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探析

2020-11-19 04:01:49袁洪博
长江丛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课程

■袁洪博 姜 璐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教育部布置给各高校的一项任务,通过学校方面的专业塑造,能培养出拥有较高思想觉悟的个体,这些个体将来走上社会,也必将成为社会的优秀建设者、服务者。因此高校内的学生,不分专业不分年级,都必须要接受思政课的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难发现,部分学校所开设的思政课收效甚微,学生很难从课程当中吸收到有用的部分,这对于高校和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改变这样的教育弊端,相关教师就一定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规律,沿着规律讲授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期培养出具有时代印记的年轻人。本文旨在分析,在高校的思政教学当中,应该要如何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以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

一、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高校学生的成长规律

在各高校里面普遍都存在一个问题,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比较重视自己的专业课的学习,而轻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在参加思政课的专业学习时,往往会出现“人在心不在”,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一堂课效率极其低下,教师和学生都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而被迫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在时代背景的要求下,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必须要努力打破这个尴尬,具体的策略如下:

(一)关注到学生的需要

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一些很难引起他们共鸣的课程,很难被学生接受,学生自然不愿意学习这样的课程。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逃避课程,去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因此在某些学校的某些专业,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上思政课,课堂出席率低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但是学校方面往往对思政课的学业成绩,有明确的要求,教师或者学生完不成任务,后续将会面临很大的难题。那么该如何打破这样的僵局呢?我们的教师需要结合思政课讲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彻底打破课堂上的僵局。这就要求我们的授课教师,必须在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然后将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个详细的整理,再结合思政课里面相关章节的特点,把这些问题融入到课程当中,教师再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关注到学生的需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之后,教师会明显发现:课堂反响和之前完全不一样。

(二)让学生了解到思政课对自己未来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里面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学校方面也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引导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非常随意。对于一周一节的思政课,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一门“无聊”的课程,丝毫没有兴趣点可言。而一门课程之所以会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课程里面含有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之外,还因为这门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一面。在高校里面开设的思政课,其教学效果之所以会不如意,就是因为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门课,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再加上没有教师的点拨,很多学生就开始不注重这门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一线教授老师必须要结合,课程对现代学生重要性的这条规律,去点拨学生,让他们知道思政课的意义。比如对于以后从事公务员、教师等党政岗位,或者要想成为党员同志、走党政路线,其思想政治水平就必须过关,这样学生会觉得,也就很有必要学好大学的思政教育内容。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高校学生的思政“逃课率”降低,出席率增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进入这个阶段高校所开设的思政课,才算真正发挥出了它该有的功效。

二、教师要努力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

一打开思政书本,许多教师会认为:里面的条条框框已经罗列得很清楚了,自己只需要再次复述里面的内容,强调一下考试的要求,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了,毕竟高校的学生都非常看重自己的学业成绩,为了考核能够顺利过关,至少他们还是会看看书的。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让人觉得思政课的内容“干瘪”,上课的学生更是感觉昏昏欲睡。这并不符合“育人”的特点,要想上好这门课,教师要结合书本,为学生拓宽学习思维的途径,争取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具体的呈现方式如下:

(一)让授课内容呈现丰富性

内容“干瘪”是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元凶,特别是内容相对刻板化的思政课,教师稍不留意,就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像“曹操吃鸡肋”。这样的一堂思政课无疑是在浪费师生双方的宝贵时间,根本没有教学效果可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时代的特点,更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的内容,极力进行内容的丰富,远离“干瘪、无聊”的老套路,引入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让课程的内容“饱满起来”。比如结合课题的需要,引入相关的案例,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让知识的呈现更加立体化、具体化,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探讨、参与学习,有迸发智慧火花的课堂,才算是高效的课堂。之后教师再借以问卷调查,或者个人抽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再根据成果对学生进行评分,这样不仅让课程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会为了获得合格的考试成绩,而付出努力。

(二)表达的方式要足够亲和

授课的方式比较生硬,是很多高校教师的特点。教师们普遍认为,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赶时间,在课堂上没必要跟学生有过多的交流,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而不是和学生培养师生感情。“表达方式不够有亲和力”,也是很多高校思政教育课很明显的缺点,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在前面自顾自的讲授,也不关注学生在底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样的思政课自然没有效果可言,时间久了学生会觉得,这样的教师就像一台授课的机器,完全没有感情可言,从而也会出现学生“逃课率高”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重以亲和的方式表达,比如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想法,以及对课程内容的建议,让学生感觉自己拥有一位,亲和力十足的老师,从喜欢该教师开始,而喜欢上该教师所教授的思想政治课程。“亲和力”是一位教师应该要具备的基础特质。

(三)尊重学生的特点

进入高校阶段的学生都已成年,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对来说,也更加稳定。很多时候他们喜欢一门功课,或者不喜欢一门功课,都是有原因可言的。在高校内的思政课可能经常会见到,某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自觉主动地参加课程,那么时间久了之后,教师就会发现:能来参加课程的学生是越来越少了!这自然不利于课程的发展。部分教师见到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大发雷霆,然后以“点名”的方式,强行要求学生回来上课。其实某些教师的这种做法,并没有尊重学生的特点,就算他们因害怕点名而回到课堂,可是课程的成果依然收效甚微,该课程依然发挥不了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教师应该转而制造良好的课程氛围,让思政课焕发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不参加这样的课程,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当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时,自然愿意主动、自觉的学习思政课,教师完全可以放弃类似于点名的强制教学方式。

三、总结分析

思政课是各高校开设的一门常态课,通过专业的思政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许多高校开设这门功课的初衷。在这种想法的指引下,各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接受思政教育,但是在现实教学当中,往往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思政课的上课过程偏于“无聊”,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刻板化,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再加上某些教师因为自身因素,无力打破这样的僵局,让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成了教师和学生都头疼的课程。思政课的教学根本没办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也不够。长期的恶性循环下,教师和学生都会受到影响。要改变这个现状,还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付诸努力,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不断摸索思政教育的规律,遵循规律去开展课程,始终注重以学生为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才能让学校的思政课,焕发出生命力,完成它的教育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