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鹏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在《心理学词典》中,冲突一词被定义为一个广义的术语,即指完全对立的行为、事件等,狭义上而言,冲突主要是指同伴间因无法达成共识而造成的的外显的行为或言语对抗。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冲突不仅指认知冲突等内部的冲突,也包括人际间的冲突。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这二者只是在相互强调的重点上有所不同。
冲突主要包含其涉及到的问题、结果及策略等几个方面。从古至今,心理学家们在探究冲突的解决策略时,重心在于对策略的研究。相当一部分研究表明,同伴间发生冲突后的解决策略是问题的核心,它主宰者整个冲突的进程。
心理学家们将在学生面对冲突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项必要的社会技能考核,这是由于这项能力能反应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的耐挫能力及适应能力。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学制相对于本科院校短了一年,这项能力更为重要和突出,也是衡量其社会化发展水平是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过去的研究中,比较常见的是三分法和五分法,对于二分法的使用较为少见。
国外有的学者将冲突划分为:问题、策略和结果。其中,策略包括具有攻击性的言语或外显行为策略,其有攻击性和非攻击性之分。Jensen认为,冲突的解决策略主要分为协商策略、回避策略和强制策略。Blake和Mouton认为,策略可以分为问题的解决、强制、折衷、妥协以及回避五种冲突解决策略。其中,妥协策略主要是指学生个体为了矛盾和冲突的快速妥善化解,牺牲内在的主观目的、迁就对方或大群体的行为。Thomas将处理策略分为五种模式:竞争方式、合作方式、折衷方式、回避方式和迁就方式。
国内的学者普遍认为解决冲突至少有预防、干预及相互调节这三方面。他们普遍觉得,这项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拓展,能帮助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冲突、解决冲突。
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共同认为,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即他们面对矛盾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而男生和女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所采取的方式也有所差别,它们受矛盾发生时的环境影响。
班杜拉曾提出模仿效应。即孩子处在幼童阶段,会不自觉地模仿成年人或被肯定的同龄人的好的行为。而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在对冲突的解决时,父母表现出积极的解决方式,在其孩子身上有很深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孩子离开父母,独自在校生活,即在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时,体现更为明显。会使用强硬的方式对待他人的学生,其父母多数在矛盾冲突时也是采取暴力等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方式解决。
其次,年龄对冲突解决策略也有影响。Ohbuchi等学者对日本的学生进行了追踪研究,研究表明,高年级的学生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其解决问题和冲突的能力较高,问题解决的方式更多元化、和谐和有效。代钟等人在对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设立了学生和老师、家长以及同伴等发生冲突时的九种情形。
目前的国内外研究主要总结了学生的矛盾解决时的方式和态度和原生家庭中的父母有关,但主要在幼儿阶段和青春期即大学或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小学期间的研究相对缺乏。
现有的文献资料中,研究的成果主要来自于国外的学者,国内对于高职院校同伴间发生冲突的解决策略较为缺乏,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群体。而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的现代社会,在学生上高职院校前的初衷阶段、高职院校阶段几乎没有,而个体在中学阶段的变化是其个体适应社会化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时期,学生的社交能力与日俱增,自我意识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评价事物的标准趋于客观、全面的界观与人生观也逐渐形成,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趋于稳定。以往的研究大多都是以生理性别来研究与人际冲突及同伴同伴的关系,比如,Ohbiichi发现在使用策略的数量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女孩通常会比男孩使用更多的策略;但在策略选择方面,该研究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Miller Danaher发现,通常,女孩会比男孩更多选择非侵犯性的冲突解决策略,包括亲社会策略和退缩策略,而男孩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攻击策略。陈世平研究发现在性别差异上,女孩比男孩更多地使用问题解决的策略,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外倾化情绪反应。这些研究没有对性别定义比较笼统,其中以生理性别定义为大多数,并且这样对性别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