长环境,与他所接受的教育,与他所经历的生活密切相关。加之,老师与学生的年龄等方面存在的代沟等情况都决定了老师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不能对他的作品准确定位与把握。所以评改就无从谈起。
但有一点是可以的,就是老师对学生作文的遣词造句,结构等是有评论的水平与资格的。
这些因素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作文评改,要进行大胆的创新。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创新呢?
多年来,传统的作文课堂是两节课时间,写一篇自己的作品。即:学生在两节课的时间里都在专注自己的创作,而无时间去与同学等交流。这里,需要讲的是我们走入了一个误区:一是作文课堂不是考试,二是两节课的时间与考试时作文的时间要求,很明显是不对等的。
所以,我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针对初中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作文的基础有情况下,将作文课改革成了三个阶段:一写二评三再写。第一节作文课,学生独立创作,第二节作文课学生相互评改,课下自己根据学生相互评改的情况,完成自己的最终作品。
那么,老师的作用怎样体现呢?老师在学生二次创作后,将学生作品收集上来,一一评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老师的评改主要是对学生作品整体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再修剪,使学生的作品再上一个层次。
这就实现了分层评改,即:学生评一次,老师评一次。
经过一段时间工作的开展,学生对作文评改有了全新的认识,因此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大胆评议、修改,还能在课堂外积极修改作文,逐步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另外,我们还应当为学生设立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来正确引导学生的作品创作与展示。
在充分发挥教师的评改导向作用的同时,我创建了“班级作文”的公众号和“胡老师的桃李”公众号作文展示平台,把学生优秀的作品上传到网上,然后利用平台的打赏功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和评改的热情,也使家长参与进来,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一篇好的作品,的确是改出来的。要想改好一篇文章,我觉得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错字、别字;病句;主题的合理性。针对这三方面“个个击破”。通过评改,学生作品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写错字现象逐步减少;病句明显下降;卷面更加整洁;遣词造句更加准确;习作内容切合要求;习作结构更加有条理性。
通过作文评改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写作欲望,老师要求他们一周写一篇生活作文,可班里很多同学都能主动多写几篇作文交给老师批阅,这些同学都曾高兴地表示:“写作文很有趣”、“我喜欢写作文”等。通过一次次的评改活动,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喝彩、鼓励与指正中,把同学们的写作兴趣一次次推向高潮 ……写作文不再是同学们的一项艰巨而令人头疼的任务,而是一项十分有趣的学习活动。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自能作文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学们写作着、评改着、快乐着,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提高较快,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多名学生的作文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
通过这种评改方式学生成了作文批改的主体,他们亲自体验、赏析、辨别,从而培养了写作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采用这种美文欣赏——范文引路——拙文导改——自评互评——改后师评——发布、展示”方式,教师适当引导鼓励,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评改这一环节中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创作欲望,促进他们的写作,形成 “勤写作文―勤改作文―写好作文”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