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绍能
(漳州市龙文区农业农村局,福建漳州 363002)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属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昆虫,该虫于2000年左右入侵中国[1-4]。由于其具有攻击性强、繁殖力强、扩散力强等特点,红火蚁能迅速在入侵地定殖,并成为一种对市民和生态平衡都具极大威胁的入侵昆虫[5-7]。红火蚁具有高超的避水能力,往往会将蚁巢安置于地面之上,会在栖息地形成大量的土堆,这也是辨认红火蚁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表明,生境的湿度、温度和土壤情况对红火蚁蚁巢密度、迁移规律具有显著的影响[8-10]。然而,笔者在调查中进一步发现,红火蚁的入侵并不一定会在栖息地形成土堆,该虫的营巢方式与生境的地形、土壤状况和植被情况等有一定的关系。为此,本研究以漳州市龙文区为样本,分析生境对红火蚁营巢方式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类型蚁巢的杀灭方式,以期提高红火蚁发生情况调查的准确率以及不同类型蚁巢的杀灭率。
1.1 材料供试药剂:0.1%茚虫威饵剂,0.6%氯氰菊酯粉剂,1%噻虫嗪·联苯菊酯颗粒剂。
1.2 方法
1.2.1 蚁巢类型调查 采用踏查的方法,观察和记录不同生境的蚁巢类型,蚁巢的类型分为土堆型、分散型和隐巢型。其中,土堆型为典型的红火蚁蚁巢类型,有隆起的土堆;分散型蚁巢的特点是蚁巢上方有数量较多的分散的小土(砂)堆;隐巢型顾名思义,蚁巢建于地表之下,仅能从蚁巢入口进出的工蚁判断蚁巢位置。针对隐巢型蚁巢,采用火腿肠法确定蚁巢位置。龙文区常见滋生红火蚁的生境有3类,草坪、坡地和堤坝,可统一区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此外,堤坝上由于防水需求,有采用砂砾填充坝体,因此堤坝土壤类型多了砂砾。踏查时,每种生境每种土壤类型调查蚁巢数量不少于50巢。
1.2.2 蚁巢防治方法 分别将适量的0.1%茚虫威饵剂(红蚁绝),0.6%氯氰菊酯粉剂(杀蚁粉剂),1%噻虫嗪·联苯菊酯颗粒剂(颖壮)投放于不同类型蚁巢周围,其中饵剂投放量为80g∕巢,粉剂投放量为120g∕巢,颗粒剂投放量为120g∕巢。每组试验供试蚁巢数量分别为:蚁巢型20个,分散型10个,隐巢型10个,试验重复3次。投药后7d,用火腿肠法检测是否灭巢[11]。
2.1 不同生境类型对蚁巢的影响踏查结果表明,在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草坪上形成土堆型蚁巢的比例均超过85%,其中黏质土草坪上甚至超过95%,在砂质土和壤土草坪上形成隐巢型蚁巢的比例约10%,在3种草坪上形成分散型蚁巢的比例均低于5%;在砂质土的坡地上形成分散型蚁巢比例超过50%,其2种蚁巢类型比例约20%,在黏质土的坡地上形成土堆型蚁巢的比例最高约70%,其余2种类型蚁巢比例均低于20%,在壤土的坡地上形成分散型蚁巢的比例最少约20%,其余2种类型蚁巢比例均在40%左右;在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堤坝上,土堆型蚁巢的比例均超过60%,但在砂砾土堤坝上,分散型蚁巢的比例约为80%,而土堆型蚁巢的比例却不足3%(见图1)。
2.2 不同类型蚁巢的防治方法由图2可知,茚虫威饵剂对土堆型白蚁的灭巢率接近80%,显著高于对散点型和隐巢型的灭巢率(P<0.0001);杀蚁粉剂对散点型的灭巢率最高约50%,显著高于对土堆型和隐巢型的灭巢率(P<0.0001);颖壮颗粒剂对土堆型和散点型蚁巢的灭巢率均为接近80%(P=1.21),显著高于对隐巢型蚁巢的灭巢率(P<0.0001)。
红火蚁在入侵的适应性极强,能在各种不同的生境,如草坪、山坡和堤坝等空旷地带定居,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能在砂质土、黏土、壤土和砂砾土上营巢。研究表明,栖息地类型会影响红火蚁蚁巢密度和食物组成[9,12],不同土壤湿度也会对红火蚁营巢选择产生一定影响[13]。由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红火蚁更偏好营土堆型蚁巢,土壤类型对蚁巢类型的影响不大;在坡地上,红火蚁营巢偏好随土壤类型变化而改变,在砂质土上偏好营分散巢,在黏质土上偏好营土堆巢,在壤土上并无明显偏好;在堤坝上,红火蚁在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上均偏好营土堆型蚁巢,仅在砂砾土上偏好营分散型蚁巢。说明红火蚁栖息地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共同作用,对红火蚁显著影响红火蚁的营巢选择。由于明确了3种蚁巢类型,笔者采用现今市面上流行的3种红火蚁防治药剂(饵剂、粉剂和颗粒剂),探索了不同类型蚁巢的防治策略,结果表明,土堆型蚁巢的防治可使用茚虫威饵剂和颖壮颗粒剂,散点型蚁巢的防治可采用颖壮颗粒剂,而隐巢型蚁巢的防治仅采用1种药剂很难保证效果。也有研究表明,同种类型药剂对不同生境类型(如草坪、坡地)的红火蚁防治效率差异显著[14,15],但并未涉及不同类型的蚁巢。
学术界一直认为红火蚁的蚁巢特点是隆起于地面的土堆,鲜有报道不同类型的蚁巢,更遑论不同类型蚁巢的防治策略。本研究通过大范围的调查和长期的观测,明确了红火蚁在不同类型生境和土壤条件下的营巢偏好性,这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红火蚁的生活习性,对制定更有针对的防控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