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芝
张大妈去年刚刚退休,她的儿子是一名医生。年初疫情暴发时,儿子在医院负责抗疫工作,张大妈又高兴又担心。如果哪天儿子值班,张大妈就会更加担心,甚至难以入眠。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儿子的工作逐渐有规律了,特别是他们所在的城市一直没有新冠肺炎病例,张大妈悬着的心就放下了,也不再觉得入睡难了。
入夏之后,张大妈隔三岔五地觉得胃胀胃疼,到医院检查,胃镜、幽门螺旋杆菌检查等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说也奇怪,检查完了,胃部胀痛慢慢地就好了。不过,张大妈又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时不时觉得胸口发闷,像被揪到了一起。难道是心脏的问题?于是,到心内科就诊,做了心脏相关的检查,还顺便检查了肺部,也都没发现什么问题。又过了一阵子,张大妈有时会感到背部发麻,还总是爱叹气。家人又带着张大妈做了全身体检,也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各项指標都非常正常。
张大妈觉得很奇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没病,为什么总是这里那里地不舒服?如果有病,为什么到医院各种检查也没发现问题呢?并且,这些不舒服都是确确实实,并不是装出来的呀。
家人担心张大妈是心情不好造成的,可除了身体不舒服、担心身体出问题,张大妈并没有觉得心情跟以前有什么两样,吃饭、睡眠也都很正常。家人试着带张大妈外出旅游,张大妈也能玩得挺开心的,玩的那几天好像没有抱怨身体哪里不舒服。
后来,张大妈在家人的反复劝说下,抱着最后一点希望来到临床心理科。
听张大妈讲完自己蹊跷的经历,医生给她开具了一些相关的检查。张大妈看着自己的测评结果,有些显示正常,有些显示有问题。最后,医生给张大妈诊断为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
其实,在综合医院,躯体化障碍还被称为“医学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顾名思义,就像张大妈一样,患者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可经过医学检查又不能发现可以解释这些不适的原因,于是患者辗转于综合医院的各个科室,甚至各大综合医院以求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躯体化障碍在女性更为多见,很多患者在30岁以前就出现症状,表现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各种身体不适,可以涉及各个系统或器官,如胃肠道不适、疼痛、皮肤感觉异常等等,常常伴有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当然,明确诊断还是需要医生的仔细甄别。
张大妈为什么会得躯体化障碍呢?
其实,躯体化障碍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相关。在张大妈的诊疗中医生了解到,张大妈的母亲也有类似的各种身体不舒服,持续几十年,只是迫于当时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并没有去检查过,因此,张大妈发病存在一定的生物学遗传因素。张大妈退休前从事护理工作,对身体健康非常关注,以前稍有身体不适就要去医院检查,此外,张大妈性格上也比较敏感,再加之刚刚退休不久,又逢疫情,儿子参与抗疫工作,疫情期间生活受限……这些都可能是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躯体化障碍该如何治疗呢?
一般需要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抗抑郁药对躯体化障碍有轻中度的疗效,但需要坚持治疗;通过心理治疗可以给患者一定的心理支持,帮助识别降低或促发身体不适的日常生活问题等等。
最后,张大妈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开始了治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