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许 隆
从古至今,印章用于印在信件、文件等纸质材料上,作为鉴定、签署、确认等代表组织机构或个人对外的标识和符号。在我国艺术史上,印章与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据考古发现,印章作为一种标记,常出现在名家大师的著书、绘画、书信、诗词等传世作品中,这些印章拥有方圆不一的形态,甚至在印文、材质、印体上也各具风格,个性差异化明显。印章在彰显作者独特气质的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尤其现当代在鉴定作品真伪时,印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史料记载,印章最早出现于黄帝时期,作为简单雕刻的标记工具使用;至战国末期,统治阶级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特命铜匠铸造铜制印章或直接在铜制印坯上进行凿刻,作为权力的象征,称之为玺。自此,印章作为历朝历代统治者必备的权力象征产物,有着严格的等级使用制度,即皇室统治者所用称为玺,大臣所用谓之印,也出现过私人用印,不过一般仅供贵族使用。
随着社会发展,印章的大量使用,人们开始在字体、篆刻、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和美化,同时也在不断寻找好的、适合的制印载体。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在唐朝出现了大量以金、银为材质的金属印章,比如人们所熟知的因收藏和玩赏书画产生的“鉴藏印”。
“初无人以花药石刻印者,自山农始也。山农用汉制刻图书,印甚古。江右熊(阙)巾笥所蓄颇多,然文皆陋俗。见山农印大叹服,且曰:天马一出,万马皆喑,于是尽弃所有。”此为元末明初的文人刘绩所著《霏雪录》中的一段关于著名画家王冕利用花药石制印的记载,花药石别称花乳石、白云石,产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市一带,属于变质岩类含蛇纹石大理岩的石块,自王冕用花药石刻印风气一开,画家、书法家、诗人、文学家、篆刻家等纷纷效仿,开始利用石材制印,印章石开始流行,在元代末年,许多书法家、画家等的篆刻水平均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以石制印,不仅因为石材取材方便,更因为石材的丰富,品种众多,印章篆刻者逐渐通过篆刻的章法、刀法、雕法等对石材进行比较,区分优劣。几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印章篆刻家们对印章载体更优更好的不懈追求上,发现了以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石和内蒙古巴林石为代表的中国四大印章石,其中寿山石位居榜首,拥有“石帝”的美誉。
寿山石入选印章石榜首,是因为它拥有独一无二的硬度、质地和让其他石头望尘莫及的受刀性。在帝王将相、名人雅士的宠爱下,寿山石印章一直占据着中国印章艺术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造型、印钮、印体、印面等雕刻的诸多细节上都极为考究。
造型上,生活中常见的印章造型有方形、圆形、双连形、多连形等。印钮俗称印鼻、印首,作为印章顶部装饰,大多会雕刻代表吉祥、美好寓意的立体图形,同时人们也喜欢以印纽的形状作为印章的名称。如作品《三个和尚》,笔者在印纽处雕刻三个喜笑常开、憨态可掬的和尚,并以之作为这枚印章的名字,通俗易懂且直观。
印体雕刻上,大体分为边款篆刻和薄意。边款篆刻指印体的文字雕刻,雕刻前先在面上书写行书或楷书,再依书写的字迹用刻刀进行雕刻。明朝篆刻家文彭,他的边款刻印讲究六书且篆文不涉怪诞,他善于向秦、汉玺印借鉴并取长补短,观文彭印,总有扑面而来的秀丽典雅、妍媚清新之风;薄意雕,是一种极薄的浮雕技艺,雕刻刀法流畅,刻画入微,可巧妙地将书法、篆刻、绘画融为一体,达到影影绰绰的意境。在众多篆刻家中,林清卿的薄意可谓是薄意技艺的巅峰,无人可与之媲美,他的薄意雕刻富有创造性,从相石、勒线、剔地到开睨,无不匠心独运,他曾说:“刻当相石,凡石色巧则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则宜山水;以尽石势。下刀之先心开一境,以尽画意诗情。”
印面雕刻,是书法与镌刻相结合的印章制作技艺,是汉字存在的特有艺术形式。由于印面印出的印谱常作为凭证依据,因此历来颇受重视。对于印面篆刻,首先要学好篆书,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好的书法才能有好篆刻。其次要掌握刀法,刀法主要分为冲刀和切刀,雕刻的刀具就是手中的笔,想要雕刻出好的作品,就得采用适合自己的执刀方法,并做到游刃有余、下刀自如,刀法的娴熟可以让文字线条生动多变,在方寸之间创造出动态的美感与情趣。
如果说寿山石之于篆刻家是一场遇见,那么田黄和芙蓉则是其中最珍贵的佳品,它们极致的五彩斑斓和晶莹剔透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文人雅士对它们喜爱有加。
田黄石,素有“一寸田黄一寸金”的说法,有黄、白、红、黑等几种石色,以黄色最为常见,是寿山石中的至尊精品,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具备细、洁、润、腻、温、凝印石之六德,备受清代帝王喜欢,地位显赫。据史料记载,最喜欢用田黄石制作印章的帝王是乾隆帝,其拥有的田黄石印章近千枚,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田黄三链章”就是其中较重要的一枚,该印是由一块田黄石刻制为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因田黄石较为稀有,现今市面上出现了大量以次充好的现象,但始终不得田黄精髓,田黄除了石质绵密、细腻、温润、光泽外,其独有的“纹、皮、格”也是无法仿制的,素有“无纹不成田”“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一说,“纹”指肌里中隐约可见的萝卜纹状细纹,颜色由外而内逐层变淡,“皮”指石头表面裹着的黄色或灰黑色的矿物质,“格”则是在石间出现的红色格纹。
芙蓉石,又称白芙蓉、白寿山。有红、白、黄、青、紫等颜色,石质似脆实凝,似松而实结,硬度较低,其光润质细,透明如脂玉,古人形容其“如脂如膏如腴”,微透明而似玉非玉,手感极好,易上“包浆”。目前馆藏于故宫博物院由上品芙蓉石所制的有康熙帝御宝“御赐朗吟阁宝”,雍正帝用的“壶中元”“和硕怡亲王宝”“膺天庆”印玺等芙蓉石章。
《古兽章》
寿山石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矿藏,从矿石到石雕艺术,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品质,成为篆刻载体的一朵奇葩,伴随着人类的智慧、历史人文的演变,其价值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当各种不同的印刷术在今天已铺天盖地时,人们开始追寻古老的文明,于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建筑修复等一系列对文明的追溯变得重要,印章亦是如此,作为一种高雅的篆刻艺术以其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在小小的方寸间承载了厚重的中华文明,当人们拿着小小的印章盖印时,虽然说是一种标记行为,其实是对文明传承的最佳体现“中国印·世界印”。
寿山石与印章的结合,就是天生的一对。那么,就让我们从小小的寿山石印章中,探访、研究其方寸间承载的中华历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