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兴:国家需要就是奋斗方向

2020-11-19 08:00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11期
关键词:酸雨国家研究

他生于战乱频仍的年代,战火伴随着他的求学道路,也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毕业后,他坚持科研方向服从“国家需要”,编著出版了我国催化领域的第一部专著,首次计算了全国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排放量、排放强度,查清了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规律和沉降通量,率先将量子化学研究方法引入环境化学领域……如今年逾九旬,依旧在科研一线耕耘不辍。他就是我国大气环境科学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

战火伴随求学道路

王文兴,祖籍山东临沂,1927年出生在安徽萧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虽然生活艰苦,但家风世代重学,从小深受影响的王文兴立下读书成才的志向。

当时,天主教会在村里办了小学堂,不收学费,还提供教材。王文兴便利用农闲时间,自带小桌、凳子去学认字、学算术,断断续续读到小学四年级。1938年,日本鬼子打了进来,家乡沦陷了。不能上学的王文兴,只好在家务农。3年后,他考入抗日政府在离家七八十里外的萧县洪河集开办的一个临时中学。白天在庙里上课,晚上住在百姓家的灶房里,虽然艰苦,但能学习知识,王文兴非常知足。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紧逼,半年后,学校由安徽萧县迁到安徽太和,后又迁至河南镇平、陕西山阳,1945年迁到陕西蓝田。十几岁的王文兴和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边赶路,一边学习,4年间足足跋涉了两千余里。他们沿途上课的教室或是破庙,或是山坡,或是树下,期间还要夜过敌占区、穿过封锁线,时不时地遭遇敌人的袭击,一路可谓惊心动魄、死里逃生……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停下学业。

战争年代的特殊经历淬炼了王文兴坚忍的意志,坎坷的求学经历使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1949年,王文兴考入山东大学,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正规化学习。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不仅把中学落下的功课全都补上,而且各门功课都学得十分扎实。

科研方向服从“国家需要”

1952年大学毕业后,王文兴从事催化领域的研究,先后进入重工业部沈阳技术干部学校、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1956年3月进入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班学习,同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王文兴获得前往苏联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进修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各种合成纤维、尼龙、棉毛和聚酯混纺等的合成生产,需要大量的催化剂。然而,当时国外对这些技术保密,只卖催化剂,不卖技术。1961年,从苏联进修回来后,王文兴来到北京化工研究院,建立起我国化工系统科研单位的第一个催化研究室。他一边参与国家进口装置中催化剂性能的技术谈判,一边下功夫研究合成催化技术和催化剂。

1978年,根据20多年潜心钻研的成果和心得,王文兴编著出版了《工业催化》一书,这是我国催化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对烃类氧化工业催化剂的研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直到1980年,我一篇论文都没发表过,研究成果都在资料室存着。”王文兴说,“在那个年代,做科研就是为了国家需要、生产需要,解决问题就行了,没有其他的要求和想法。”

197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决定建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当时,国际上发达的国家已经逐步走出大气污染的阴霾,而工业化刚起步的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初现,环保科研队伍几近空白,国家在这个领域急需人才队伍。服从国家需要,1980年王文兴被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借调,参与筹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并重点参与和组织研究国家重大环保攻关课题。在53岁的年龄,从擅长的催化领域转行到环境科学研究,很多人佩服他的决定,又不理解他的选择。“没有国家,就没有我的一切。国家有需要,就服从安排。”王文兴如是说。

大气环境科学的开创者

王文兴全身心投入到大气环境科学的研究中。1982年,作为国家项目“兰州西固地区光化学氧化剂污染控制对策的研究”课题组的主持人,王文兴在3年研究中,取得10万多个大气污染测试数据和1万多个气象观测数据,其研究发现成为兰州西固地区光化学污染控制对策制定的理论根据。该成果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中国环境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奖项。

他还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到“九五”的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和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首次计算了全国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排放量、排放强度,查清了我国酸雨现状及其分布规律和沉降通量,创建了我国第一套材料暴露自动试验装置,建立了材料二元损伤函数式等,为我国大气环境立法、制定污染防控和治理对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在王文兴做过的数十个重要科研课题中,有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项目,那就是查清1949年以来,我国酸雨时空分布的基本问题。这个项目费时费力,管理麻烦,还不容易出成果。王文兴带着他的团队,在全国建立了271个酸雨监测站。为保证每个监测站点数据准确可靠,他亲自到各省市给监测员做培训,还背着监测设备前往各个站点现场查看。15年间,王文兴跑遍祖国的山川海岛,查清了我国酸雨现状、分布规律和沉降通量,为我国大气环境立法和酸雨的控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让我国酸雨危害得到比较及时的治理。也正是这个看起来“吃力不讨好”的项目,获得了我国环境科技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我国大气环境科学的开创者,王文兴见证参与了我国大气环境科研从无到有、从初创到深入的全过程,他带领团队在大气光化学污染规律和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与防控治理、大气酸沉降化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王文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2003年,76岁高龄的王文兴受母校山东大学的邀请,筹建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开拓大气环境科研领域。

在多年的研究中,王文兴认识到,应用一般化学反应装置和光化学烟雾箱费时耗财,也很难得到化学反应基元过程的细节。从2004年起,他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量子化学计算在环境化学领域的应用,并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在有机污染物量化计算方面,其中一项成果就是研究发现了二噁英的形成机理及其动力学性质。

2005年,王文兴担任山东省《山东地区大气PM2.5污染特征、来源及形成机理》课题组长,在山东4个代表性城市及泰山之巅,连续同步观测PM2.5和相关气体污染,于2007年完成相关研究。之后,王文兴又进行了山东省重点项目《环渤海区域灰霾天气形成的特征及其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的研究,并于2009年底完成。该成果对于了解环渤海区域灰霾的形成机制与大气污染的气候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对环渤海地区治霾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获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这两项研究,是我国早期针对区域性大气PM2.5和灰霾化学的重要研究,弥补了山东省PM2.5观测数据的匮乏,为山东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国务院2013年颁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做出了超前的重要贡献。

人品学品高山仰止

王文兴的人格魅力,同他的学术贡献一样,令人高山仰止。1999年,酸雨项目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在参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评奖委员会规定获奖单位第一和个人第一不能同属一个单位。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王文兴毅然选择了单位第一。面对荣誉,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团体。

身为院士,王文兴有专项科研活动费用,但他管理极为严格,每笔钱都花在刀刃上。他出差从不用专车接送,坐飞机不买公务舱,一套西服能穿几十年。王文兴生活节俭,而对于学生,却极为慷慨。2007年,他拿出40万元积蓄,设立“王文兴院士环境科学奖学金”,资助身边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他常告诫学生们,“搞科研就像进庙修行,不要想着发财”,在治学道路上要“确定方向,不懈追求”。为给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平台,他想方设法把学生“赶出去”,力争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到国外名校交流、深造。多年来,王文兴为我国环境科学研究事业培养了坚强的后备军,很多人都已成为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2011年,王文兴荣获首届“环境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又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如今93岁的王文兴,依旧在科研一线耕耘不辍,带领团队不断将环境污染化学应用基础研究推向新阶段。

猜你喜欢
酸雨国家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2005~2019年贵州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酸雨的危害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空中杀手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