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磊,王 鑫,韩培辉,李 钢
基于民用客滚船加改装而成的卫勤支援船,主要担负批量伤病员后送任务,在后送途中对伤病员实施继承性治疗、救命手术和护理[1]。笔者所述卫勤支援船是由渤海轮渡客滚船加改装而成。
1.1 客滚船非破坏性加改装方案 以笔者医院自行研究设计非破坏性加改装“渤海翠珠”客滚船为例,生活舱室加改装为医疗舱室,甲板餐厅及会议室能满足医疗活动的展开,舱门大小及舱室至甲板的通道适合担架通行,舱室加改装为 “抢救室”和“手术室”[2]。伤员可从三个方向实施转运,分别是:(1)第 10甲板直升机平台;(2)第 3甲板(主甲板)首跳板由车辆驶入+直达电梯到达客舱层;(3)由第9层甲板吊篮直达客舱层。
1.2 换乘系统 伤员换乘主要采用吊杆法换乘、电梯换乘、直升机换乘、和舷梯换乘4种方式[3],前2种为模块化卫勤支援船主要换乘方式。吊杆法换乘主要用于担架伤员的转运,由于船内电梯空间限制,无法满足担架伤病员的转运,所以电梯换乘主要用于行走伤病员的转运。
2.1 分类组人员配置 接收伤病员时手术组人员(或有急救经验人员)充当分类组人员[4],负责伤病员检伤分类工作,待伤病员分类完成后迅速回归相应组室,承担需紧急救治伤病员的救治工作。具体人员配置如下:2名外科医师(1名兼组长)、2名护士。换乘搬运组12人由船上船员担任,换乘员5名、搬运员7名。
2.2 分类组人员职责 (1)组长除负责分类组整体工作组织指挥外,必要时应参加检伤分类工作,掌握伤病员接收与安置情况;(2)分类军医负责检伤分类及确定分类去向;(3)护士负责协助军医检伤分类并做好登统计工作;(4)换乘组人员在换乘区,利用换乘装置,进行伤病员的换乘;(5)搬运组人员根据分类牌,采用担架、徒手等方法搬运伤病员到各医疗组室。
3.1 合理选定开设位置 在卫生船医疗队整体部署下,视停靠码头具体情况,合理选定开设位置。分类组是医疗队第一个接触伤病员的组室,是伤病员流转的总阀门,因此分类场应设置在码头靠近伤病员换乘装置附近的开阔地域,不宜设在船上甲板区域。原因主要为卫勤支援船是由客滚船等民用船只加改装而成,伤病员由码头换乘到船上需由多个入口同时进行,如在甲板开设,只有经过甲板换乘系统转运的伤病员经过分类场,分类组无法掌握整体伤病员流转情况,如在各个入口设置分类人员势必会造成人员分散、人员不足的情况。
3.2 分类场设置 按2012版 《野战医疗所标准化作业》系列教材要求开设分类哨、车辆调整区、伤病员下车区、分类区。分类场设置见图1。
图1 分类场设置示意图
4.1 伤情评估 海战伤与传统陆战不同,其更容易发生批量伤员,因此对到达分类场的伤病员进行快速、准确的检伤分类,确保伤病员得到及时合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5]。船上舱室及过道狭窄,伤病员流转极为不便,检伤分类方法的选择必须确保时限性和准确性,应尽量避免因分类不当而导致伤员二次流转,因此笔者采用《我军战伤伤情评估和诊断方法的专家共识》中所推荐的简单分类及快速救治法 (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ment,START)[6]评估确定伤病员伤情轻重及优先救治顺序。该评估方法可概括为“30-2-can-do”法则。 其中“30”是指呼吸频率是否超过30次/min,“2”指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大于2 s,而“can-do”指伤员是否可听从命令行走。通过评估将伤员分为四类,即紧急处置、优先处置、常规处置和期待处置,分别为伤病员佩戴红、黄、绿、黑四种颜色的标识,并据此确定伤员救治顺序。
4.2 检伤分类流程 (1)第一步:行动检查。①能走者为轻伤员,标绿标;②不能行走的进行第二步检查。(2)第二步:呼吸检查。①没有呼吸者,需开放气道:仍无呼吸者标黑标,恢复呼吸者标红标;②有呼吸者,如呼吸频率≥30次/min为危重伤员,标红标;如呼吸频率<30次/min者进行第三步检查。(3)第三步:循环检查。①无桡动脉搏动,或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 s,或脉搏≥120次/min,为危重伤员,标红标;②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 s,或脉搏<120次/min,进行第四步检查。(4)第四步:意识状态检查。①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指令者,标红标;②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和执行命令者,标黄标。检伤分类流程见图 2[7]。
图2 START法检伤分类流程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军队均有成熟的检伤分类方法和急救措施,有的已经经过战争的检验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美军的MARCH(Massive hemorrhage,Airway,Respiration,Circulation,Hypothermia)策略和北约检伤分类标准(DIME)[8],其根本核心是准确评估伤情并通过急救技术前伸配置,尽早让伤病员实施损害控制性手术、损害控制性复苏等,促进了战伤救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其中一些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笔者通过大量模拟实战训练,在吸取外军好的经验做法的同时,自行研究制定了适合医院卫勤支援船实际的检伤分类实施方法。卫勤支援船检伤分类工作与在陆地上不同,它所涉及的内容更多、程序更复杂,因受限于海上特殊环境及船体空间限制,伤病员流转较陆地上时间要长、难度要更大,因此不能照搬传统意义上检伤分类工作方法,需要在某些环节进行改良优化,以突破制约伤病员救治效率的瓶颈:(1)合理选择伤情评估方法。检伤分类的核心就是准确、快速对伤病员进行伤情评估,为后续治疗做好铺垫,争取时间。既往采用“简易战伤评分”评估伤情,需要准确测量相关生命体征后再计算赋分,耗时较长,因此,笔者对目前常用伤情评估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比后,选择可以兼顾准确性及时限性的START法,可大大提高伤病员救治效率。(2)科学分组及配置人员。打破传统专职检伤分类,不单独固定设置分类组,接收伤病员时由可以实施紧急救治的外科医师或有急救经验人员临时担任检伤分类工作,分类工作结束后迅速返回相应岗位参加医疗救治工作,这样既能提高批量伤员中重伤员救治成功率,还可减少医疗队编制人数,充分发挥每名医疗队员的救治效能。(3)优化换乘流程。较之陆地上,船上伤病员收容救治,特别是担架伤病员,需要通过复杂的换乘装置才能实现。为把因换乘而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换乘流程需进一步优化。检伤结束后,根据换乘通道的不同特点,将行走伤病员和担架伤病员,分别通过直通电梯和伤病员换乘吊篮等通道,双管齐下,搬运组和换乘组人员密切配合,快速将伤病员送至相应组室进行救治,最大程度减少伤病员途中滞留时间,提升救治时效。
该文所探讨的内容是一般伤病员基本检伤分类工作,是在模拟实战化训练中总结的经验,尚需多次演练和实战检验,检伤分类人员还需灵活掌握、触类旁通,做到“因地、因势、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